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玉米储藏管理措施
2022-11-16王涛
王涛
中央储备粮泰安直属库有限公司(泰安 271000)
随着国民消费标准的提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中的蛋白质食品占比会不断提高,畜牧业和饲料行业迎来高速发展,玉米作为“饲料之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在饲料行业,在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玉米同样扮演着工业原料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逐年递增,2021年达到27 255万 t,但是需求量同样猛增,导致进口量飙涨,2021年1—10月进口2 620万 t,占国产玉米产量的近10%,并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不难看出,玉米的市场调控,决定着畜牧业和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为充分发挥进口玉米调控市场的作用,确保进口玉米在粮库期间的储存安全,在总结国产玉米安全储藏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进口玉米安全储藏管理措施。
1 进口玉米到库情况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接收的2021年度进口玉米,产地为美国,为转基因玉米,采用散装方式,由水路运输至相近港口。通过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购销部门的集中运作,进口玉米顺利到达中央储备粮泰安直属库有限公司的库点,采用的是散装的方式,大部分为普通汽运,部分为集装箱运输,通过对到库车辆的逐车检验,质量总体情况如下。
1.1 储存指标
1.1.1 色泽、气味
进口玉米色泽、气味基本正常,因运输时间较长,部分部位有轻微酸味。
1.1.2 容重
进口玉米容重在736~750 g/L,均为一等,符合GB 1353—2018《玉米》[1]中等及以上要求。
1.1.3 水分进口玉米水分在14.2%~15.0%之间,水分偏高,明显高于储存安全水分。
1.1.4 杂质
进口玉米杂质在3.5%~6.6%之间,最少的也超过国家标准3倍以上,杂质含量超过5%以上的占60%以上。
1.1.5 脂肪酸值
进口玉米脂肪酸值在50~58 KOH mg/100 g之间,脂肪酸值符合GB/T 20570—2015《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2]“宜存”要求。
1.1.6 不完善粒
进口玉米不完善粒在9.5%~11.9%之间,不完善粒中破碎粒占90%以上[3],均高于国家标准要求。
1.1.7 霉变粒
进口玉米霉变粒在1.4%~1.9%之间,均低于国家标准要求。
1.2 质量特点
经过对比分析,进口玉米的质量主要特点有:一是杂质较大,以白色粉末最多,成分主要是木薯粉、粉质玉米破碎后的粉末;二是水分均超出国标14.0%,而且不均匀,发现部分到库车辆局部水分达15.5%,有发热现象;三是破碎粒严重,与杂质混杂在一起;四是部分发热部位脂肪酸值较高;五是未发现储粮害虫[4]。
2 进口玉米保管难度
一是破碎粒多,破碎粒在储藏过程里中容易吸湿、滋生虫霉繁殖;二是杂质含量高,入仓过程中自动分级现象严重,两个粮堆之间容易形成高杂质区,在通风过程中难以通透,容易产生湿热聚集,时间久了成为高水分、高温度的区域,粮食品质迅速劣变;三是原始水分较高,入仓时间在8—9月,入仓温度在30 ℃左右,空气湿度偏大,入仓后很可能局部发热、虫害、点翠甚至霉变;四是白色粉末较多,给作业人员和周围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3 进口玉米管理措施
3.1 入仓作业准备
3.1.1 人员及设施准备
入仓前期,对全体保管人员和装卸人员进行进口玉米相关知识培训,包括国家对进口物资的相关规定、作业安全、防爆风险、职业健康、质量情况等,让全体人员了解进口玉米,知道怎么防范风险。根据职业健康相关规定,为直接参与进口玉米装卸的全体人员配备防尘口罩、眼罩,作业现场安装遮尘网、静电消除装置,最大限度保证人身安全、环境安全、防爆安全。
3.1.2 空仓消毒
经过海关的检验检疫,进口玉米中未发现检疫性生物,在车辆到库检验后也没有发现害虫。在入仓前,全体保管人员对仓房设施的严密性进行检查,确保完好后进行认真的清洁和消毒,采用敌敌畏喷洒的方式,浓度不低于0.3 g/m3,密闭3 d。同时对仓房周围和外墙面进行消毒,防止外来害虫的感染,确保仓内环境的洁净、无虫。
3.1.3 布置通风笼
根据进口玉米的水分情况,平均不低于14.0%,部分部位达到15.5%,且入仓粮温较高。全体保管人员经过认真商讨并达成一致意见,使用直径0.5 m、开孔率较大且开孔方向与风道垂直的通风笼,按照不高于降水通风的空气途径比下限进行布设,即空气途径比不高于1.2,通风道间距不大于3 m,边侧通风道与侧墙距离不大于0.4倍通风道间距,并且通风道尾端距南墙不大于1 m。以1个长35.2 m、宽20.2 m、装粮线高6 m的仓房为例,通风道设置间距不大于2.4 m、边侧通风道与侧墙距离不大于0.96 m。这样有利于对高水分的进口玉米进行降水,同时为不易通透的杂质聚集区、2个风道之间的盲区提供通风条件。
3.1.4 铺设纱网
进口玉米的白色粉末很多,而且非常细小,为防止白色粉末漏入通风道内或者是受潮后堵住通风孔,选取塑料窗纱作为毡盖物,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宽度1.5 m,孔径0.425 mm(40目)],铺设在通风笼上,两侧用玉米随入随压。
3.2 入仓作业管理
3.2.1 卸车环节
不管是自卸的集装箱还是需要人工卸车的普通汽车,在卸车的过程中都要尽量地减少抛洒,过度的抛洒容易导致破碎粒进一步增加,增加保管难度。入仓的现场可以在卸粮斗或输送机附近安装吸尘装置,对吸出的白色粉末收集入袋,一方面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减少杂质入仓。
3.2.2 过筛环节
针对进口玉米如此高的杂质和破碎粒,采用振动筛进行筛选,并对筛网进行进一步改造,通过多次的试验,最终将下层筛的孔径确定在4 mm,并对下层筛网框进行分割,增加振动球的个数,保证杂质漏选效果。进口玉米没有大型杂质,振动筛的上层筛基本上不起作用,还有可能出现进口玉米在流量大时直接从上层筛表面流入料斗,可以通过增大孔径和直接去掉上层筛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进口玉米到达下层筛后,通过振动,小于孔径的杂质、破碎粒直接进入废料斗,合格的进口玉米流入料斗进仓。入仓验收数据表明,经过下层筛的改造,筛选出的杂质和破碎粒在5%左右,保证入仓杂质和不完善粒达到国标标准。筛选出的筛下物单独存放,按照进口货物相关要求进行拍卖定向处理。
3.2.3 进仓环节
进口玉米经过筛选后通过输送机、装仓机进入仓内,自装仓机抛出的玉米到达落粮点后由于完整粮粒、不完整粮粒以及杂质等相对密度、大小及内摩擦因数的不同,会在散落性的基础上产生自动分级现象,往往以粮堆的锥体外边缘的破碎粒和杂质最多。此种现象不可避免,在入仓过程中要安排专人在仓内通过降低装仓机的抛粮口高度、不定时更换落粮点来减少自动分级的发生[5],尤其要注意避免自动分级区发生在通风的死角部位。同时在输送机和装仓机结合的部位产生的杂质和破碎粒,可以直接清理出仓或者是再次过筛入仓。在入仓的过程中,玉米的散落性较好,会对通风笼形成一定的冲击,严重时使通风笼跑离原位置甚至出现“漏洞”,这对通风降水非常不利,安排的专人也要注意通风笼的摆位,不定时对通风笼上的塑料纱网进行两侧掩埋。
3.3 保管过程管理
3.3.1 仓内整理和电缆布设环节
入仓完成后,立即进行粮面的平整和测温电缆的布设,因为进口玉米保管难度较大,测温电缆在布设上密度要加大,水平方向按照不大于3.5 m进行布设、垂直方向上按照不大于1.2 m进行布设,如果现有测温电缆无法及时增加或者更换,可以采取安装移动测温电缆的方法,特别是在边角、落粮点、高温区等地方,这样就能很好地监测粮堆内部温湿度变化,为通风时机的判断提供依据,及时地分析判断潜在的问题,快速地进行解决。
3.3.2 粮情检查
进口玉米保管是一个新课题,应当按照不低于半安全粮的标准进行日常检查。每天8:30前,粮情检测人员将粮情测温表交给保管人员,由保管人员对仓内粮情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有无异常情况。每隔3 d[6],保管人员要在气温相对较低时进仓进行检查,用鼻子闻有无异味、赤脚感知粮面的温度,以及散落性,用眼观察有无颜色变化,用探杆对重点区域扦插感觉难易程度,判断每个部位粮食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科学地采取处理措施。
3.3.3 通风降水、降温
进口玉米8—9月入仓,基础粮温较高,在9月下旬进行一次通风降水,采用7.5 kW或11 kW离心风机压入式与2.2 kW混流风机吸出式相结合的通风方式,综合水分从14.5%降至13.8%左右、温度由30 ℃降至26 ℃左右。10月中旬后,开始第1阶段的降温通风,采用2.2 kW混流风机夜间通风的方式,平均温度由26 ℃降至14 ℃左右,通风效果良好;12月上旬根据天气情况开启第2阶段的降温通风,采用0.55 kW上行式吸出通风的方式,平均温度由14 ℃降至7 ℃左右。对于部分杂质较大或粮温较高的部位,采取下探管或单管风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通不透”问题。在通风完成后,经过检测,通风比较均匀,蓄冷效果也比较明显,这得益于较好的通风笼布置,但通风口相对的一侧,一般为南侧的水分还较高,如果实测达到14%以上,建议考虑接膜吸出式通风,彻底杜绝此部位的隐患,防止结露的发生。
3.3.4 虫粮的防护、熏蒸
通过空仓消毒和仓外环境消毒,仓内储粮害虫较少,但也有部分仓出现印度谷蛾、锈赤扁谷盗等害虫,密度为2头/kg,初步考虑为在入仓过程中被小麦仓的害虫感染,采取拌和硅藻土、灭蝇灯诱杀、通风降低粮温等方式来进行防治,害虫初步得到控制。要紧盯杂质大、温度高的部位,这些地方是储粮害虫的“温床”。如果害虫进一步滋生,达到一般虫粮标准,可以采取磷化铝熏蒸。熏蒸时间一般放在气温比较低的春季,熏蒸过程要密切关注温度变化,出现高温点时,有必要提起散气,对高温位置进行扒沟、单管通风处理,将问题消灭在局部,防止扩大到整仓。
3.3.5 空调及内环流的应用
进口玉米经过冬季通风后,基础粮温大幅降低,在气温回升之前,需要将仓房进行密闭,阻断仓内和仓外的热量传递,延缓仓内粮温的上升,为安全度夏创造条件。在季节转换时节,玉米的不稳定性再次充分显现,要密切关注粮面,防止内外温差导致结露。夏季到来时,可以考虑先期开启内环流,开启温度设定在26 ℃、关闭温度设定在24 ℃,保证粮仓内部形成一个微循环,避免温差的出现,能很好地防止高水分部位产生结露。当内环流运行一段时间时,仓内部的冷源已经不能足量地与屋顶、墙体的热辐射相抗衡,及时开启空调进行补冷,温度设定在23 ℃左右,一方面补充冷源,另一方面起到空间除湿作用。开启空调后,内环流继续运行,在它的作用下补充的冷源在粮仓内部循环,防止出现“上凉下热”现象,保证玉米储藏品质,减少虫害发生。
4 结语
通过对入仓进口玉米的全过程管理措施,提高进口玉米的储藏稳定性,粮堆中未发现结露、结块、霉变及大范围发热现象,色泽和气味均正常,综合水分在13.5%~14.0%之间,脂肪酸值在宜存范围内,品质良好,能达到安全储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