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竖脊肌平面阻滞的研究进展

2022-11-16曹开梅通信作者

医药前沿 2022年1期
关键词:卡因平面剂量

曹开梅,于 飞(通信作者)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山东 滨州 256699)

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是新型筋膜间平面阻滞技术,在治疗胸背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效果显著。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其在术后急性疼痛治疗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能够起到辅助镇痛作用,并且阻滞位置多,例如颈椎、腰椎、胸椎、肩关节以及髋关节等。在上述部位手术后,其能够发挥出显著镇痛效果。现阶段,临床多结合超声引导使用,优点在于操作较为便捷,并且成像清晰度较高,对患者损伤小,不良反应少。本文针对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作用机制、实施方法、应用范围等作综述,探究其研究进展。

1.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作用机制阐述

现阶段,针对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作用机制尚未形成明确定义。从解剖学角度出发,椎间孔所发出的两支脊神经分别为腹侧支、背侧支。其中背侧支向后方延展,以横突孔为行径,将竖脊肌作为终点,并在此产生分支,一支为外侧支,另一支为内侧支,其通过斜方肌与菱形大肌,向上延伸,最终定格于皮支与浅表位置,在皮肤背部分布。而腹侧支则将肋间神经作为其主要路径,在胸壁、皮肤以及肋间肌分布[1]。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主要作用机制为脊神经背侧支以及腹侧支,通过局部麻醉方式将两支阻滞。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过程中,为起到阻止效果,针尖应接触到横突、竖脊肌深面。

一组实验人员选用8 例新鲜尸体,并对其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位置在T5平面,注射药物为亚甲蓝,浓度0.3%,剂量30 mL,实验结果显示,亚甲蓝扩散范围较广,最上可扩散至T1,最下可扩散至T12,并且向外还能够扩散到竖脊肌最外缘[2]。该实验在作用机制方面存在全新的认识,由于染料对神经腹侧支覆盖范围较小,因此,相关人员认为这可能与尸体筋膜张力相关。受尸体与活体筋膜张力不同影响,所以染料扩散范围、位置等存在一定差异。燃料在肋骨角处的聚集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腹侧支阻滞来源不同有关。

在另一项实验研究中,实验人员将含有增强剂的药物注射于慢性内脏疼痛患者,行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注射30、60 min 后,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药液扩散方向分别为前侧方、竖脊肌深面以及椎间孔方向,其中通过椎间孔扩散至硬膜外腔内[3]。由此可见,竖脊肌平面阻滞药物能够以椎间孔为路径,进入硬膜外腔,起到阻滞效果。

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在腰段与胸段作用机制也存在一定差异,据相关研究报道,将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应用于胸段,则局部麻醉药扩散范围为椎旁间隙内[4]。受间隙范围小影响,因此,体积较小的局麻药能够起到多水平镇痛效果。而在腰段时,其扩散边界较为模糊,虽然能够扩散至椎旁间隙,但是一部分在腰肌与腰丛附近,其所能够阻滞的脊神经为L2~L5,与腰方肌阻滞机制相类似。

2.竖脊肌平面阻滞的实施方法

2.1 常用药物

常用长效局部麻醉药物包括罗哌卡因、左布比卡因以及布比卡因等,上述药物在性质上均为单次阻滞。据相关研究表明,利多卡因等中效局麻药等也可联合罗哌卡因使用,共同起到阻滞作用。此外,肾上腺素、类固醇等也可与之联合使用,效果相当。在局部麻醉药物行阻滞过程中,左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在单侧单次方面浓度为0.25%~0.5%,剂量大约为20 ~30 mL,并且单次阻滞平面约不低于3 个,不高于7 个。注射竖脊肌平面阻滞药物后,需要3.4 mL 药物才能渗透1 个皮区。基于此,在对局部麻醉药所用剂量进行估测时,可将3.4 mL 作为单位内体积量。

2.2 穿刺具体操作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患者需要采取坐位、侧卧位或者仰卧位等。举例说明,在超声引导下,可选用高频线振探头。其主要作用是对棘突进行扫描,采取纵向矢状位方式,待扫描完成后,向外位移3 cm 左右,到达下一个节段的横突。该阶段采用平面内进针方式,依次为竖脊肌、菱形肌、斜方肌,当接触到横突骨质,并且回抽无血液、气体后,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针对不同手术操作的相关位置,选取不同阶段实施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5]。

3.术后疼痛类型及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舒适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术后疼痛对患者身心状态均会产生不良影响。疼痛属于伤害性刺激,可影响患者感觉、情感等。按照疼痛持续时间差异,可将其分为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前者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 个月,后者持续时间多超过3 个月。手术创伤、组织损伤等均属于急性疼痛范畴。而原发病所致组织损伤等多为慢性疼痛。一般情况下,手术创伤所致术后疼痛在1 周左右会得到缓解,因此,可将其定义为急性疼痛。临床麻醉医生需要对疼痛进行控制,否则患者易出现疼痛应激反应[6]。若患者长时间处于疼痛应激反应状态下,则存在转变为慢性疼痛的可能。在该阶段,疼痛阻滞难度将会增加。患者术后疼痛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年龄因素、性别因素、手术方式等。除此之外,患者围手术时期心理状态、术前疼痛情况等均会影响术后疼痛感。但是综合分析上述因素,手术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最大。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部位、脏器、组织等均会出现创伤。在此情况下,患者可出现较为激烈的应激反应。炎性因子在其影响下能够被激活,进而导致神经末梢受到强烈刺激。基于此,患者术后可以疼痛为主要症状。除此之外,在炎性反应作用下,组织水肿发生概率提升,致使伤害性感受器刺激增加。这就使得患者中枢、外周敏感化痛觉增加[7]。因此,在患者围手术期,其会产生一定痛觉。与此同时,自主神经可受到术后急性疼痛影响,加之术后应激反应,进而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一些列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恶心、肠麻痹等最为常见。而上述不良反应会影响脏器正常功能发挥,最终诱发一些列并发症。在此情况下,患者康复速度延缓,影响其预后效果。以胸外科手术为例,患者肋间神经在术中会被损伤。在患者术后,若其不及时排痰,则存在诱发相关并发症的可能,以肺部炎症感染、肺不张等较为常见。在该阶段,患者术后疼痛可表现为重度。因此,患者术后,予以其镇痛治疗,可将呼吸衰竭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8]。除此之外,患者术后切口可致疼痛,但是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控制,则急性疼痛性质将会发生改变。在疼痛困扰下,患者无论是饮食方面,还是睡眠方面均会出现问题。以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差为主要表现。如果情况严重,则患者存在精神错乱的可能。

4.术后疼痛控制进展

相关研究显示,胸科手术患者术后,肋间神经被损伤、炎症反应发生、肿瘤术后复发等均会导致患者疼痛性质发生变化[9]。除此之外,手术类型、方式等也会影响疼痛性质。有文献报道称,在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予以其过量阿片类镇痛药,患者会产生耐药性[10]。在此情况下,该药物对减轻患者疼痛感效果下降,致使患者由术后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不仅如此,若患者为肿瘤性疾病,则存在诱发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因此,在选择术后镇痛方案时,需要以患者实际情况为根据,并合理选择用药剂量,避免急性疼痛控制效果不理想,使其转变为慢性疼痛。现阶段,我国临床使用较多的镇痛类药物包括阿片类、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为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临床多将两种药物合用。但是该种给药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患者为严重创伤的胸外科手术,则其应用价值并不能完美发挥。不仅如此,阿片类药物可诱发较多的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等较为常见,不利提升患者治疗舒适度。

5.竖脊肌平面阻滞于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5.1 胸部手术

据相关研究表明,将62 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根据就诊时间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竖脊肌平面阻滞组采用单侧单剂量药物阻滞,将30 mL 0.5%罗哌卡因注射于T5横突水平处,并同时予以两组患者舒芬太尼,进行自控镇痛。实验结果显示,患者术后至48 h,其在静息状态下以及运动状态下VAS 评分有所下降,并且自控镇痛按压次数以及镇痛药物使用等均较对照组更低,但是在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两组数据波动较为稳定[11]。

5.2 腹部手术

据相关研究报道,选取57 例行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术患者,以奇偶分组法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在自控镇痛方面均采用曲马多,而试验组行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位置于T9横突水平,再进行麻醉诱导。结果发现,术后12 h,试验组曲马多用量低于参照组,并且镇痛次数显著下降[12]。相关研究发现,将竖脊肌平面阻滞术应用于68 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参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分析组将20 mL 浓度为0.25%的布比卡因注射于患者手术测T4横突水平同时予以两组吗啡进行自控镇痛。结果显示,在术后1、8、14 h 中,参照组吗啡用量高于分析组。并且在术后第1 天,分析组吗啡用量较参照组减少67.24%[13]。

5.3 腰部手术

现阶段,有关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在腰椎手术后镇痛中应用较为常见,并且作用较为显著,但是下根管实验报道较少,尤其是临床应用方面。根据相关研究,选取9 例腰骶部脊柱手术患者,采用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位置于T10~T12平面。其中腰椎椎管减压术患者4 例、尾骨切除术患者3 例、骶骨椎板成形术患者2 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其中5 例患者采用双侧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另4 例患者采用双侧单剂量竖脊肌平面阻滞,药物均为0.5%布比卡因,每侧剂量为25 mL。实验结果显示,手术后,9 例患者出现术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概率为0,并且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少、疼痛评分低[14]。

5.4 乳房手术

竖脊肌平面阻滞应用于癌症患者转移性胸痛时间较短,并且在最近几年才逐渐应用。在乳房手术方面,其拥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主要作用原理是对肋间神经进行阻滞。据相关研究报道,将42 例乳腺癌手术患者,采用抽签法对其进行均分,其中试验组患者实施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结果显示,在术后24 h,试验组吗啡用量明显减少,并且疼痛评分较参照组低[15]。

5.5 腹壁疝手术

根据相关试验研究,以56 例腹股沟疝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药物为0.25%罗哌卡因,剂量为25 mL,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并且镇痛药物消耗量显著下降。另一项实验研究经皮肾镜取石术,予以患者竖脊肌平面阻滞,药物为30 mL 罗哌卡因,浓度为0.3%,注入位置为T10平面,术后6 h,试验组患者痛觉明显下降,并且减退至T8~L12平面。术后24 h,患者VAS 评分较参照组低,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6]。

综上所述,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并且临床试验证明,针对内脏痛、体表疼痛等,效果十分明显。但是其局限性在于在辅助性镇痛、慢性疼痛方面应用较多,在急性镇痛方面应用较少。因此,应把握竖脊肌阻滞技术的优点,对其展开系统性研究。

猜你喜欢

卡因平面剂量
结合剂量,谈辐射
·更正·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参考答案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