地方性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方法研究
2022-11-17郑庆伟byZhengQingwei
文/郑庆伟 by Zheng Qingwei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创作是追求纪实性、文献性,为人民、为阶级代言,具有史诗般宏阔的叙事特征和较为浓重的政治化表征[1]。当前对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方法研究。是以已有作品的客观解读为视角展开。且主要研究对象是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方法、思路的解读。然而,此类研究存在一定局限。一是从研究者的视角看独立于艺术创作过程之外,因此无法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创作方法和理论先验;同时由于研究者解读视角,较少涉及具体的创作及实践过程,因此忽略了艺术创作在现实中所普遍面临的过程性问题。其中,对于地方性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实现问题的研究尚存在巨大的探索空间。
一、问题提出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地方性历史题材之间关系是躯干和枝叶的关系,不同的地方以不同方式参与支出全国革命[2]。因此在地方性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与现有研究所关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方式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同。因而在具体实施创作的过程中也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文献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本研究初步将二者的异同,归结为以下三点。
1.同一性
无论是重大历史题材还是地方革命历史题材在艺术表达的共性。其一,思想主题特征,英雄形象塑造和渲染革命前辈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伟大时代的精神的丰碑[3],是艺术表现特征路径之一。其二,实体艺术感知的直观再现,用艺术手法塑造打造具体的形象来反映革命历史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物、历史事件,使得历史的抽象变成现实直观的具象,成为可以感知的实体[4]。其三,艺术化表达手段是无声的教材。展现和弘扬革命精神,传达民族精神。
2.差异性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塑造是指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生平业绩、工作生活经历,或表现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5]。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之间存在差异化的地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于:一、存在史料的缺乏现象,大多存在先辈的口述以及部分遗物,在创作过程难度极大。在塑造过程需要同类借鉴和艺术再造与修饰。二、塑造典型事件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上可以强化塑造英雄形象范本已经成熟,而地方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塑造必须符合在地性和亲缘关系,这样一来再艺术塑造过程即不能摒弃革命英雄形象还要与本地社会和家属情缘相关联。凸显艺术叙事的具体化和在地化。三、考虑地方革命历史题材的微观存在,艺术叙事和再现更注重在地性的生活化写照。总之,地方性题材雕塑的打造和弘扬即要直观的展现革命精神,还要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创作提供一定的补充。
3.现实因素
本文研究地方性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是以镜洋镇波兰村的雕塑创作为案例。首先调研镜洋镇波兰村地区的革命时期的群体,通过历史阶段的革命活动作为对象。如何构建雕塑的形式语言决定本雕塑创作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自然条件和地方文化等客观因素决定了该雕塑不采用纪念碑的形式,而采用于环境相融的横构图展开叙事。对雕塑的红旗部分以写实的手法让红旗飘扬。同时对红旗横向夸张拉长构成叙事宏伟之势,在整体环境中,主题雕塑的一笔一画之间塑造出的地方革命根据地的特征。拟以实际创作过程为实践途径,总结出适用于地方性革命历史主题艺术表现的大语境下对形式语言进行整理、提炼、分析、总结的方法;并基于创作经验,为创作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服务地方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和具体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二、创作分析
本研究针对地方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问题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当前重大历史题材雕塑的一般创作方法,将其划分为:概念、形式、实现等层面。并通过具体案例,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性实践。通过对《举旗铸魂》雕塑的创作过程,总结出如下具体创作方法:
1.概念提出
在概念提出阶段,需要通过背景资料的调查对创作主题进行针对性的特征提取,以支撑概念设计过程。其中,对创作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是资料中所隐含的地方性史料与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潜在关联。对镜洋波兰村周围地理环境和古厝的建筑特点进行分析。空间位置、雕塑尺寸、材质和颜色提炼出红色雕塑的形式构成,以抽象为主兼人物写实结合的为创作方向。从地域文化分析:镜洋波兰村革命据点是闽中游击队的分支,镜洋镇地处福清西北部,素有福清“北大门”之誉,是福清革命老区的“西区”重要阵地。从人文文化上,镜洋境内有学子负笈、求学必经的相思岭驿道;凝聚亲情、传承精神的黄氏祠堂;一代武人、革命据点的下北郭古民居;仙姑汲水、美景如画的仙井岩;艺术瑰宝、升平人瑞的百岁坊;兴学爱国、支部旗帜的陶民小学旧址;齐云大化、宗鹤传奇的西边村。最终选择两件典型事件作为雕塑的创作题材。作为表现镜洋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形象符号。为《举旗铸魂》雕塑形式确定提供依据,
2.形式创作
雕塑《举旗铸魂》
在形式创作阶段,需要结合建设当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等诸多因素对形式创作的具体影响。在设计中,《举旗铸魂》主题雕塑,如图所示,考虑突出主题雕塑的视觉感,着重把握色彩对比、空间运用和造型结构处理。考虑雕塑位置于周边环境的融合,五面红旗叠加的秩序感排列的横构图设计形式,显的整体造型的饱满,与周边山丘形成对比。雕塑语言采用整体抽象与局部写实相结合。首先,确定以五面红旗和三座山组合的雕塑形态来表现镜洋镇波兰村革命革根据地主题,五面红旗体现镜洋地方红色资源丰富,三座山表达了革命意志坚定,也对当地丘陵地貌的一个再现。其次,分别选择代表镜洋镇革命根据地两个典型故事,通过花岗岩雕刻的艺术构思,融入主体雕塑中进行叙事。最后,在雕塑造型的细节设计上,五面红旗和三座山构成,五面红旗叠加形成飘扬的动态,采用不锈钢烤红漆手法占居构图的主要部分。三座山的石雕构成三角几何的稳定结构。采用天然的花岗岩及坚硬三角构成与红旗飘扬的对比。硬软对比鲜明和形成动静构成。总之,主题雕塑艺术构思,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充满节奏和律动的艺术情感融入现实空间。
3.建设实现
上述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于雕塑建设阶段中,表达为更为具体的现实问题。并进一步影响了与创作密切相关的材料、工艺等具体及现实的问题其中。上述2、3点在以往相关研究中未尝有研究,属于本研究首次深入涉及的问题。本雕塑由不锈钢和石材两种材质组成。需要由多工种联合完成,在做好几种工艺的衔接过程,也必然对模型要求极高。首先在泥塑小稿制作,确保雕塑的艺术效果获得较广泛的认可。同时也借用三维数字结合,确保这个阶段操作工艺严谨合理。为后期放大过程不变形提供保障。其次,雕塑内钢结构是支撑雕塑的关键部分,严格按图施工,焊接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的规定,技术人员熟悉图纸,做焊接工艺技术交底。不锈钢锻造部分是整个制作工程中的最重要阶段,材料为不锈钢材质,通过板材切割、锻打、焊接和锉平等等的一系列工艺流程进行造型加工,并在锻造完成后进行烤漆等表面处理工艺,对色彩效果进行实现。雕塑的石雕部分,根据模型放样,进行1:1的泥塑塑造,通过玻璃钢材料翻制硬化造型,在雕刻期间由专业技术人员做点线仪进行石材分块雕刻,确保主题雕塑艺术效果。
三、总结
本研究针对地方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问题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当前重大历史题材雕塑的一般创作方法,将其划分为:概念、形式、实现等层面。并通过具体案例,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性实践。通过对《举旗铸魂》雕塑的创作过程,总结出如下具体创作方法:1.在概念提出阶段,需要通过背景资料的调查对创作主题进行针对性的特征提取,以支撑概念设计过程。其中,对创作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是资料中所隐含的地方性史料与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潜在关联。2.在形式创作阶段,需要结合建设当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等诸多因素对形式创作的具体影响。3.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于雕塑建设阶段中,表达为更为具体的现实问题。并进一步影响了与创作密切相关的材料、工艺等具体及现实的问题。其中,上述2、3点在以往相关研究中未尝有研究,属于本研究首次深入涉及的问题。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创作实施过程,对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中的地方性因素及其影响作了客观归纳和初步解决。为相关类型的创作提供了具体实施路径参考。
然而,现阶段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首先,由于地方性题材的创作问题存在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因此较为难于在方法论层面提出一般性的抽象总结,目前仅能提出较为笼统、片面的创作策略作为研究结论。并且,如何深入挖掘隐藏信息,将地方性革命历史事件与宏观层面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形成有效关联,对提升创作的文化价值、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需要进一步援引相关的诸如社会、历史学科的信息、知识和手段等作为创作的重要辅助手段,而相关学科及方法的有效作用机制、具体工作方法则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有鉴于此,本研究将在后续工作中面向上述方向,进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