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的我国经济法课程改革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022-11-16李传宇
李传宇
(山东财经大学,济南 250014)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的“游戏规则”,通常被高校的经济学或管理学专业设置为必修课程[1]。然而,经济学的高度抽象性以及法律法规的天然枯燥性,使得由两者结合产生的经济法课程在推行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如教学手段单一、课时安排合理性欠佳、教学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等。因此,经济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CiteSpace 是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 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是探究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以及发展前沿等问题时应用比较广泛的分析软件。因此,文章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研究者、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以此来把握研究历史与热点,并对研究趋势进行预测,以期提炼出适于经济法的教学改革实施路径,并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进而为经济法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全部文献来源于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CNKI),检索时间为2022 年4 月1 日。检索策略:主题=经济法AND 主题=课程改革,时间跨度=所有年份。进一步阅读标题与摘要,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495 篇。
1.2 软件参数
CiteSpace 6.1R 软件时间分段为1985 年1 月至2022 年4 月,时间切片为1 年,阈值为10%,节点类型为机构、作者、关键词。在图谱中,节点半径的大小代表出现频次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存在合著/共现关系;颜色表示不同年份,由冷色变暖色代表时间由远及近。突现分析功能用来探测某一时段的研究热度,可纵向反映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
2 结果
2.1 年发文量
纳入文献的时间跨度为1985 年1 月1 日至2022年4 月1 日,经济法课程改革相关研究的发文量较多,略有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献产出最多的年份是2019 年,达到45 篇;最少的是1955 年,仅1 篇(见图1)。由图1 可知,1985—2004 年,国内学者对经济法课程改革的关注度较低;2004—2019 年,论文数量大幅度增长,表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经济法课程改革;2019 年至今,发文数量虽稍有下降,但仍呈较高态势,表明学者对这一研究领域仍有较高的热情。
图1 年度发文趋势
2.2 发文作者
应用CiteSpace 中的“Author”聚类分析功能,对发文为2 篇及以上的作者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相关情况如图2 所示。从图2 可知,李莉、宋怡欣等学者在经济法课程改革领域拥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各个核心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只有4 个合作网络比较明显。这提示学者们为经济法课程改革的研究发展应加强联系与合作。
图2 发文作者共现图谱
2.3 发文机构
从可视化分析结果来看,发文量为3 篇及以上的机构共9 个,主要为高职院校(见表1 和图3)。其中,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发文量最多,表明法学类及财经类院校对经济法课程改革较为关注。此外,从地区内的合作关系来看,各机构间无明显合作关系。
图3 发文机构共现图谱
表1 发文机构(发文量≥3 篇)
2.4 关键词
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章主题的总结与概括,体现该篇文章的内核与主旨,是研究的重要指标。在CiteSpace 软件中,以关键词为节点类型,时间为1年,阈值为Top 50,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同时也得到一系列高频次、高中心性的词语。图4 中各圆代表节点,共有459 个节点,1 515 条连线。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多少,圆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由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中心性较高的热点关键词包括基本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改革,以及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案例教学、国际商法等,说明这些领域备受学者关注,且研究相对成熟。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2.5 关键词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了突现词检测。参数设置如下:Control Panel →Burstness →Y[0,1]=0.5,Minimum Duration=2 →Burst items found=16。由此可得到我国经济法课程改革研究领域的16 个突变词出现和消失的年份(见图5),其中“改革初探”“教学内容”持续时间相对最长,说明在这十多年间学者不断地为经济法课程改革探索付出努力,其中改革重心为“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而“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国际商法”的持续时间都相对较短,说明这些研究方向很快就被新的方向替代。此外,“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的热度持续至今,提示随着课题改革深化的落实,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更多地融入经济法课程,预测未来会有更多的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
图5 关键词突变
3 讨 论
3.1 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3.1.1 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课堂
思政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的实现渠道和重要途径,教育部门先后颁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更是强调各类专业课程应当与课程思政有效配合。经济法主要通过有效手段对在市场规则调整以及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法律规范[1],因此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经济法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便显得具有得天独厚的“课程思政”改革优势。此外,由关键词突变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教育工作者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探究“如何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深度解读,以便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思政目标,以此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经济法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法律技能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证券法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新闻报道的相关案例,分析欺诈客户、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的严重后果,警示、告诫学生在未来从业时应注意杜绝该类事件。此外,在讲授经济法律关系时,可以通过税收法律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2]。在市场主体法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公司在实践中的违法操作,掌握公司犯罪的法律依据,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3.1.2 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能学习、会思考、能解决问题、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3]。翻转课堂则是新时期我国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新型教学模式[4]。在经济法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以往“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是要将目光转向以“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以翻转课堂为指导,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在授课形式上,利用课前小视频实现课堂有效互动;设置情境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辩论、调研、社会实践、案例分析以及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此外,翻转课堂还可弥补经济法课时不足的缺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翻转课堂是新时代教学形式的新要求,是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同时,还能够将知识的深度与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
3.1.3 创新创业为成果导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在创新创业中的地位逐渐突显[5],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而其成功利器之一便是经济法律法规。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潮中,教师应当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课程主线,优化整合经济法教学内容[6],以经济法课程为基础,提供多样化的“双创”法律教育资源;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打造能够胜任“经济法”课程教学与“双创”教育工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 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3.2.1 打造高素质的课程教学团队
在没有设置法律专业的高校中,经济法课程常由财会类、经管类出身的教师教授,这些教师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但是他们未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因此讲授相应法律法规时常常不深入、不到位,解析案例时亦是照本宣科,很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7]。经济法不仅涵盖经济学、法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包含民法、刑法、商法等实体法,所以其教学团队应具备良好的理论素质及成熟的实践经验。由此要求经济法的教学队伍应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且成员之间能够实现优势叠加、资源共享、职能互补,其中应包括专职教师、团学骨干、律政专家以及公司高层领导等不同社会属性的人员,共同打造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3.2.2 完善教学手段
当下的经济法教学以“讲授+板书+PPT”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在案例分析时很少有学生各抒己见的环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师应本着理论结合实践、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模拟法庭等途径,让学生获取更多的鲜活案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法律服务等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其运用经济法知识的能力。
3.2.3 优化课程结构
经济法课程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开设范围较广、影响面大。在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社会大背景下,法学专业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加入法律通识类课程,普及法律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和维权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但是,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课程的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法律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所知甚少[8],因此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该类学生讲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3.2.4 改进考核形式
在考核形式上,不应局限于期中、期末考核形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出勤率、作业完成度、小组讨论积极度、课堂提问有效度等考核指标以及期末考试等考核环节,综合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4 结 语
近年来,关于经济法课程改革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波动,目前未形成明显的高产作者群体。整体而言,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不足,机构间的合作交流欠佳,有待进一步加强。未来的研究热点可能是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以翻转课堂为主的创新教学模式或是以创新创业为向导,可以通过打造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完善教学手段、优化课程结构以及改进考核形式等方式,满足国家对财会人才创新素质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