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

2022-11-16古须强

大众文艺 2022年21期
关键词:剧种戏剧广西

古须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南宁 530000)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戏曲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要加强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地方戏曲剧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网络平台”;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实施广西地方戏曲振兴工程”;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因此,国家和广西政府对地方戏曲的重视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近几年已提上日程,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的答复中表示“开展传统戏曲类保护抢救性记录工作,提升保护工作数字化水平”。随着我国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国内外对于非遗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非遗市场规模也会不断扩大。以文化市场为例,2019年的我国文旅市场规模接近5200多亿元,其中涉及非遗文化元素的比例高达62%,同时非遗文化旅游观光人数同比上涨近9%。因此,未来要维持非遗文化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改良优化,实现非遗文化资源的创新传承。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从数字非遗为研究切入口,对广西地方传统戏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研究,为提高广西传统戏剧非遗项目数字化的整体质量,推动广西传统戏剧“智能+”传承提供参考依据。

一、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现状

(一)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现状

1.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建档情况

广西非遗项目的建档工作主要由广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在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建档工作中,第一,在分类整理和数字化转化方面,主要以文字、图片、视频为主,并按照传统戏剧类的剧种建设数据库,分为桂剧、彩调、壮剧、邕剧、粤剧等数据库。目前,桂剧、彩调和粤剧数据库的档案信息更为完备,而邕剧和壮剧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影响,立档信息较少。第二,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实践的动态过程方面,目前,对桂剧、彩调、壮剧和邕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方面,已完成了教学和实践视频的录制,为各大剧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数字化依据。第三,在各种剧种实践的场所,如练功房、剧场、道具等方面均进行了文字和影像的记录。

2.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公共共享平台建设情况

目前,广西在非遗项目的公共共享平台主要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和广西公共数字文化网。从两大平台关于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记录情况显示,广西各大剧种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收录主要采取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从两大网站的对比来看,在剧种的介绍方面,广西公共数字文化网比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的素材更丰富,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仅有的文字和图片介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曲目增加了多段视频;在传承人的介绍方面,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的介绍虽不全面,但对壮剧和邕剧做了简要的介绍,而广西公共数字文化网对传承人的内容无任何介绍。此外,在五大剧种中,壮剧和邕剧的记录较为全面,无论在剧种的介绍和传承人的介绍方面均采用了文字、图片和视频三种记录方式,其他三大剧种无传承人介绍。在视频的记录中,彩调所收录的视频最多,达到25部;其次是桂剧和粤剧,达到20部;最少的是壮剧和邕剧,均为8部。

表1 广西戏剧类非遗项目两大网站的记录情况

3.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研究情况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的官方网站可以看出,在“学术视野”板块中,该板块主要收录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相关的文献,从2016年7月更新至2019年11月,与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相关的研究大概有3篇。近年来,广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通过收集、整理与传统戏剧类有关的历史、发祥地、代表性传承人、项目特点等资料,并出版了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供内部参考使用。

(二)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数字化传承现状

1.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数字化的传承情况

就现有广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收录的关于广西传统戏剧类教学视频来看,已达到传承的目的。传承人通过口传、身授等方式进行教学,戏曲中的四功、五法均在教学视频中得到体现,如桂剧水袖功的动作细节、身段和舞蹈均在视频中通过传承人的口述可以得到领悟。目前,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中的桂剧、彩调、壮剧、邕剧、粤剧和采茶戏等均拍有教学视频。从广西公共数字文化网中的“广西戏剧”板块看到,网站对广西各大传统戏剧进行了分类整理,每个剧种的经典剧目都有多段现场视频,辅以照片和文字说明。

2.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数字化的宣传情况

目前,广西传统戏剧的宣传主要依托新媒体的分享式传播,在官方层面,广西文化与旅游厅和广西戏剧院公众微信号会定期对广西传统戏剧进行循环播放,比如,在国庆期间,广西戏剧院在线上举行“庆国庆,喜迎二十大”获奖剧目展演活动,每天对一部展播好剧进行预告并利用广西戏剧院官方快手号对当天播放剧目进行循环播放,如彩调剧《新刘三姐》、壮剧《百色起义》、壮剧《牵云崖》、壮剧《黄文秀》、桂剧《赤子丹心》等。在自媒体层面,由观众、粉丝自发创建的论坛、贴吧、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主要是普及传统戏剧文化。目前,自媒体平台比较活跃的剧种涵盖了桂剧、粤剧和彩调,在桂剧方面,定期更新的微信公众号有桂剧大戏台、趣享桂剧、桂剧文化、桂剧传承等,内容包括了经典戏桂剧片段、桂剧小知识、桂剧鉴赏、组织桂剧活动等;在粤剧方面,由于粤剧在广西流传已久,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民间的发烧友众多,同时,粤剧是岭南文化和八桂文化共同孕育的产物,因此,受众面相当广泛,除广西外,广东及东南亚地区都非常兴盛,粤剧微信公众号达到100多个。在彩调方面,比较活跃的微信公众号有桂林彩调剧、桂林彩调网等,在内容上虽没有桂剧和粤剧丰富,但也会定期更新彩调经典曲目视频。

二、广西传统戏剧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剧种数字化采集不够全面

目前,虽然广西各大剧种非遗项目的档案建设和数据库建设主要由广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但部分剧种的采集主要依托戏剧院及各地市项目保护单位等提供素材,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部分单位认为涉及著作、版权等问题,而不愿意提供更多的视频类素材给非遗中心,因此造成部分剧种在采集过程中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此外,部分剧种如邕剧和壮族由于早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图片和视频早已遗失。

(二)公共共享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根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和广西公共数字文化网两大公共共享平台可以看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对五大剧种的介绍仅限于图片和文字,并无视频,仅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缺乏感染力,对传承人的介绍也仅限于壮剧和邕剧,缺乏整体性和完整性。广西公共数字文化网在剧种的介绍上比较全面,涵盖了图片、文字和视频,但所有的视频均无法在线观看,需点击下载,对发烧友和观众造成了不便,此外所有下载的视频都无法正常观看,形同虚设。

(三)非遗研究成果数字化转化有待加强

根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显示,在该网站上有关广西各大剧种的非遗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近几年针对现有广西剧种的研究没有及时更新上传;二是虽然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广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每年都组织人员申报相关的课题,但对于传统戏剧的研究申报并不多,即便有相关的申报,其研究成果也没有及时更新到相关网站和系统,无法形成成果的数字化转化。

(四)传承人培养的数字化渠道有待改善

目前,虽然各大剧种已完成教学视频的拍摄,但仅供内部使用,并没有通过公共数字化平台进行共享,教学视频的利用率并不高。此外,传承人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来普及剧种知识,形成趣味性戏曲普及宣传并不多。

(五)数字化共享和传播力度有待提高

目前,从官方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来看,在直播和短视频方面,广西文化与旅游厅和广西戏剧院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或快手平台对广西各大剧种经典曲目进行直播、循环线上展演或对各大剧种以短视频形式进行介绍已经日趋成熟,深受观众喜欢。但传播力度还不够明显,特别是广西戏剧院的快手平台,由于观众需要通过下载快手平台APP才能在广西戏剧院的快手公众号观看线上演出,因此,不少观众出于麻烦,并没有及时下载,造成每一场线上演出场观人数并不多,无法形成一定的传播效应。从自媒体传播的情况来看,通过在公众号上发布剧种的短文和经典剧目的视频比较普遍,对民间自发组织戏曲团体活动的介绍、直播和短视频都较少。

三、广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一)激发传承人活力,鼓励传承人参与数字化保护工作

针对目前部分剧种在采集过程中遇到项目保护单位不愿意提供视频类素材等问题,可以参考部分省份的做法,一是出台非物质遗产保护相关的实施方案,针对传承人提供年度经费支持,在生活和传承上给予一定的补助,并提升补助额度等办法;二是在此基础上,加强传承人的评估和动态管理,建立传承人能力考评体系,鼓励和引导传承人参与非遗研修计划、记录、保存并向上级单位提交相关剧种代表性项目文字、图片及视频等资料;三是定期在数据库中上传相关戏剧资料,引导传承人积极参与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的教学、宣传等工作。

(二)推进广西传统戏剧的数字化共享

基于现有的公共共享平台关于戏剧类非遗项目数字化共享内容较少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和优化广西传统戏剧的数字化共享,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要提高公共共享平台的主体意识,只有免费开放广西各大剧种资源,供社会各界在线观看、传播、开发、再利用,才能促进广西传统戏剧的深度挖掘和潜在价值。二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云应用共享平台、开发广西传统戏剧数字化应用产品,比如可共同开发传统戏剧+动漫形式的系列视频,提高社会各界对广西传统戏剧的认识,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戏剧的认知;开发在线互动平台,吸引更多的戏迷主动参与线上各种活动,允许各界社会对原创戏剧进行再利用,再改编;共同开发线上广西传统戏剧的数字化虚拟体验中心,可利用群众基础较好的彩调、粤剧和桂剧为开发对象,利用虚拟现实进行角色扮演、数字影像等功能对广西戏剧进行开发应用;优化和提升用户体验,真正实现观众能够在线畅通无阻的任意浏览各大传统戏剧视频的优质体验。三是各传统戏剧保护单位可联合开发非物质遗产戏剧类项目的小程序或者APP,打通网站共享资源与新媒体APP的相关内容。

(三)推动广西各大剧种教学信息化水平

数字化教学是传承广西各大传统戏剧的重要途径,推动广西各大剧种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就是让更多的青年学习者更方便、更快速地了解和掌握传统戏剧内涵和表演方式。对专业演员来说,通过老一辈传承人的教学视频能够更快地掌握传统戏剧的技法,因此如何实现广西传统戏剧教学的标准化,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活动搬到网络教学中,对已经建好的公共共享平台的各相关单位来说,应考虑在对传承人一定激励下,对传承人的教学视频进行公开共享,让传统戏剧得到更快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对非专业演员,如中小学生来说,应大力倡导各戏剧保护单位与中小学形成对子关系,疫情下,可定期在线上开展传统戏剧讲座,开设线上教学课程,或者组织学生到公共共享平台共同观看传统戏剧的经典曲目,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交流活动,提高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传统戏剧文化代代相传。

(四)提高传统戏剧非遗成果的数字化转化

对于广西传统戏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资源库成果不仅要包括对传统戏剧的流派历史、表演特色、艺术家传承梯队等方面的介绍的归类整理,还应包括剧本、曲谱、作品音频、视频、研究著作等原典原作、戏曲服装、化妆、文武场以及代表作的创排理念、欣赏要领、美学追求等方面的收集[1],并实现平台共享。对传统戏剧非遗成果的研究方面,保护单位和研究单位还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并组织科研人员针对当前传统戏剧研究的不足,申报不同剧种或不同类别的传统戏剧研究项目,形成一系列各大剧种的研究成果,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化。

(五)整合线上资源,提升传统戏剧的数字化传播

目前,广西传统戏剧数字化传播平台过于分散,观众对部分平台的使用率较低而造成在线观看人数低等问题,建议由公共服务文化相关机构发起建立公共文化云,做到全广西各市、县、乡镇等全覆盖,或者由传统戏剧保护单位、演出公司共同发起,建立掌上戏曲平台,对现有的戏剧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整理,与线下同步活动,对现有的剧目提供直播、点播及其他功能服务,与各资源主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完善不同类型的视频资源建档及整理,鼓励多种多样的传统戏剧传播形式创新实践,也可以在平台上设置观众互动空间,让观众参与戏剧创新[2]。同时,传统戏剧保护单位更应鼓励传统戏剧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戏曲专业的科班学生翻唱广西传统戏剧曲目,鼓励对传统戏剧进行改编再创作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此外,为达到数字化传播的目的,公共服务平台可在线上开辟非遗数字展厅,将传统戏剧作为非遗展厅的一部分,通过语音介绍、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数字化方式展示传统戏剧非遗项目。

猜你喜欢

剧种戏剧广西
广西贵港
有趣的戏剧课
《广西戏曲》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