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分析

2022-11-16刘晓锐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重庆市文化遗产物质

刘晓锐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作为传统文化承载者,非遗可满足旅游者体验异质文化的心理需求,在旅游利用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2]。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目前,重庆非遗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分布[3]、非遗价值[4]、生态旅游利用[5]、数字化建设[6]、生产性保护[7]等领域。关于重庆非遗旅游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现状,并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文旅融合下实现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双赢提供参考借鉴。

一、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有着长达3000多年的建城史,千百年来巴渝人民扎根于此,留下大量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出多元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重庆市已初步构建起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三级非遗保护名录。根据调查总结,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如下特点:

(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旅游利用价值高

截止2020年,重庆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见表1),除传统体育杂技类项目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学等九大类别均有项目入选。此外,重庆先后公布了六批70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00多项。

表1 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

重庆非遗整体面貌以区县级项目为主,呈“金字塔”式分布。国家级项目因其级别高,评选标准更为严格,能充分反映地方非遗价值,而市级、区县级项目因其总量庞大,更能代表地方非遗整体面貌。数量众多且类型多元的非遗资源是巴渝儿女的宝贵财富。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元(见表2),综合两级非遗数量结构与项目类型得出重庆非遗以传统技艺类最多,总计275项,占比达36.62%;其次为传统音乐类,总计119项,占比15.85%;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类数量较多,占比分别为7.72%、8.52%、8.92%;医药、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体育杂技数量较少,分别占到6.26%、4.53%、3.99%、3.20%、4.39%。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类、舞蹈、民俗类非遗项目具有较强观赏性、参与性与体验性,更能吸引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会非遗魅力。如川剧、川江号子、秀山花灯、铜梁龙舞等重庆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广泛传播,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梁平木板年画、荣昌夏布、涪陵榨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成为知名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非遗保护,又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非遗力量。

表2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别统计表

(二)空间分布广泛,区域差异明显,利于组合利用

“山城”重庆地域广阔,其低山、多丘陵的地理环境和汉族为主,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人文环境以及区县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造就了重庆辖区内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并形成了本区域特色。重庆市国家级非遗按地域分布可分为主城区、主城周边区、渝东北、渝东南四个区域(见表3)。

表3 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

主城九区非遗资源集中且种类多样,占重庆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总量的41%;渝东南少数民族非遗资源较为丰富,以四大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主,民族非遗独具特色,占总量的25%;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差异显著且地域明显,整体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以主城为中心向主城周边再到两翼(渝东北、渝东南)逐渐递减的趋势[3]。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同样蕴藏丰富旅游资源,两者相得益彰,利于非遗资源与旅游活动组合利用,例如,主城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山城文化、巴渝文化交相辉映,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苗家文化,巴人文化彼此交融。

二、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现状分析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2018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32亿元,国内外旅游收入合计达4344.15亿元,累计同比增长31.32%。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为重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8]。目前,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建立非遗博物馆,进行展陈式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即将整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在一个多功能人性化的空间进行展示[9],通过录音、文字、图片、实物等方式系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提供宣传教育的场所。目前,重庆市综合性非遗馆仅有云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其余多为博物馆内的特设非遗展厅;重庆市专题性非遗博物馆数量较多,已建成重庆川剧博物馆、渝中区巴渝民风博物馆、荣昌陶博物馆等一批具有特色且极富旅游吸引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性博物馆。

(二)舞台化展演利用模式

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就具有极高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是凝聚时间的中华传统艺术。大型实景演出通过文旅融合方式,在现代声光电及舞台艺术配合下,以非遗为主要艺术载体重新活化利用传统非遗,利于非遗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演艺首推《印象·武隆》,该演出以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为主线,通过深度挖掘非遗内涵,用专业、真实手法还原非遗本真,使处在濒危状态的川江号子重新走进人们视野。实景演出通过“人”的现场演绎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生命,传达非遗原生内涵。该动态利用模式,能激发游客参与其中,实现传统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又被称为异地集锦式利用模式,即将分散于各地的非遗资源整合集中于一地,例如,位于成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及杭州宋城千古情景区。重庆目前尚未有相关利用模式,笔者认为,重庆可集中富有本地特色的非遗项目于一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打造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10],使旅游者在园区内实地感受渝派非遗文化盛宴,以最短时间了解重庆非遗魅力,唤起保护及传承非遗意识。

(四)非遗元素旅游商品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利用中要想获得较大经济效益就需借助旅游商品的利用[11]。传统技艺类、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手工艺人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制作的工艺品,是其智慧结晶与美的追求。重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旅游商品相结合,成功打造出涪陵榨菜、荣昌夏布、重庆蜀绣、綦江农民木版画、堰兴剪纸等一批蕴含民族文化,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可观收入。但目前重庆旅游市场非遗纪念品利用存在差异化不明显,缺乏新意等问题,因此,在旅游商品利用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非遗文化核心,兼具旅游商品工艺性、实用性、收藏性、纪念性、便携性及知识性要素,利用形式多样、类型多元的文旅商品系列[5]。

(五)非遗节事活动旅游利用模式

民俗风情型节事活动即以各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为主题(民族艺术、风情习俗、康体运动等)的节事活动[12],凭借多样化的动态旅游利用形式吸引游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节庆利用可围绕节日本身内涵开展,适当选取符合节日主题的地方非遗项目融入其中,开拓多样化的形式以激发游客兴趣,吸引本地居民重视及外地游客参与,例如重庆磁器口庙会、大足宝顶香会节、石刻艺术节、鬼城庙会、铜梁龙灯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举办多由地方政府牵头,企业赞助,民众自发参与,同时穿插各式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演与体验,让游客在欢乐氛围中沉浸式感受节日内涵与非遗魅力。同时重庆市可通过举办其他节事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凭借节事活动增添节日文化内涵并借机提高自身知名度,例如2020年重庆璧山举办非遗购物节和第五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吸引全市百余个非遗项目和老字号企业参与其中,涵盖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非遗门类,全方位展现渝味非遗魅力,提高人们保护非遗意识,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过度旅游利用、商业气息浓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独特性,是本区域、本民族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的反映。在旅游利用中,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满足游客猎奇心理,过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顾非遗文化内涵及原真特色,对其进行篡改,盲目商业化。例如,“哭嫁”习俗,本是土家族婚礼时举行的一种传统民俗,而现在却成了旅游景区里随时上演的商业表演,其蕴含的历史、艺术价值在旅游利用中荡然无存。部分区县以非遗为噱头招徕游客,在接待设施不完善以及对非遗保护不足的情况下,外来游客大量涌入,虽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新鲜文化潮流却冲击了目的地传承人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然根基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二)非遗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宣传力度不够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虽得到一定利用,但文化内涵挖掘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局限于博物馆、文化节等单一展示模式,活态参与性不够,游客多走马观花,缺乏参与其中的乐趣自然难以感受传统非遗魅力。非遗元素纪念品大同小异,以磁器口古镇为例,售卖的含非遗元素的旅游纪念品缺乏吸引力,且多为机器流水线制作,非遗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且由于缺乏宣传,纵使磁器口古镇作为重庆重要旅游目的地,游客身处其中也并不了解景区内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传承力量薄弱,部分非遗后继无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心授特征使其在传承过程中人的作用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中若缺乏传承人参与,非遗保护与利用将无从谈起,非遗甚至面临消亡,因此需要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近年来,重庆市辞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已达6人,健在者平均年龄高达72岁,400余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达66岁[13],传承人队伍老龄化严重。并且由于传统技艺的学习周期长且学成后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加之现代化潮流影响,当代年轻人难以静心钻研,因此重庆市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性融合欠缺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类型丰富,但分散于省内各区县,尽管都为本区域旅游利用带来经济效益,但受区位优势、非遗资源、利用程度等因素影响,各地非遗旅游利用水平不一。主城区非遗项目或知名度高的非遗旅游目的地发展较为突出,而偏远山区由于交通通达性,资金缺乏等原因,非遗旅游利用限制较多,而这些地区往往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例如渝东南地区,虽有利用部分非遗项目,但大量非遗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非遗旅游区域融合不够。

四、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对策探讨

(一)统筹相关政策支持,培育后备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应统筹规划,完善政策支持。并且非遗保护往往资金耗费较大,其资金投入来源可通过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吸纳社会组织或旅游企业参与其中以提供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可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方式,资助非遗传承人带徒工作,以免去其后顾之忧。可设立非遗奖学金,激励青年队伍中立志从事非遗保护传承事业的人才,以吸引更多新生力量参与其中;同时,支持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成立非遗社团等活动,根据不同层级的学子开设不同非遗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课堂教学,为非遗传承培育后备力量。

(二)创新非遗旅游产品,深化利用层次

目前,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非遗旅游单一,可考虑创新旅游产品,促进非遗活化利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青少年研学旅行开展,重庆非遗资源丰富,可打造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研学旅行线路,既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体现渝派特色。例如打造工艺美术研修类非遗品牌(传统美术、技艺)“重庆工艺美术研学之旅”,依托渝派蜀绣—堰兴剪纸—荣昌夏布—荣昌陶器非遗项目,以安陶博物馆为研学场景,以非遗传承人为研学导师,串联旅游线路,体验渝派非遗魅力。可打造“土家族风情民俗研学之旅”,“巴蜀戏剧体验之旅”等。

建设重庆非遗博览园、博物馆,以博物馆手段进行动态与静态保护。当前,重庆尚无非遗博览园和综合非遗博物馆,仅依靠综合类博物馆内的一两个小展厅,和数件文物的静态陈列远不能达到效果。因此,重庆可考虑选址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区域建立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综合性非遗博览园,筛选各区县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入其中,可着重以手工技艺与表演艺术类等参与性、观赏性、体验性强的非遗项目为主,打造集非遗保护、展示、传承于一体的活态体验聚集区及重庆全新文旅地标。

(三)加强川渝合作交流,活化利用方式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成渝将携手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第四级,两地先后签署系列合作协议促进文物活化与利用,其中包括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两地应深化合作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实现巴蜀非遗保护与品牌打造。例如,可考虑建设巴蜀非遗博览园,举办巴蜀非遗购物节,巴蜀工匠擂台赛等系列活动,给予两地非遗传承人多样化展示舞台和切磋交流平台;举行巴蜀非遗论坛,巴蜀非遗陈列展览等活动,促进两地非遗保护人才培养和川渝非遗经验相互借鉴,吸引全社会参与,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非遗力量。

(四)非遗数字化利用,扩大旅游宣传

重庆旅游定位于山城文化、火锅文化、红岩革命文化等,宣传集中于山城地貌、网红城市,在旅游宣传中基本看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身影。未来,重庆应加强非遗旅游宣传力度,利用时下热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等宣传重庆非遗。可在地铁线路、机场等地方强化重庆非遗标识以吸引注意。目前,重庆尚无专门化的非遗网络数字平台,而四川省早已建立了省级非遗官方网站,涵盖全省各地非遗旅游资源,定时推送四川非遗项目和旅游线路,上线相关传承人介绍和旅游推介。未来,重庆可考虑建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作为宣传重庆非遗的主阵地,设计渝派特色旅游线路登陆网络平台,使全国各地的人能线上了解重庆非遗并心向神往进而实地体验。

(五)分类保护利用,推动非遗与景区联动

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合不同的旅游利用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与旅游价值。因此,重庆应针对非遗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例如,一些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实行抢救性保护,进行资金投入输血性保护。对于部分利用难度较大的非遗项目可考虑同物质遗产、旅游景区进行联合利用,产生联动效应。例如,民间文学类非遗走马镇民间故事对其进行单独旅游利用难度较大,可考虑依托走马古镇这一物质景区,在景区内以茶馆模式邀请传承人现场讲述,游客品茶、听故事,别有一番滋味。或制作成光碟、书籍、漫画等旅游纪念品在景区售卖,吸引游客购买。

(六)提升从业人员素养,凸显非遗魅力

导游自身素养是直接造成旅游者感知程度的一大要素[14]。重庆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旅游从业人员,但大部分景区导游讲解较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若有,也是一句带过,并且受导游人员从业素质影响,大部分非遗文化魅力难以从旅游使者的表述中表达出来,也难以让外地游客了解重庆非遗。因此,地方政府可考虑定期开办非遗文化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传承人讲授非遗知识,提升导游人员文化素养。可针对非遗项目创作精品导游词给旅游从业人员作为参考,导游员根据导游词进行二次加工,根据不同旅游者诉求,采取不同解说方式,保证解说趣味和意义的同时达到旅游者不同诉求[15]。这样既能宣传非遗,又能保证解说准确性和趣味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在活化利用非遗中虽取得一定成绩却也面临困境。本文认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利用相结合符合文旅融合需求,同时能促进非遗保护与地方旅游业发展。未来,重庆应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开展多元化旅游活动以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利用良性互动,为重庆建设西部文旅高地贡献非遗力量。

猜你喜欢

重庆市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