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与策略

2022-11-16补腊梅

小学生 2022年26期
关键词:语录论语文言文

☉补腊梅

国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于文言文的编排较以前的语文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到小学高年级阶段才出现文言文,现在从小学三年级上册开始就出现了文言文,并且从四年级开始,每册教材还安排了两篇短小的文言文。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不仅数量增加了,选材也变得更加丰富[1],一篇篇短小精炼的文言文,或故事性强,耐人寻味;或蕴含哲理,给人以启迪,不仅增添了趣味性,也体现了人文价值。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并不乐观。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难教

首先,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模糊。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不明确,就会造成两种倾向:一是按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拔高了教学要求,让学生望文生畏;二是只注重语言积累,读读背背,不去理解意思,感悟道理,浮光掠影。所以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年段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好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建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播下喜欢阅读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三是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只有我们的教学方向正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适中,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过程枯燥。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知识层次、语言积累等现状,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非常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年龄小,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只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讲解、句子的翻译、古文的背诵默写等,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当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时,即使强行给其灌输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效果显然是不好的。

(二)学生难学

学生中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之怕”位居首位,这句话虽然带有戏谑之味,但也足以说明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文言文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历史性语言,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语言方式与古代汉语相比,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我国古代的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从隋唐到明清,由于科举考试的重视,读书人学习的都是《四书》《五经》,并刻意模仿其语言特征撰写文章,导致书面的文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由于时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就更加难懂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多音字等现象,都成了学生读准确、读通顺的拦路虎。还有文言文中的断句也是一个难点,断句不正确,读起来很别扭、很拗口,也大大降低了学生读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用词简练,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包含了丰富的意思。加之这些词的古今差异,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与“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在泛指大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这个词,原来指的是“妻子”和“孩子”,而现在只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汤”,原来指滚烫的热水,现在指“菜汤”。除了词义的古今差异,还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也是令学生难以理解内容的原因之一[2]。如“厌”这个词,在《论语》“学而不厌”中是满足的意思;而在《少年中国说》“老年人常厌事”中却是讨厌、厌恶的意思。加之文言文中有些倒装句,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中的“耻”是“以……为耻。”像这样的句子,要调换语序翻译,学生很难翻译正确。学生在多处受阻的情况下,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文言文学习的又一大难点。

二、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第一,立足学情,找准兴趣点。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3],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关于“美好的品质”这一主题的文章。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很重要,所以我的关注点是学生的兴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开课时,我就问学生:“谁知道司马光的故事?”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想讲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其实学生能讲这个故事,就为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奠定了基础,再出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司马光》,让学生对照两种文体,从而发现文言文短小精炼的特点。通过老师示范读文言文带领学生阅读,让学生与古人对话,学生的兴趣依然很浓,并且对他们来说,有点挑战的知识更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整节课,学生的兴趣浓厚,沉浸在读文言文、讲故事、悟道理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第二,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播放悠扬的古乐。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关于“读书”这一主题的文言文《古人谈读书》中的《论语》时,课前用古乐渲染课堂的学习氛围,奠定本课教学的情感基调。学生静心聆听古乐,仿佛瞬间穿越到了两千多年前,与孔子席地而坐,促膝而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有利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其次,在课中朗读与背诵文言文的时候再次进行古乐渲染,学生受到古乐的熏陶感染,个个入情入境地朗读,摇头晃脑地背诵,俨然化身成了一位古人在倾吐关于读书的心声,让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第三,课堂语言,充满古韵。老师注意用课堂语言营造学习古文的氛围,老师的语气、语调可以适当拉长,富有古人说话的韵味。同时在课堂导语、过渡语、评价语与总结语上,巧用古人的一些名言,有利于渲染古文韵味。如在教学《论语》中关于读书的语录,要了解孔子这个人时,可以说:“孔子何许人也?谁来道之?”要引出第一条语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时,老师可以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几遍,你知道它的意思了吗?”要引出孔子自身就是不耻下问的典范时,可以用他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进行过渡。类似的课堂语言,可以营造学生学习古文的氛围。

第四,巧用故事,化难为易。巧用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降低理解古文的难度。如《论语》一课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条语录的道理时,借用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中的主人公南郭先生的下场,让学生瞬间明白,不懂装懂是不行的,学习就要实事求是。在理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条语录的道理时,借用孔子向七岁的神童项橐拜师的故事,从而明白什么叫“不耻下问”,并体会到“虚心求学”这一道理。教学中引入这些故事,学生学习古文就不会觉得那么枯燥难懂,能够从心里去接受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第五,创设活动,学以致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论语》一课中,我们在理解了语录的意思和道理后,创设了一个学生送书签的活动。把这些关于读书的语录写在书签上,送给自己或朋友。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兴趣盎然,有的说:“我要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送给我自己,告诉自己要虚心求学。”有的说:“我要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送给我的好朋友,告诉他以后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在考试中遇到就不会做题了。”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了所学到的知识和道理。

(二)学法指导,层层推进

首先,抓好字词,打好基础。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多音字是学生读好文言文的拦路虎,所以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检测学生的字词学习情况。如在教学《论语》一课时,文章中有“知、识”这几个通假字,“好”这个多音字,“耻”“寝”这两个生字。可以先让学生读,听读音是否准确,不准确就进行正音,再用带读、抽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检测与巩固这些难点字的字音,为正确朗读文言文打好基础。

其次,“读”占鳌头,培养语感。文言文难,难在朗读。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多读,读出层次,读出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如在教学《论语》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层次的读:第一层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层次,通过抽学生读、抽学生评价,了解读书的要点,再进行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第三层次,配乐朗读、背诵。当我们理解了这些语录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时候,我们播放古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摇头晃脑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

再次,示范引领,掌握方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依然以《论语》一课为例,当我们读好六条语录,开始理解这些语录的意思时,老师可以选择第一条语录进行集体学习,了解句子的意思,小结理解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扩字组词、调换语序等。学习完后,再让学生小结学习步骤:先朗读,再说意思,然后谈启发。从而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最后,由扶到放,合作学习。学生学习就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如在教学《论语》这一课时,当学生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步骤和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合作探究,利用各种理解古文的方法去理解意思,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人人参与学习、讨论。学生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产生出耀眼的光芒。在小组汇报时,人人参与汇报,个个积极发言,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这一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就会还课堂生动与精彩。

(三)拓展延伸,点燃激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如教学《论语》时,教材中只选取了《论语》中的六条语录,但《论语》中有关学习的经典言论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借助教材这扇窗户,引领学生去到更广阔的天地,感受《论语》中的更多精彩。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论语》中有哪些关于读书的语录?也可以借助课件,出示一些《论语》中的其他经典语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让学生读一读,在读中体会《论语》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读整本《论语》的兴趣和欲望。

(四)变换文体,加深理解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于“神话”主题中,有《精卫填海》这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5 个字,极其短小精炼。但这区区35 个字,介绍了精卫的身份,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精卫衔木石以堙东海的故事。为了让学生体会精卫英勇顽强、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文章中没有说明确的地方,进行想象补充并改写成现代文。如思考她在“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学生在这样自由的空间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有的同学侧重于语言描写,借其他动物的不理解或嘲笑,通过精卫一番有哲理的话,点明“英勇顽强、锲而不舍”这一主题;有的同学侧重于写精卫在这一过程中的辛苦,写她对自我的鼓励,继续坚持衔石头以填补东海的感人故事。不论同学们用怎样的方式补写故事内容,都有利于促进深化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教学有趣”“学生得法”,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就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打开文言文学习之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语录论语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语录
语录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