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路径探析
2022-11-16杨瑞雪
杨瑞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4)
城市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儿童虽然在城市生活,但父母离开其时间较长,虽然每天都能见面,却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以至于产生精神上、心理上、情感上的留守。城市留守儿童在物质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但其精神世界却因父母的忙碌、二胎出生、家庭沟通匮乏或者父母离异而出现了心理、教育、交友、生活方面等问题,可能使其一生都生活在童年不幸的阴影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要解决城市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对策,下文仅从社区角度入手探索应对策略。
一、社区建设的困境
社区是社会的子细胞,承担着包括文化认同、社会整合、社会责任和道德培育以及弥补社会福利制度空缺等在内的相应社会功能。因此,在解决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上,我们可以发挥社区的功能,然而,笔者对边疆少数民族城市的社区书记和工作人员进行调研走访和无结构访谈后发现,当前社区建设存在以下困境:
1.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低
不论是新入住的居民楼社区还是老旧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不高,他们只关心基础设施建设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而对于健康、亲子关系、婚姻关系等讲座,则认为可有可无,即使参与活动也是为了领取小礼品或抱有其他功利性目的,很难真正参与其中。
2.社区没有独立的财政
目前,许多边疆地区城市社区活动及项目资金严重短缺,造成社区工作很难在社区建设、公益活动、居家养老、儿童友好等方面有所作为。许多社区的资金仅限于政府拨发的党建经费和办公用品经费,并没有社区专项资金;而对于社区已有的公益性组织机构,其获批的政府购买项目资金也迟迟不能到位。总之,社区建设基本流于形式。
3.社区“居委会困境”与“共同体困境”
目前,社区居委会主要工作有:准备针对政府下发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汇报材料、填报各种办公用品及党建活动财务报表、垃圾分类完成每天的定额公斤数、负责解答居民在网格群中的各种问题等,同时还要解决居民的各种投诉,如停水、房屋漏水、小广告等问题。有些社区居委会还要处理没有物业公司管理的老旧小区的物业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始终陷在社区居委会的行政事务中不能自拔,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也只是被提问、被投诉和解决投诉。而社区居民自身在生活、精神、文化等方面并没有形成有共同情感和精神的居民共同体。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如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从重建社区开始。重建社区,具体落到实处就是要让社会社区化,即每个社区都能实现自治,通过民主协商解决自身的问题,同时又能在大社会中和谐共存。在社区自治过程中,社区功能得以恢复,社区共同体重新建立,这不仅弥补了当前社会功能的制度空缺,也为城市上班族建立坚实的社会支持网,减少其后顾之忧,增强其社会归属感,从而提升社会整合程度。基于解决城市留守儿童问题的目的,笔者认为应积极促进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
二、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内涵及目标
联合国基金会将“儿童友好”分为政策、服务、空间三大领域的友好,并认为“儿童友好”体现在儿童参与权、受保护权、生存权、发展权这四方面。我国于2011出台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1—2020年),凸显了儿童福利和儿童权利的价值理念,同时确立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的政策取向。《纲要》提出我国儿童友好发展的五个方面,包括健康、教育、福利、法律和环境。[1]
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是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儿童权益优先,按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定义,其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社区儿童服务设施完善;(2)有供儿童游戏玩乐的场所,主要是指有条件能让儿童在社区中建立朋辈关系,发展关爱、互助等品质;(3)健全的社区儿童和家庭服务体系,如教育、医疗和紧急庇护服务;(4)创新儿童参与社区活动的工作机制。[2]
通过以上关于儿童友好型社区相关概念及建设理论的梳理,笔者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目标分为5个维度、4项内容、20项建设目标,见表1。
表1 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目标
表1中的目标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虽然每一件做起来都很容易,但成体系的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实施路径。
三、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路径
学者夏学銮认为,“中国社区建设拟采用三个实施模式:社区重建、政府授权和社区自治模式。”[3]据此,本文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路径分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政府授权。明确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使社区成为一个义务和权利对等的自治实体。政府给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给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良好的社会福利政策保障。关于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应由社区项目负责团队对社区儿童及其家庭进行充分调研评估后,由社区居民共同商议决定,然后以招标的形式进行,即所谓“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政府授权模式。而政府工作人员则承担监督和评估的职责。
第二步,社区重建。重建社区机体内部人际之间和群际之间的有机联系。寻找社区精英人士,即社区中资源较好或者拥有较高社会地位、较强说服力的人,如企业家、政府公务员、退休干部、居民领袖、社区书记等。此目的在于为形成社区与外部的资源链接以及社区机体内部人际之间和群际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准备。发动社区精英招募社区儿童服务志愿者、儿童设施规划者、儿童家庭教育培训者、儿童社区建设资金提供者。在此过程中采取社区精英分类指导、发掘人才重点动员,如专业家庭社工机构人才、社区企业精英、家庭教育志愿者等。
第三步,社区组织重建。把众多不同利益的主体单位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力整合,初步形成儿童服务志愿者小团体、家庭教育志愿者小团体、儿童需求调研小团体等。每一类小团体人数不宜过多(不超过50人),需要集体共同制定兴趣爱好及目标,合力做事,并固定活动周期,初步建立起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各个团体建立合作的基础上,加强组织内部的认同感,积极解决一些随机出现的摩擦和纠纷,这就要求每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具有有效的沟通力和领导能力。每个团体根据团队需求逐步形成组织规范,成员间通过项目的实施不断建立信任关系。当拥有良好的开始及团队核心成员时,可以发展团队的分支小团体,如:儿童服务志愿小团体可发展为儿童社区建设志愿服务小团体、儿童游戏志愿服务小团体、儿童安全照料志愿服务小团体等。
第四步,社区能力重建。恢复社区作为一个完整有机体的组织活力,使其成为一个自给自足、自在自为的实体,防止垂直化组织系统对其人为肢解和分割。首先,将儿童友好型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团队整合在一起,建立社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组织架构。这一合作可以把社区儿童保护网络体系的建设与社区居民自治体系结合起来,通过社区儿童及其家庭以组织会员的方式参与进来。其次,将前期自发形成的各种目标团队发展成为正式的自组织,具有自己运营的实体身份,这就需要建立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以及确保组织资金来源。具体规章制度由居民自己制定,并选举德高望重的人进行管理。同时,完善社区儿童议事制度,明确自组织工作人员的职责,确立权责相符的工作规章制度,保障问责机制的有效实施,形成具有社区居民共识性的组织运行制度。资金来源除了政府购买项目的资金来源外,还要扩大链接资源的范围,争取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最后,确立自组织项目评估团队及标准。社区儿童自组织是居民自治、自发形成的正式自组织,需要第三方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评估以促进其良好运行和发展。第三方专业人员应当由上级政府驻区人员、社会工作专家人员、社会福利、法律专家学者以及社区居民代表组成。儿童友好型社区评估制度需要包含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方式、评估内容、评估频率等。当儿童友好型社区自组织能够自治理、自发展、自造血时,即可以评估社区能力建设良好完成。
第五步,社区机制重建。社区机制包括社区运作机制和社区功能机制。社区的功能机制建设,包括使社区经济功能恢复可以自造血,社区教化功能、控制功能、监督功能和福利功能都得到良好的培育和发展。新型社区的运作机制如图1所示:
新型社区居民自治运作机制(见图1),建立在社区居民自治的基础上,是全体社区居民为了共同的需求而建立起的一个达成共识的平台,在这个平台,全体社区居民形成了一个守望相助的居民自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运转需要由政府牵头提供资金支持,需要社区精英带领形成社区与外部的资源链接并促进社区内部人际之间和群际之间的有机联系,需要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运行中把众多不同利益的主体单位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力整合。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社区居民自己制定自治组织的具体规章制度。在共同热爱的公益事业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同时可以链接各行专家团队、福利资源、教育资源等提供专业服务、项目监督与评估等。在新型社区居民自治运作机制下,社区居民需求和自身的能动性被充分掌握和调动起来。社区居民之间互相了解、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形成无死角信息沟通。国家的福利政策可以有效的实施,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支持网得以扩大,各个社会福利资源、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乡融合发展的今天,社区建设已成为完善和弥补当前社会功能的制度空缺以及社会福利制度差距的必经之路。如何发挥城乡社区居民的能动性、创造性,推动社区居民为了共同的需求而建立达成共识的平台,从而在这个平台上形成了一个守望相助的居民自治共同体,成为目前解决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认同度低、社区财政困难以及社区“居委会困境”与“共同体困境”等困难的可行性路径。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困难提出了社区建设的理想:重建社区,并进一步从社区中每一个家庭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目标,依照此目标在社区重建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五步具体路径:政府授权、社区重建、组织重建、能力重建、机制重建,核心是要改变原有的社区运作机制。改变后社区运作机制的理想是以社区居民自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能动性,居民为了一个共同的需求而建立一个达成共识的平台,社区中的精英、能人、法律和社工等专业人才、志愿者团队应本着互帮互助、邻里和睦的精神,为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共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