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新”又“趣”,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2022-11-16王永亮
王永亮
中小学的思政课程如何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山东寿光现代明德学校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用科学发展的思维、轻松有趣的设计、不断延伸的融合半径,推动思政课程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一、以小铸大,扩展课程体系半径
学校思政教研组研发实施“润德笃行”校本课程,精选学生生活中的诸多事例,以小铸大,引导少年儿童了解国情国策,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体的“小我”融入立志报国的“大我”之中。
1.关注家国事,“四动”看新闻
多元的渠道和文化影响会带来多元价值的碰撞和冲突,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为培育家国情怀,强化政治认同,拓宽视野,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法治意识,学校针对学生年段特点开设时事新闻课程,通过“动眼”了解新闻热点事件,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小学低年级侧重知识的普及性和趣味性,以组织观看《新闻袋袋库》为主;中高年级侧重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和了解,每日课程内容精选自《朝闻天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初中学段则聚焦“社会热点”和“时政热点”,班主任组织学生每天收听人民网的《新闻早班车》,每周开展一次主题新闻课,引导学生对时事新闻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通过记、说、评、辩等方式,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2022 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3 周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专题视频。作为主题新闻课内容,九年级学生在观看视频后,以“我向中国海军学习什么”为题展开讲评活动,学生们通过对中国海军的发展研究,感悟“披荆斩棘、使命必达”的执行力,感受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立足个人学习的实际,制订行动计划。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力求“知、情、意、行”的统一,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
2.以小见大,“点滴”养良习
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标准和原则,将抽象概念具化为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情,是学校做好思政教育的核心。
爱党、爱国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宏大而抽象,教师要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理念与爱自己、爱家、爱学校的具体行为相关联,通过“听到国歌,驻足行礼;看到垃圾,主动捡拾;关爱同学,互帮互助;强壮身体,保护自己;尊敬父母,分担家务……”等专项课程内容,将大概念细化为小行动,引导学生做好点滴小事,内化爱国意识。
此外,我们还结合礼仪教育,立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校园内可能发生的不文明现象。教师在汇总作业时发现:有学生提到宿舍纪律,有学生提到起绰号问题,还有学生提到个人习惯......让身边的真实事件成为学习内容,再以共情引发学生同理心,学生对道德的理解会更深入。
二、引导自主,丰富课堂内容内涵
为更好落实学科素养,摸清思政教育的短板,学校通过318 份无记名问卷统计学生对当下思政课的认识。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非常不喜欢思政课的学生有96 人,原因是课堂无趣,学了没用;背诵的内容枯燥,记不住等。对教学建议的反馈统计显示,“建议老师多将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带入课堂”“多带领我们活动、分析”的占比分别为67.18%和72.66%。根据问卷反馈,我们发现,“如何将思政课上得有意思、有意义”成为思政教育的新课题。
基于以上调查,我们的思政教师探索实践“妙趣·三生”教学法:“以生为本”,坚持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核心素养、爱国情怀等的培养;“关注生活”,用心关注生活,打造思政生活大课堂;“注重生成”,注重教师教育机智和学生高阶思维力的培养。
1.聚焦生活空间,“趣”引探究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活动内容应围绕思想与生活实际的关联点进行创设。在《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上,教师让学生模拟还原了与父母发生矛盾的真实情境,就“我们如何与父母相处”的问题组织自由辩论,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会正确与父母相处,情境模拟还激发了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学会与父母换位思考。
教师利用第二课堂打造“模拟法庭”,打破单一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参与开庭审理的过程中,增强法治观念。教师组织开展“我是法律小专家”案例分析活动,学生们从网上搜集真实案例,根据所学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交流分享,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
聚焦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情境的课堂,不仅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
2.聚焦自主成长,“活”学互动
每次课前5 分钟为“论点比武场”。学生自主选择分享内容,或是就早新闻中最感兴趣的一条,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自行梳理教材知识、解析思维导图等。每个人的发言不拘泥形式,其他学生可以“跟帖”发言、点评补充或者反驳纠正。课余时间,各小组把学习内容记录在“知识卡片”上,张贴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设的“比武场”内,全班同学当评委,每周评选出“学习明星小组”。教师参与整个“比武”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助力学生树立政治意识,强化政治认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学校开展“四史教育——同城大课堂活动”。八年级学生承担了为四年级学生设计《以史为鉴,培根铸魂》思政课的任务,活动中,八年级的学生独立搜索素材、小组分工、合作设计,最后当小老师完成授课。这样的自主成长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自我锻炼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三、学科融合,激活思政课堂的活力与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其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可见,在学校教育中,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思政学科和美术学科的教师利用爱国影视剧《觉醒年代》,将红色经典与中学生喜爱的漫画人物创作相结合,开展了“我心中的英雄形象”主题创作,学生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红色经典的理解。
语文学科和美术学科联合开发的《诗情画意》主题活动课,依托经典爱国诗词,深挖作品内涵,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创作背景、意蕴及作者的爱国情怀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为诗词配画插图,诠释诗词之美和爱国深情。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主题新闻课上,思政教师就中国航天人探月逐梦的事迹让学生发表个人感悟,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航天创新成就的同时,体会科学家们执着探索和独立实证的科学精神。语文教师也同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用词的准确性、修辞的运用等角度对颁奖辞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用更加精准、生动的语言致敬在危难中逆行、在逆境中坚守的中国力量。视频中的故事是真实的、人物是鲜活的,“双师”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有了转换的空间,感受更加立体深入,思政课堂也因此焕发生机和活力。
总之,学校以新鲜的时政新闻为索引,以丰富的活动、有趣的设计为载体,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充满活力的思政课堂,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