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设越精心 提问越有效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2022-11-16曹恒凤

小学生 2022年26期
关键词:思考问题预设思维

☉曹恒凤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1]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成为了老师们研讨的重点方向。课堂问题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手段,它能启迪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参与主动意识的形成。合理的教学问题,能使学生沐浴在科学思考的海洋中,并享受到知识创造的喜悦。所以,只有预设好教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动,与同学、老师进行思想碰撞、方法沟通、经验共享,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宽。

一、预设提问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由于小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限,不能较快接受新知识,教师的发问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能疏忽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提问。否则,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想把握好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语言不要过于啰唆,要精练

提问语言过于啰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抓不着教师提问的重点,从而不便于思考问题。教师提问时,应顾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数学语言要简单明了,言语表达要准确精练,不能过于笼统。

(二)多方面预设提问,不能一成不变,要灵活提问

在备课时,大多数教师都会准备提问环节,由哪些学生回答问题,甚至具体到哪个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之前准备不到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在课前多方面预设问题,在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问题,以便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三)提问不要过于着急,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学生思考问题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因此,在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应有适当的停留,至于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情况而定。不能因为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就催促学生回答,使学生思考问题不全,养成将就回答问题的恶习。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应及时给出评价,作出明确的反应。

二、抓住契机,预设相关提问,提升提问时效

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模糊点,而这些恰好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或知识点模糊时,要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问题,抓住关键点,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活动。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既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又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一)预判学生思维障碍成因,增设相关提问

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有限,促使思维活动存在诸多障碍。而教学活动的重难点之处,往往就是学生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学生在课堂上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提供帮助,增设一些与突破障碍相关的问题,辅助解决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探究知识,促进学生成功获得知识,踊跃参与课堂。

例如讲解这样一道题:如果1 平方米能站16 人,那么1 公顷大约能站多少人呢?学生只知道1 公顷面积有点大,应该站很多人,但怎样由未知条件进行转化,存在着解题思路的障碍,这时如果提问学生1 公顷可以化为多少平方米呢?学生会立刻领悟了,把1 公顷转化为10000 平方米,再乘以16 就可以得到答案了。当学生发生思维障碍时,教师应该想想是否是教学的重点之处,抓住教学重点进行分解、剖析,提出一些铺垫或辅助问题,会很好地引导学生突破障碍,获得知识。如果这题再提出1 平方千米能站多少人?估计学生会很快解决问题,因为学生主要的障碍已经解决,获得了解题的信心。

(二)预判学生思维模糊原因,预设引导性问题

小学数学很多知识点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又存在本质的区别。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时,如果不理解透彻知识点,单从表面上去记忆,往往在新知识学习中,会出现误解或理解不了的现象。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小学生喜欢用临摹方式学习新知识,没有深刻理解知识点的本质,只是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调整相关教学活动,适时提出问题,很好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路去想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出现思维模糊时,往往就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教师及时精心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问题,扩大问题的有效性。

例如学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提出运算465×(10-2)。学生觉得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而且这题感觉465×10比较好算,没有很好地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是在没有括号或括号里的运算顺序,存在知识点的模糊,教师这时应及时提出问题,整个式子表示的数学意义是什么?学生通过找数学意义,较为清楚地理解是465 乘以10 与2 的差,这样学生会领悟是先算括号里10与2 的差。教师再通过解析如果先运算465 乘以10,那么这个括号就没有添加的意义了,这样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清晰理清解题思路。

(三)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预设启发性提问

小学生由于学习经验不足,他们往往对问题缺乏深层次思考,只从表面或浅层次思考问题,只能解决简单的知识问题,对于深层次的问题容易出现思考不周全的情况。教师要及时预设提问,逐渐加深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提高了思维水平。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以三位数》时,一位教师布置这样的一道题:430×350的积是43×35的积的多少倍?一个学生答:“这简单了,把两个式子的积分别算出来,再进行比较就可以了。”这位老师听后立刻否定了学生的答案,觉得太麻烦,学生也只能停留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如果教师及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会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例如问:你发现两个式子的因数存在什么关系呢?是否可以找出来?学生根据观察前面的因数扩大了10 倍,后面的因数再扩大10 倍,就变成了扩大100倍。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题目,找出解题的技巧,拓展了数学思维。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预设问题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有效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化未知为已知。[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迈向掌握教学目标的阶梯,成功获取知识。预设学生存在疑惑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师生深入交流,启发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上新课时,教师通常利用教材中思考活动设置的问题,加以引导学习。例如在学生已学面积小单位的基础上,学习《公顷与平方千米》时,可通过想一想中的问题“校园的面积不再适用平方米,这时怎么办?”引出公顷的概念。这种启发式提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对知识产生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活动。

(二)预设问题层次性,由易到难

数学科目结构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因此,课堂内容设置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难易得当。教师在预设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设置问题应该从易到难,有层次性,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否则,开始时设置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学生没有很好地联系知识进行思考,思考时间过长,或者失去思考问题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浪费课堂时间,又打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因此预设有效课堂提问,由易到难,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断深入学习,不断锻炼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进位》时,教师可以设置整十乘以整十的计算,如30×40,学生容易掌握。再提问问题35×40呢?35×48 呢?这样设置问题不仅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也使学生逐渐地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进位方法。设置整十运算,30×40 =1200,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信心。设置35×40=1400,加大难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最后,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逐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思考。这样的预设问题,既体现了问题的有效性,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预设问题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生性活泼,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自控力不足,很难整节课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时常出现一些课堂困意,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应设法提起学生学习兴致,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预设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3]如果教师的提问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思考的状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调动不起来。因此,教师预设的问题,要富有趣味性,提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课堂教学乏味现象。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前可以引入以下趣味情景问题。古时候,一位王爷去山上观看儿子们习武,兄弟几个见父王来了,立刻围了上来。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边说边掏出一张大饼平均分成了两份,给了老大一份。口谗的老二说:父王,我要吃两片大饼。于是王爷又将第二份大饼平均分了四份,给了老二两片。贪心的老三又说道:父王,给我三片大饼。王爷就将第三块大饼平均分为六份,并分给了他三片。一向老实的哥哥就开腔了:父王最大,老四最小,必须给他六块。老四听了特别高兴,认为父王分给他的最多。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多呢?通过这样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探究思考,从而拓展了数学思维。

(四)预设提问要增强灵活性,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课程中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尽量事先考虑得周密一点,多增加一些提问方法,并考虑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状况,教师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如果问题出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活动,当场灵活设计一些问题,以调节和改进实际教学活动。而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即使出错也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就应提供一个引导性的新问题,让学生明白错在何处。教师灵活地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新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要求学生做45 元8 角减去5 角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列式45-5,得到40 元8 角,另外一个学生列式8-5 得到3,再跟45 相加得48 元。在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问题:如果要使答案变成了40 元8 角或48 元,这个题目应该怎样改动?这一提问,立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认真思考,与同伴讨论交流起来。这个问题,恰好把学生平时做题不注意对应单位相加减问题暴露出来。这样的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进行解决,不仅发展了学生学习的思维,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预设问题要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在于表面的花样性,而是在于提问的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既要考虑小学生自身因素,又要考虑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4]。课堂提问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如果设计一些没有价值的提问,让学生一味在“是不是”“对不对”中循环,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浅层次里打转,长期下来,学生养成不加思考的恶习,严重制约了思维的深度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使学生学有所获,思有所长,促进课堂高效发展。

总之,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主要环节,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内容出发,精心预设课堂提问,提高问题质量,促进问题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实现有效的提问,教师应精心预设问题,探究问题的有效性、可行性,带领学生成功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升华,智慧在交锋中闪烁,促使学生思维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思考问题预设思维
利用问题间的关联性思考问题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按图索骥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把“根”留住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