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2022-11-16李冠一
李冠一
鞍山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辽宁鞍山 114000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之一,辽宁省作为全国奶业十大主产省之一,近年来无论是从养殖规模还是养殖技术方面,都有很大提升,2020年全省奶牛存栏27.7万头,牛奶产量位居全国第8位。奶产品稳定的供给、过硬的质量,关乎全民健康。奶牛生存质量和牛奶食品安全是全省奶业发展的生命线。
奶牛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传染性比较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的身体和奶牛的生长发育都有着较大危害。奶牛一旦感染该疾病则会导致生殖系统受损,容易出现不孕不育和流产现象。在养殖期间必须要加强对这种疾病的防控,从宣传防控、饲养管理和免疫接种等方面入手实现防控工作的有效落实,降低奶牛布氏杆菌病发生的可能性,保证养殖效益。
1 布氏杆菌病病史简介
布氏杆菌病也称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我国公元708年就有史料记载本病的流行情况。据外媒报道,本病于1860年始发于地中海沿岸国家,1887年有位英国医生在地中海马尔他岛的病畜中分离到布氏杆菌,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特用此人Bruce为其命名。迄今为止,本病仍然没有断绝,一直遍布于世界各地,引起人畜发生慢性生殖系统疾病[1]。布氏杆菌病的感染范围很广,包括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啮齿类动物都能自然感染。现如今,研究人员发现猪、牛、马、羊、犬、骆驼、鹿仍然是感染布氏杆菌的主流患病群体,人类如果接触这些病畜及其产品,如接产、饮用病畜消毒不灭的生乳及其制品,食用未经煮熟的病畜肉,使用粘有病畜血肉的砧板餐具,生产或吸入消灭不严格的布氏杆菌菌苗等,都能感染。
2 布氏杆菌生物学特性
布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状小杆菌,是需氧或微氧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物中可存活数月。国际上把布氏杆菌属分为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因毒力和致病力各不相同,在家畜中的感染性也存在差异。比如我们常见的绵羊布氏杆菌病,只能感染绵羊,对人和其它家畜无致病作用;犬布氏杆菌病,主要感染对象是犬,对人和其它家畜的侵袭力很低;羊布氏杆菌病,主要感染对象是绵羊和山羊,对其牛、猪、鹿和骆驼也有感染力;牛布氏杆菌病,感染对象主要是牛、马、犬,其次是水牛、羊和鹿;猪布氏杆菌病,感染对象主要是猪,其次是鹿、牛和羊。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各生物型菌种除在本种属动物体内寄生外,还有一部分属于转移现象,也就是说存在种属多扩散危险。人类的感染菌型从高到低依次是羊型、猪型和牛型。
3 布氏杆菌病对家畜的危害
家畜感染布氏杆菌后,一般被局部淋巴组织液所控制,基本不发病。当机体受外界影响出现抵抗力下降情况后,布氏杆菌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这时的感染动物体温升高。随着血液的流动,布氏杆菌进入脾脏、肝脏以及全身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并反复侵入血液循环,在动物体内造成多发性病灶[2]。妊娠母畜如果早期受到感染,多数流产或产死胎,胎衣不下并伴有子宫炎、卵巢炎,后期不孕不育;如果是妊娠后期受到病原菌感染,有可能是正产或早产,但是胎儿虚弱易夭亡。母畜流产一次后,多被重点关注,在明显症状消失后,如果没有子宫炎症等继发感染,大牲畜多能自愈,如果长期不孕不育基本都被淘汰,所以二次流产的可能性有,但几乎很少见。长期不愈的病畜,转入慢性特征,如反复的低热、关节痛、肢体麻痹、淋巴结肿大、乳腺炎和支气管炎等。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和多发性关节炎等,这类公畜可带病数年之久,不宜种用,一般均做淘汰处理。当前对于布氏杆菌病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始终没有特效疗法,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家畜可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治疗,多采用淘汰病畜来防止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4 流行情况
这种疾病的感染性比较强,若在发生后没有进行及时有效控制,则会出现大面积传播的情况,各个品种的牛,如水牛、牦牛、肉牛、奶牛在接触病原后都会感染该疾病,尤其是接近性成熟和进入妊娠期的怀孕母牛感染率最高,牛羊和人类的易感性也都比较强。通常奶牛在感染布氏杆菌后不会急性发病,呈隐性感染状态,其排泄物、分泌物均含有病原菌,所以会对接触的同群其它奶牛造成感染。该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染,一般在健康奶牛接触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或者皮肤组织等就会发生感染,奶牛的繁殖交配也会传染该疾病。另外,健康奶牛在接触患病动物接触过的饮水和饲料等也会出现间接感染的情况。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接触病畜污染物、叮咬过病畜的吸血昆虫也是本病的一个重要传播渠道[3]。
5 临床症状
奶牛布氏菌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普遍在2周以上,有些甚至在6个月左右。母牛在感染该疾病后会发生流产情况,出现该症状之前母牛存在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外阴红肿、生殖道发炎和分泌物较多的情况。有些母牛还会出现乳房肿大和泌乳量减少现象,一般在2~3 d后就会出现流产症状,产后还会发生胎衣不下的情况,导致母牛出现子宫内膜炎。母牛流产会产下死胎或弱胎,母牛在发生上述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身体逐渐恢复,如没有慢性子宫炎症后期也能够再次受孕。公牛感染该疾病后会出现睾丸发炎和关节部位发炎的情况,无法正常行走。有些公牛常能自愈,但体内长期携带病原菌并向外排毒,所以不建议治疗,直接做淘汰处置[4]。
6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奶牛布氏杆菌对整个养殖业的影响比较大,目前该疾病还没有专门特效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保证养殖场内部环境条件良好,以此实现对该疾病的有效防控。
6.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控意识
要想对该疾病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培训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思想意识,注重奶牛布氏杆菌病的宣传,增强饲养人员的防控意识,让其在养殖期间能够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和策略进行防病。与奶牛经常接触的人员也一定要注重自我防护,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养殖人员的工作服和饲养用具要保持干净并定期消毒,禁止随意出入养殖场。养殖期间一定要正确认识到预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放在疾病防控的首要位置,确保各种防控措施可以得到全面落实。
6.2 对奶牛进行科学饲养
养殖场尽可能的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降低外地奶牛的引种率,若不可避免则需要重视对引种的检疫检查工作,先进行隔离饲养,隔离时间一般在一个半月左右,观察外来引种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注重细节方面的观察,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布氏杆菌检测,确定没有感染该疾病的奶牛后才能与原有牛群进行混合饲养。养殖管理期间要对奶牛全群进行定期疫病检测,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感染布氏菌病的奶牛并进行隔离治疗和针对性处理,对于较为严重的病牛要及时淘汰。患病奶牛产下的犊牛也要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确保饲喂健康牛乳。奶牛饲料一定要保证营养均衡,根据生长需要进行科学搭配,对于圈舍内要定期清理和全面消毒,做好牛群净化工作,以免在出现该疾病时发生大面积感染的情况。
6.3 加强免疫管理
奶牛养殖期间可以通过免疫接种的方式对布氏杆菌病的发生进行预防,一定要制定完善的防疫制度,保证防疫流程的科学性,一般会为奶牛接种弱毒活疫苗的方式预防该疾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规范性,做到一畜一针,以免发生疾病交叉感染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奶牛采用的免疫接种疫苗和接种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接种。对于没有交配行为的母犊牛主要使用流产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进行接种,通常在犊牛出生的6~8个月后通过颈部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接种,按照5 mL/头的标准进行注射,该类疫苗并不适用公牛、怀孕母牛和成年母牛。对于年龄在3~8个月的犊牛也可以接种羊型5号冻干弱毒菌苗,主要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成年牛则可以使用猪型2号冻干弱毒菌苗进行免疫接种,这种疫苗的接种方式比较多,可以口服、注射和雾吸,但是该疫苗不适用于怀孕母牛,一旦对怀孕母牛进行接种很容易致其流产,是免疫管理中需要加强重视的内容。
综上所述,在进行奶牛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定期做好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工作,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感染病牛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养殖人员要具有较高的防控意识,能够根据奶牛的生长发育需要进行科学养殖管理,为奶牛提供干净卫生的饲养环境,同时也要了解该疾病的发生特点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大疫病防控力度,确保奶牛养殖行业能够健康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