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研究
2022-11-16文/郑晖
文/郑 晖
引 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一句简单的歌词却用最简单、质朴的方式向我们讲明了家与国的关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不乏热爱家国之人,从华罗庚到钱学森,从黄旭华到袁隆平,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赤诚信仰乃至生命践行了对家和国的尊敬与热爱,这实际上便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伟大传承[1]。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笔者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敏锐地注意到一些历史知识点的讲解往往很容易在无形中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被点燃,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态度被充分激发出来。笔者会有意识地一边讲解知识,一边以灵活而巧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养,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身心。下面,笔者仅从自身的高中历史教育实践经验出发,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巧妙渗透家国情怀培养这一主题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包括其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还包括其身心各方面的协调进步与成长。这种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的观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得到了广泛认可。由此出发,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便既要关注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也要有意识地呵护学生的身心成长。具体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将具体的历史知识点讲解给学生,便于学生有效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更要关注这些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对学生身心所产生的影响。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挖掘可用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便很好地将上述两者结合到了一起,其一来有助于学生有效提升历史学习能力,二来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显而易见,这样的双重作用将推动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的教育目标落到了实处。这就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所在[2]。
(二)优化历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结合学科特色与实际,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其中,“家国情怀”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一经提出便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也使广大的高中历史学科教师开始静心思考。这是因为,将家国情怀纳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中便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口头,而更应当真正落到实处,成为历史教师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为实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念,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标,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且必须树立端正的教育观,想方设法做好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工作,这是学科教育特点及新课程改革赋予其的重要使命。
(三)推动国家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心中有大爱、有着浓浓家国情怀的优秀中华儿女,大量的历史实践已经有力地诠释了这一点。在新时期、新时代,全国人民更应当团结起来,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力争为推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要想将上述目标落到实处,仅仅只是去想、去说尚且不够,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为与举动[3]。高中历史教师本身承担着育人职责,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担当的新时代学生的使命。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认真挖掘本学科所蕴含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一种灵活巧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让他们从小便树立热爱家国的浓浓情怀,积极地践行自己的诺言,履行自己的使命,为家乡、民族与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可以说,从推动国家建设发展的愿景出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便也成为一种必然。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
高中历史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后,便需要真正落实下去,稳扎稳打,采取恰当的策略,运用正确的方法去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既学习历史知识,又升华家国情感。下面,笔者从自身的历史教育实际出发,对常用且可行的有效教育策略进行归纳与阐述。
(一)借助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中外历史漫长,悠悠岁月走过,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书写浓重墨彩的历史人物。其中,有的以好的形象留给后世,熏陶与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当然,也不乏一些臭名昭著的人,他们身上的负面形象则时时刻刻警醒着后来人要以此为鉴,切勿重蹈历史覆辙。由此出发,高中历史教师便不妨尝试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从其相关事迹出发,巧妙而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与熏陶。这是将家国情怀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策略之一。
例如,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用武力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诞生了数不清的有着铮铮铁骨的优秀人物。他们积极学习先进思想,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拯救家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带领着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最终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这其中,一个个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优秀人物,也成了值得无数炎黄子孙铭记的优质“偶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给我们极为深刻的启发与感受。以中国抗日名将吉鸿昌为例,他矢志抗日,却被迫到国外“考察实业”。在国外,吉鸿昌遭受了一连串的刺激,当地的一些旅馆、邮局不接待中国人,甚至声称中国已不复存在,这使热爱祖国的吉鸿昌愤怒异常,身边陪同的人劝他不如称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就能享受更好的待遇,却被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轻视,更为了身体力行地维护民族与家国尊严,吉鸿昌甚至专门找来了一块木板,上面用英语和汉语工工整整地写上“我是中国人”。又如,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目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衰败,眼看亿万万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李大钊先生主动接受新鲜事物,由最初的爱国者和知识分子转变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向国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和推动了五四运动,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势力。但不幸的是,李大钊先生因此被敌人视为“眼中钉”,在被逮捕之后,被处以绞刑,付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由这些历史人物入手,一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过去的那段历史,探知其中的历史内涵,二来更是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启迪,能从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其所展现出的优良精神和品质,并能将其自觉转化为自身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与国家的正能量情感。而这便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的有力体现。
(二)依托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漫长的历史由众多的历史事件构成,两者如同一捧泉水最终汇聚成了一片汪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从整体上阐述历史,还应关注细节,从一件件细小的历史事件出发,引导学生细细品鉴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并由此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这一层意义来说,依托历史事件也是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切入点之一[4]。
例如,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并直接切断了洋人在中国的鸦片贸易,其打击的不仅仅是外国侵略者在我国的嚣张气焰,显示出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与顽强意志,更是以实际行动让无数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极大地唤醒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对此,在历史教育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将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有条理地给学生分析与讲解,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大量输入鸦片背后的原因以及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学生内心也会产生更多的细腻情感,如对林则徐这一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感,对当时中国被肆意侵略、压迫的无力之感,对外来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气愤之感,以及对当今生活在幸福、和平国家的珍惜之感。这些于内心深处形成的细腻情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显然是教师单纯用语言描述“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所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这便是依托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力体现。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需注意的问题
当然,高中历史教师还应意识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注意以下内容,确保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一)家国情怀宜渗透,不宜生搬硬套
家国情怀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情感,是学生认知与心灵发生共鸣所形成的积极情感。高中历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不可生搬硬套,即看见其他教师如何做,自己便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复制到自己的教学中;更不能不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强行将某些历史知识点与家国情怀培养扯上关系。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学生出现抵触、排斥的心理,此时的家国情怀培养并不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结果也终将不甚理想。正确的做法应是结合实际,从所教历史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积极借鉴,大胆创新,勇于付诸实践,灵活挖掘,巧妙渗透,有效地将历史教育与家国情怀培养融合到一起,这样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既能学到历史知识,又能形成浓浓的家国情怀[5]。
(二)家国情怀宜灵活,不宜死板枯燥
此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意识到家国情怀的培养应遵循灵活多变的原则,要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策略、不同的途径实施与开展,而不能过分局限于几种固定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高中生追求新鲜事物的特点,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同时积极融入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并在此过程中受到家国情怀的滋养与熏陶。教师切不可只使用单一途径,那样会导致学生产生死板的固有认知,再难积极融入相关的学习探索活动中,这样历史知识的学习效果都尚且难以保障,更谈不上对学生形成深刻的情感冲击,促使其形成浓厚的家国情怀。
结 语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家国情怀,这就从理论高度上奠定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基调。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从实践出发,多探索,多总结,以便在做好历史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对家和国的浓浓情怀。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才能获得自身长远而富有意义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