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建议与思考

2022-11-16傅东兴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2年7期
关键词:秸秆利用

傅东兴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81)

0 引言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产出量巨大。传统生产过程主要依靠焚烧秸秆的方式进行处理,大量的焚烧秸秆会对大气造成污染,产生雾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随着国家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黑龙江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就地处理秸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大范围推广秸秆还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秸秆还田不仅增加广大农户的种地成本,而且如果每年都采取秸秆还田的方式,由于黑龙江省常年积温偏低,还会出现秸秆还田量过大,影响作物生长、病虫害增加、土壤碳氮比例失调等情况,影响农作物产量。因此,为持续推进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更好防止大气污染、推进绿色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耕地质量为目标,与黑土地保护相结合,采用以秸秆还田为主,燃料化、饲料化为辅的工作方针,拓宽秸秆能源化等利用路径,完善扶持政策,建立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的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机制,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

1 意见建议

1)首先对秸秆处理做好统筹规划,做到综合利用。各地要综合分析当地的秸秆种类、秸秆产量,发展秸秆产业具备那些优势,分析农民意愿情况、运输费用等多方面因素,推进秸秆多元化循环利用,避免秸秆处理量过低达不到处理效果。

2)要继续坚持一主两辅,侧重还田为主。根据土壤地力提升需要,坚持与黑土地保护共同部署同落实,聚焦秸秆还田,有效提升耕地地力,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坚持还田为主、离田为辅,加大秸秆综合利用途径[1]。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挥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和收储运有关方面的扶持力度,重点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引导农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元主体投入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当中。

4)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拓宽秸秆产业化发展渠道。黑龙江省秸秆以玉米、水稻秸秆为主,应加大玉米、水稻秸秆利用的科技攻关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强化秸秆处理装备和工艺水平,延长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

5)全员“一盘棋”,合力完成秸秆综合利用的大目标。省级总指挥,负责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政策措施,明确具体目标、处理标准;各市级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抓好协调、督导和相关配套工作;各县级要夯实基础,实施主体责任,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整体合力,保证实施效果。

6)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推进力度、保持扶持政策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政策扶持机制,全面落实农民主体责任,确保耕地质量提升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全面提高。

2 发展探讨

2.1 强化秸秆肥料化利用

继续拓宽秸秆还田模式研究,提升秸秆肥料化利用领域整体实力。实施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的同时,积极探索秸秆肥料化利用领域,提高秸秆肥料化的利用率。各地可结合当地土壤类型和所在积温区,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因地制宜推广玉米秸秆翻埋还田、玉米秸秆碎混还田、保护性耕作覆盖还田、水田秸秆翻埋还田、水稻秸秆旋耕还田、水稻秸秆原位搅浆还田、大豆秸秆还田、秸秆造肥提质还田等技术模式[2]。

2.2 强化秸秆饲料化利用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采用青贮的方式处理秸秆比较普遍。青贮是比较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绝对的密封条件等,通过厌氧发酵产生酸性环境,抑制和杀灭各种微生物的繁衍,从而达到长期保存青绿多汁饲料及其营养。是一种简单、可靠且经济的方法,已在世界各国畜牧生产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及应用。青贮饲料气味酸香、柔软多汁、颜色黄绿、营养不易丢失、适口性好且容易被牲畜消化吸收,是牲畜冬春不可缺少的优良青绿多汁饲料。青贮方法有半干青贮、添加适当添加剂的特种青贮和用于非草食牲畜的混合青贮等。

除以上利用秸秆发酵活干菌进行发酵外,多维复合酶菌秸秆发酵饲料也是一项高科技生物工程技术。是由能产生多种酶的耐热性芽抱杆菌群、乳酸菌群、双歧杆菌群、光合菌群、酵母菌群和放线菌群等106种有益生物组成的微生态发酵。近年来,随着秸秆化学处理的研究发展,研究者还提出了用尿素加氡氧化钙调制秸秆的复合化学方法处理秸秆青贮等方式,总之,黑龙江省在肉牛、奶牛、肉羊等草食畜禽重点养殖区域,鼓励开展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压块、颗粒等饲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量要和当地草食畜禽饲养量相匹配,提高秸秆饲料化的处理量。

2.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

重点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人口密集的城市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按照黑龙江省生物质发电规划,根据各地秸秆资源条件、分布特点、收集半径及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好生物质电厂消耗秸秆。其它区域可以结合本地秸秆资源和市场需求情况自主选择适合的商业化运营模式。积极推广秸秆固化成型、生物质锅炉、秸秆发电、秸秆生物气化等技术。鼓励支持县乡实施集中供热、小燃煤锅炉改造或更换为生物质锅炉,继续引导农民安装农用生物质炉具。

2.4 发展秸秆原料化利用

秸秆是高效、长远的轻工、纺织和建材原料,既可以部分代替砖、木等材料,还可有效保护耕地和森林资源。秸秆墙板的保温性、装饰性和耐久性均非常好,许多发达国家已把“秸秆板”当作木板和瓷砖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3]。同时围绕现有基础好、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重点行业,鼓励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浆纸、木糖醇、包装材料、降解膜、餐具、人造板材、复合材料等产品。还要大力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编织加工业。此外,经过技术方法处理加工秸秆还可以制造人造丝和人造棉,生产糠醛、饴糖、酒和木醣醇,加工纤维板等[4]。

2.5 拓宽秸秆处理基料化利用

将秸秆用作食用菌基料是一项与食品有关的技术,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利用秸秆作为生产基质,以秸秆为原材料,不仅增加了秸秆的消耗量,还增加了生产食用菌的原料来源,降低了食用菌的生产成本。目前利用秸秆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技术已较为成熟,可以大范围推广使用[5]。

2.6 加强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

扶持秸秆处理龙头企业,支持发展秸秆收储大户。在政府推动的前提下,以需求为导向、利益为纽带、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让农户广泛参与、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同时,发展壮大秸秆利用经纪人队伍,提供秸秆收储运综合服务。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逐级签订秸秆综合利用任务书,实行专班推进、挂图作战。明确主体责任,各相关市县政府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把秸秆还田和离田作业措施落实到农户和地块。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在保证完成秸秆综合利用率的基础上,可灵活选择各项利用途径。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各项秸秆综合利用文件要求。在秸秆利用周期内实行周调度、半月通报、定期约谈制度,各地市及下级单位要专人负责,按时上报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推进和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3.2 明确职责分工

各地要组织成立秸秆综合利用管理机构,明确到人、明确职责分工,具体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指定相关部门负责秸秆“四化”处理及秸秆机械化还田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核准和建设推进工作,根据建设任务的资金需求量,做好资金筹措和拨付工作;继续抓好秸秆禁烧工作,推进地方政府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作;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依法给予支持,将秸秆综合利用、生物质发电等环保项目纳入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积极做好项目用地预审等前期工作;落实好秸秆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和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等政策支持;落实对秸秆捡拾、切割、粉碎、打捆、压块等初加工用电按农业生产电价执行等政策;金融部门要引导本地区银行机构积极给予符合条件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贷款政策支持。

3.3 完善扶持政策

继续实施“先行预拨、据实结算”制度,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各地秸秆综合利用任务量申报情况可以先行预拨部分补助资金,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剂使用,到本年度秸秆利用周期结束后省级财政部门再根据项目实际完成情况据实结算。同时,提高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性,充分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秸秆综合利用领域,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6]。

3.4 强化技术支撑

发挥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推广环节的落地实施。充分利用县乡两级农技推广平台,推广简便实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育秸秆综合利用的服务主体,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小农户的作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

3.5 加大宣传力度

实施媒体宣传全覆盖,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网络平台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意识[7]。举办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展示会,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样板,增强辐射带动效应,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

3.6 严格工作考核

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情况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实行目标管理。省级制定验收标准和考核办法,开展重点考核和总体评价,对不能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秸秆综合利用率、还田率未完成既定任务目标和出现秸秆焚烧火点的要扣拨补助资金。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秸秆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倒推破难点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秸秆漫游记》诞生记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