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利用

2022-11-16甘肃省通渭县第三中学张菊霞

家长 2022年29期
关键词:古文内涵高中语文

□甘肃省通渭县第三中学 张菊霞

人才培养的目的不只是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个体成长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教学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由此,笔者将根据实践教学经验,论述对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利用。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

(一)深厚的文学底蕴

纵观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所节选的文章从古代散文到现代文,在时间跨度上有数千年之久,这些课文不仅在历史领域上沉淀着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学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并且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所入选的文章均为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在文学题材上丰富多变,在风格特点上也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为我们文章撰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典范作用。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在诗词曲赋的大分类下,又有许多详细的分支,例如诗歌又分为四言、五言、七言等,为我们在文学领域的探索学习提供了范例。而很多古文在意象选择、描写手法、叙事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绝妙之处,这些文学技巧即使放在现代来看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文学底蕴不容小觑。

(二)道德文化的引导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留下了无数的瑰宝,文化的传承也历经挫折,最后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经由时间的洗礼后依然闪闪发光的珍宝,其中尤其以对道德的传承为主。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道德,其既被文化所承载,又是文化的灵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对古文的节选,还是以历史人物为主题所撰写的现代文,无一不体现着古往今来诸多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迹,他们高尚的人格也彰显着他们的道德力量。而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探索,也能促使学生受到传统美德的感化。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面对秦国大军的来犯,郑文公请求大夫烛之武去游说秦王,而烛之武在此之前却始终不被郑文公重用,但是他在家国大义之下不计前嫌,凭着自己过人的勇气和巧妙的谋略,通过离间计迫使秦国退军,这一爱国情怀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的体现。因此,教师如果借助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探索,为学生带来正确的道德导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能大大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深度。

(三)政治文化的反思

在我国高中阶段语文教材所节选的古文中,有不少是对当时社会现状以及朝代更迭的反思,这些文章中所蕴含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措施,即使放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我国也正值发展转型的历史时期,古代一些朝代更迭下所体现的经验教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在苏洵撰写的《六国论》中,其主要探讨的是六国灭亡的关键是他们并未能团结一致地抗秦,而是慑于秦国的威力不断削弱自己,最后由于短浅的政治目光和畏首畏尾的治国手段,导致覆灭的结局。而苏洵也在文章的结尾呼吁当政者应该以六国的覆灭为教训,不可重蹈六国的老路。

(四)价值观念的塑造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朝堂上因为触怒汉武帝,被施以残酷的腐刑,不仅在肉体上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这一非人道的刑罚在精神上也给司马迁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在如此的耻辱下,司马迁悲愤难当的同时又想到《史记》的撰写尚未完成,于是化悲愤为力量,最后给世人留下了《史记》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这种面对人生中的不公和痛苦仍然坦然面对,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继续生活的价值观念,是青少年应当学习的典范。又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都体现着他们乐观好强的人生态度;而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的隐士精神也体现着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五)民俗文化的认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比如婚丧嫁娶、礼仪座次等,都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俗特色。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古文在细节描写中也有着对这些民俗文化的体现。比如《鸿门宴》中有着“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西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等,彰显着古代座次规矩的内容。同样在《鸿门宴》中,刘邦在赴宴时带着“白璧”“玉斗”等玉器,这些玉器代表着古时人们相见时的礼仪,并且刘邦在玉器的选用上还借“白璧”来表示自己问心无愧。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而我国素来作为礼仪之邦,对礼仪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对学生民族意识的萌发。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传统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更多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文章内涵的探索,导致课堂内容较为单一且缺乏深度,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模式也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教师的教学面得到大幅度的拓展,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更多活力,其中诸如民俗文化、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拓展,都大大提升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使语文教学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并且,在历史的洗刷下,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讲解也是拓宽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学生的知识面也借此得以展开,也将高中语文课堂塑造成一个更具深度和层次性的课堂。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在内涵上包括道德文化内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政治文化内涵和民俗文化内涵等。对这些内涵的挖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方面逐渐成型,对于个体的整个成长轨迹而言,高中阶段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加强对学科知识的讲解,还要兼顾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精神财富,蕴含着无数深刻的道理,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在高中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更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技能

纵观我国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所节选的古文,能够发现,这些古文无论体裁和内容如何,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者的文学造诣较高,这也使这些古文在写作手法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的表现令人称赞,即使跨越数千年放在当代来看,这些文章仍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以往写作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最让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板块,教师在讲解写作技巧时往往依靠口头讲解,面对这种讲解形式,学生的理解程度有限。而在探索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渗透对行文技巧的讲解,则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并且对文章细节的分析也是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的最佳途径。因此,对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也是提高学生学科技能的有效手段。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策略

(一)强化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分析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发现,传统文化在其中的占比较高。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转化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就要在主观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要对传统文化秉持着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当前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现代文明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也十分显著,而传统文化从封建社会流传至今,在年轻群体中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偏见,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主观层面上的态度十分重要。并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接触各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其中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也引发了社会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也愈发明显,政府部门也多次在教育工作者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因此,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更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热爱之情。例如,以往在进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大多只是将其作为课文进行分析讲解,缺乏对文章内涵的深入挖掘,而这一情况除了教师在观念上的缺陷以外,与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也有一定联系。未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钻研和学习,不断增长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在传统文化上的素养也能切实提升。同时,在教学观念上也要及时做出改变,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教学重视,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在发展心理学中曾指出,个体在青春期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信息的自主获取能力也逐渐增强,因此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传统文化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时,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方向,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例如,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逐渐趋于成熟,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也倾向于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可以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政治文化内涵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将《六国论》《阿房宫赋》和《过秦论》这三篇文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三篇文章在观点上的异同,激发学生的逻辑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在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科技能。而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提取,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考相同的意象还在哪些诗句中出现,在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进行了考察。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民族意识的激发,只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参与热情。

(三)借助多媒体创新教学形式

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了基础。当前,课堂教学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诞生了多媒体教学工具等新型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能够构建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教学情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能够将平面的教材内容进行视觉化,从而以动态的展示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且对网络视频资源的引入也能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例如,近几年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学小名士》《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节目视频,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且在学习过程转变成观看过程的同时,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被大幅度提升。尤其在对《见字如面》和《朗读者》等节目的观看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朗读人的朗读技巧,注重朗读的语气和停顿,并鼓励学生实践应用在对教材中古文的朗读中。如在抑扬顿挫中领悟屈原的家国情怀、苏轼的满腔豪迈、李密的赤子之情等,而在朗读过程中的共情也会使这些情感积淀在学生心中,成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另外,朗读过程的开展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上,要想切实发挥朗读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比如在晨读或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朗读或背诵一首诗或者古文的某一自然段,使传统文化在琅琅读书声中达到对学生耳濡目染的作用。

(四)结合写作练习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写作板块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最令教师感到棘手的教学部分。如何提高写作板块的教学效率,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写作教学的创新发展方向,也是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在学习古文时,教师可以以古文作者或者文章的思想主旨为中心开展写作练习。比如在学习《史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节选段落时,可以将司马迁的生平进行总结讲解,尤其要着重讲解司马迁受腐刑前后的故事,并以此为主题开展写作,体裁和题目由学生自拟,主要表达对司马迁的称赞和对其生平事迹的感想。这种教学模式既是对教学个性的体现,又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传统文化也借着写作的过程在学生心中扎根。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体现,也是提升高中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中语文教师要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探索,这样不仅能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也能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古文内涵高中语文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照金精神的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称象
嫦娥奔月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