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彩塑艺术的历史发展与风格流变

2022-11-16王伟byWangWei

雕塑 2022年5期
关键词:彩塑中国美术馆彩绘

文/王伟 by Wang Wei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中国彩塑艺术是形体与色彩高度统一、雕塑与绘画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了民众对于生命与自然的理解,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民族的美学观念与审美特征。中国彩塑艺术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至新时期的彩陶艺术。至今7000 多年的河南密县莪沟裴李岗文化,即有灰陶人物头像出土。稍后则有辽宁东山嘴红山文化彩塑女神头像横空出世,其突出的母性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春秋战国时盛行殉葬制度,因此促进了陶塑冥器的发展,至秦始皇陵陪葬车马人物陶俑的出现,把中国写实风格的彩塑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汉承秦制,但在陶俑造型上走向小型化,人物更加舒展,有世俗化倾向。此时不仅彩塑的种类增多,如王符的《潜夫论》中就记载有车辆马骑、各类动物和杂耍人物等,而且已成为商品进行销售。彼时的彩塑用色较为简单,一如此期壁画艺术,仅有红、赭、黄、青等几种,但“五色”观已基本形成,并对彩塑艺术产生影响。

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彩塑,到南北各地梵宇林立的寺观泥塑造像,传统彩塑艺术始终在兵燹祸乱与时代变换中薪火相传,余脉不断。从唐代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几件小型彩绘劳动妇女来看,虽然动态塑造比较传神,但其手法并未如诸多唐代彩陶俑那样娴熟洒脱,透出浑朴粗率的意味。由唐入宋,民间彩塑艺术的造型与审美发生了重要转变。伴随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彩塑艺术从唐代雄浑开阔的气象向精细小巧的风格发展,而在题材上更为世俗化和生活化。如与七夕节令有关的“磨合乐”,就是一种以童子为主体的彩绘泥人,与佛教及民间宜男观念有关。此期甚至还出现了装銮工艺,如用金珠牙翠点缀彩塑,并用红纱笼罩,置于木雕彩绘的栏杆座位之中。另有在古城开封、西安、聊城甚至甘肃庄浪等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模,虽高仅寸许,然而人物眉眼口鼻纤毫毕现,其制作之精致工细可谓冠绝古今。从宋代开始,民间彩塑与民俗的关系日益密切,至明清两代风尚尤甚。如果说在宋代以前,民间美术中的乡村民间与城市官宦文人阶层之间尚未形成对垒的局面,那么到了明清时期这个界限则更加清晰了。

尽管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却是中国传统习俗发展最活跃的时期,其内容更加庞杂,规模也更加盛大。随着年节、庙会和戏剧等活动的繁荣,广大乡村的彩塑艺术也进入发展的兴盛时期。此期,民间彩塑不仅遍布大江南北,而且催生了许多著名的产地,如河南浚县(图1)、山东高密(图2)、陕西凤翔(图3)、贵州黄平(图4)、江苏无锡(图5)和广东潮州(图6)等等。通常处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彩塑,风格浑朴粗率,色彩鲜艳浓烈,不论造型还是彩绘有一定的象征性与抽象意味,饱含强烈的祈子护生、镇宅辟邪的“实用性”(图7)。而在江南及东南沿海一带区域,虽然民俗信仰同样孕育其中,但彩塑在艺术表现上却出现了清新秀丽的风格特征,正如民众对无锡耍货的评价一样:粗货不粗。同时,这一区域也产生了种类丰富的戏曲人物,捏塑彩绘相得益彰,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图8、9)。至于家庭供奉的小型神佛仙道、祖师先贤塑像也以南方为发达,至今遗物尤多,从塑造、彩绘乃至装銮一丝不苟,体现出东南沿海民间艺人对宋元以来北方造像体系的继承与发展。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塑绘特点,地域性是传统彩塑个性的重要显现,正是这种差异性的特点使民间彩塑艺术具有了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

图1 《程咬金》王蓝田河南浚县 199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图2 《抱娃女》佚名山东高密 1980年代中国美术馆藏

图3 《坐虎》佚名 陕西凤翔198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馆藏

图4 《大乌龟》吴国清 贵州黄平198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图5 《刘海戏金蟾》王锡康无锡惠山 1950年代中国美术馆藏

图6 《平贵回窑》吴光让 1997年 潮州大吴中国美术馆藏

图7 《猴捧桃》佚名河南淮阳 1980年代中国美术馆藏

图8 《水斗》喻湘涟、王南仙无锡惠山 1980年代中国美术馆藏

图9 《张生与崔莺莺》佚名 潮州大吴 清末民国 台湾吉特利美术馆藏

图10 《严仁波像》张明山 清末天津博物馆藏

图11 《惜春作画》张景祜 1953年天津博物馆藏

图12 《李逵》柳成荫 无锡惠山196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图13 《骑黄虎兔儿爷》胡鹏飞北京 2010年 中国美术馆藏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西方文化思想以及科技、军事力量的冲击之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贸日渐繁荣。在此背景之下,以天津“泥人张”为代表的小型彩塑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并以高超的写实技艺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图10)而偏于岭南粤东的潮州,由于开埠而较早接触西洋文化,同样促进了写实性彩塑艺术的发展。至于以上海为代表的近代国际化都市,到20 世纪30 年代,充满西洋情调的彩绘石膏制品如维纳斯、耶稣、关公、租界警察等充斥市场,并对周边城乡产生很大影响。这类作品无论造型语言还是审美观念均与传统民间彩塑有了很大改观,体现出在外来文化影响之下,民间彩塑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惠山泥人厂以及潮州大吴泥塑工艺厂等机构相继成立。在专业美术家的参与指导之下,创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传承发展彩塑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图11)。这一时期的作品普遍能够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新社会的特点,至此民间彩塑艺术呈现出了全新的时代面貌。在历经“文革”十年的动荡之后,民间彩塑艺术在20 世纪80 年代迎来了恢复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创作观念有了明显提升,一方面民间艺人能普遍认识并肯定彩塑艺术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则对前一阶段过度的写实主义影响进行纠正,重新回复到对传统的研究挖掘之中。此期,一大批优秀的民间泥塑艺术家被发掘并走上历史舞台,如王蓝田、胡深、喻湘涟、柳成荫(图12)等,他们的作品进入国家美术殿堂展览或被收藏,引起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面对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巨大冲击,以彩塑艺术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与时代错位的困境。近年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彩塑艺术人才培训班,为提高艺术水平和拓宽发展思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高校艺术人才与民间艺人优势互补,联合创作开发的模式尤其值得推行(图13)。艺术贵新,市场需求也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民间彩塑艺术进入到了一个文化审美需求多元的时代,也到了一个材料、技术乃至设计理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挖掘自身优势努力适应时代发展,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猜你喜欢

彩塑中国美术馆彩绘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泥彩塑:天地之美
汉源彩塑
彩绘“未来之星”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
彩绘玻璃
彩绘生活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