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2022-11-16万春锋
万春锋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1 引言
焊接作为一种加工方法,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船舶、轨道交通、汽车、电力等装备制造业中,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焊接是机械制造的重要方法,高职焊接专业是向制造企业输送焊接技术技能人才的窗口,相应的焊接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满足现阶段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工信部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多地出现焊工荒的局面。
2 高技能焊接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2.1 社会认知原因
社会对焊接岗位的认知比较片面,导致虽然有较好的就业形势,招生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源于学生、家长、社会对焊接岗位认知的偏差。对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工艺不了解,对焊接岗位的认识还停留在手工电弧焊阶段,认为焊接岗位工作累、工作环境差、发展前景不好。
2.2 高职焊接专业的现有培养模式原因
焊接专业学生培养是高消耗的专业,在招生人数比较少的情况下,学校在经费上不能给予大力的支持,因此专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作为专业老师,就必须想办法用好现有的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把专业做强,依靠毕业生良好的就业质量和口碑宣传吸引学生。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径,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现有的人才培养是“理实一体,学训交替”的模式,这种模式特色不明显; ②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③教学资源不丰富; ④2021级专业名称已经更名为智能焊接技术,但是课程体系在智能技术上体现的还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开展焊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 焊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2019年1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给出了改革的方向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改革方式上要体现“互联网+”环境下育人的方式,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在思想上要兼顾以培养具有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使命有担当的技术技能性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是对于学校非双高建设专业由于建设资金上的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激励政策和措施没有成形,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企业合作还只是停留在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合作。在当下环境下,探索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显得更为重要。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在变化,国家产业结构在调整,学生学习特点也在改变,所以必须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否则既不吸引学生、也不吸引企业,就会进入恶性循环[1]。
高职焊接技术专业应主动适应“中国制造 2025”的新要求,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要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在未来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4 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改革的策略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师在深入企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先从课程体系开始。目前学院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学习领域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这里重点关注核心领域课程。专业核心领域课程主要包括:《焊接方法与设备》《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焊接结构生产》《焊接检验》《压力容器结构与制造》和《焊接结构生产课程设计》,见表1。
由表1分析可以看出存在以下问题:智能焊接技术在课程体系中没有体现。《压力容器结构与制造》这门课程已经进行了4年,但是由于没有非常贴合焊接专业的教材,在内容上也和焊接结构生产有所重复,所以该课程可以替换成焊接机器人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跟上产业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学院暂时还没有焊接机器人,这对课程实施带来了困难。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占比太少,《焊接结构生产》《焊接检验》这些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授课,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焊接方法操作技能和焊接工艺编制是焊接专业培养的核心技能,在课程设置中权重比较高,这一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
5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策略
5.1 开展深度企业调研,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首先,焊接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目前,通过对相关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焊接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有焊接操作员、焊接工艺员、焊接检验员、焊接生产现场管理人员等。依据国家及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制订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应焊接生产需要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对应的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
其次,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为辅,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参考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开发相应的项目,编制课程标准。
最后,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专家可以起到重点指导、示范引领的作用[3]。
例如《焊接方法与设备》这门课程是重点培养各种焊接方法操作技能的关键课程,如何实现呢?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产教融合的原则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按照项目化的要求设置课程。
(2)把“职业技能标准评价”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焊接工艺评定标准、焊接材料标准、焊工考核标准等内容在课程中加以引入,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企业生产实际,迅速地进入工作角色,从而实现学习过程和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3)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加强“工程案例”导入,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在埋弧焊工艺学习中引入合作企业的PC型变压器油罐企业产品,首先组织学生到现场了解油罐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中执行的工艺文件,然后结合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绘制油罐生产工艺流程图,编制其焊接生产工艺,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5.2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
目前,学院的焊接实训中心能满足焊接专业的基本训练,较难在校内实训基地实现生产过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4]。针对这一点学院与某公司达成合作,根据企业对压力容器焊接操作和焊接检验岗位要求进行“岗位培养订单”的培养,学院在订单企业建立“厂中校”,探索形成了“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在企业一边工作实习,一边开展职业素质培养,教学过程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实施,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同时有利于学生对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认同和快速吸收[5]。
5.3 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建设“育、训、赛、创、考”相结合的“智能焊接专业实训基地”。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使行业规范标准、企业岗位、职业资格与专业教学有机衔接,推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技能大赛的激励性功能,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借助技能大赛,将焊接岗位关键技术和核心技能引入专业教学中,通过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大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融入工匠精神,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优秀职业品质融入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匠心”神韵,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向“大国工匠”职业理想迈进[6,7]。
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多方位的产教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8]。
6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6.1 校企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有了丰富的课程体系,如果没有有效地组织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无法实现的。如何把课程内容有效地实施,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办学、“1+X”证书、现代学徒制等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供参考。现代学徒制是解决“零距离”就业的问题、国家启动“1+X”证书制度是为了深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改革,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9,10]。结合实际情况、学院与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项目化教材——《典型焊接结构生产》,通过校企共同开发教材,逐步使课程学习内容和生产任务对接。同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邀请企业焊接专家来学院为学生授课,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压力容器结构生产和焊接检验方面的理论知识外,还能够从企业技术骨干的授课中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实现了人才的精准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吻合度,另一方面,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一些技术棘手问题,专业老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出谋划策,可以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11]。
6.2 多方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有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撑课程体系内各门课程实施。焊接技术专业现有校级两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具备一定基础,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互联网+背景下,必须改革育人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在教学理念上,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思想上,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些都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的任务繁重,没有系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对于小专业的老师。每学期一般有三门课程、多个班的授课任务,开展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还是显得力不从心。应对的策略如下:
(1)对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规划。每学期进行一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逐年积累。课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按照新时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开发适合他们的课程,课程内容要与企业生产紧密相关、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和手机等多种媒体开展,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的理念。
(2)要利用教研活动、进行教学经验分享、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教师至少要熟练掌握一种用在线教学平台组织教学的方法,现流行的有学习通、智慧职教、雨课堂和云班课等。有了好的教学平台、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积极学习线上开展的各种教学方法直播课,向同行专家学习先进的经验。
(4)按双师结构要求打造焊接专业教学团队,有计划组织团队教师参加电焊工考评员培训、特种设备检测检验人员资格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获得双师素质资格。
(5)扩大团队专业教师的社会接触面,提升教师实际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专业教师提供接触企业现场的机会,提升其社会活动能力。
(6)邀请企业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定期开展技艺传授、学术讲坛等活动,扩展学生视野。
(7)聘用行业协会、学会相关行业大师担任专业建设指导专家。
(8)着力培养专业负责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专业负责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从政治觉悟、理论研究、管理能力、教学改革、企业实践等多方面入手,着重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
总之,通过这些努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提高课程的育人效果。
7 成效与分析
改革已初见成效,建立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培养制度[12]。焊接专业招生数量逐年递增,2019年20人,2020年29人,2021级43人;2019年学生在陕西省焊接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1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2020专业老师获得了“十佳教师”荣誉称号;已经在爱课程平台建成《焊接方法与设备》和《金属材料焊接工艺》两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累计学习人数达6000人。目前,学院正处于双高校建设时期,借助双高校建设平台,焊接专业的十四五建设目标是把本专业建设成陕西省的品牌专业,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而不断深化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
8 结论与讨论
打造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是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抓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现在经常提到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制造企业用到的智能制造占比有多大,这需要不断深入企业去调研,结合调研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让学生既能掌握传统焊接技术的操作原理又要适应智能制造的要求,智能制造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变化非常迅速,学生如何适应?在学校教师教会他们怎么学习,怎么创新,这也就要求在课程设计时要有高阶性、创新性。传统的焊接专业实习实训环境是没办法和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环境相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有一些不情愿、小抵触的情节,怎么帮他们克服呢?在以往教学过程中,也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鼓励,自从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各种“课程思政”的案例和方法指引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担当、严谨与奉献,提升学生对焊接专业的认识,激励学生将焊接行业作为承载汗水和智慧的事业、实现职业价值的舞台[13]。毕业后入职一些知名企业,这一部分学生间接就会向周围宣传母校与本专业,实现生源上的良性循环。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绩,也会吸引更多企业和学院深度合作,真正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现阶段的任务首先是做好企业调研,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克服各种困难建设更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同时依托实训基地公共资源,在实训课程内容上进行专业融合改革,可以尝试焊接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汽车整形、钣金和喷涂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焊接专业技能和汽车专业资源上的优势,使专业实训条件进一步改善,同时各专业通过教学融合,企业生产环节得到真实体现,使协作、品质和责任等企业文化得到弘扬[14]。在焊接专业引入机器人课程建设,从而实现产教融合,与企业无缝对接[15]。最后,要适应新时代的技术发展的需求, 将传统的焊接专业加入到智能制造、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方法和企业新的技术要求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