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大肠杆菌病及其防控研究
2022-11-16奚志锋
奚志锋
辽宁省绥中县高台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绥中 125209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所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别是对犊牛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现阶段,大肠杆菌病在犊牛当中的发病率明显提升,再加上其潜伏期短的特点,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大肠杆菌病的精准防控与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养殖户应在犊牛养殖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其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内容的了解,进而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1 犊牛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1.1 流行病学
大肠杆菌能自由运动,但对于外部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对于高温以及大部分消毒剂都十分敏感。牛对于大肠杆菌的易感性是不同的,这会受到年龄、品种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但牛的年龄越小则易感性越强、病死率越高。对于10日龄以内的犊牛来说,一旦感染大肠杆菌其发病率可以达到100%,致死率也在50%以上。实际上,大肠杆菌是牛体内的一种十分常见的菌群,在牛抵抗力较强的时候并不会出现明显致病性。然而如果存在卫生条件较差、有毒气体积累以及饲养环境变化等因素就很容易引发犊牛出现应激因素刺激,进而导致发病。
1.2 临床症状
犊牛在感染大肠杆菌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会因年龄的不同而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主要的表现类型可以分为败血型以及肠炎型。具体来说,新生犊牛在感染大肠杆菌之后出现的症状是十分突然的,主要包括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停止采食以及吃乳困难等,而发热症状最高可以达到40 ℃。与此同时,大部分牛在感染大肠杆菌之后会表现出急性肠炎的症状,排泄物会从最初的黄色粥样逐渐转变为灰白色水样,其中还会夹杂着大量黏液气泡、奶块以及凝血块,同时还会散发出恶臭气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病牛腹部将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症状,同时还会进一步出现腹部凹陷、肛门失禁、机体衰竭、身形枯瘦、结膜潮红以及呼吸加快等症状。在发病后期,病牛的体温将会持续降低,同时进入到严重脱水以及昏睡的状态,3~4 d之后死亡。除此以外,犊牛在感染大肠杆菌病之后还会进一步引发肺部以及关节等症状,即使痊愈之后也会出现发育缓慢、停止生长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淘汰处理。
2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强化犊牛管理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防控与治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犊牛管理条件的好坏,由此可看出,管理不当也是诱发大肠杆菌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养殖人员在进行犊牛饲养过程中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并注重对各方面参数的有效调节。其中,温度应调节在16~19 ℃;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70%;通风气流速度维持在10~20 cm/m·s;而散热系数则可以维持在7~8 m/cm2·s。与此同时,应加强对犊牛饲料、饮水以及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关注,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病毒的概率。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第一时间进行观察隔离,并阻断其与水源的接触,以免扩大污染面积。
2.2 加强孕期母牛管理
孕期母牛的管理条件对于犊牛出生之后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将会起到直接影响,因此养殖人员应充分加强对母牛的管理,并为其提供更加良好、科学的妊娠期管理条件。一方面,在母牛受孕后期应充分加强胡萝卜素的补充。胎儿在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维生素A催生免疫球蛋白,而胡萝卜素则是合成维生素A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应在母牛的饲料当中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不仅是合成免疫球蛋白的重要原料,同时也是帮助胎儿生长的必需物质,一旦存在蛋白质不足的问题就很容易导致犊牛乳源性防御物质生成不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的概率。
2.3 加强喂养管理
母乳当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母源抗体,因此在出生之后应及时喂养犊牛初乳,最好可以将时间控制在出生之后的0.5~1 h以内。对于第一次哺乳的过程来说,应结合饲养的实际情况与犊牛的基本需求加大乳量,大约可以控制在500~80O mL,进而确保犊牛可以在出生之后的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母源抗体。除了要加强对哺乳时间的把控以外,相关养殖人员还需要对初乳温度、喂乳次数以及饮乳方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考量。在喂养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将喂养习惯固定下来,以每天3次,每次40 mL/kg,喂乳温度为30~50 ℃的形式进行喂乳,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喂乳质量。除此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应避免用患乳房疾病的牛哺乳犊牛。
2.4 改善养殖环境
妊娠母牛在生产之前,养殖人员应充分做好环境管理工作,定期清理圈舍加强消毒,从而为母牛提供更加良好的生产环境。在临近生产之前,可以采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母牛的外阴进行清洗,而生产过程中则需要对养殖人员的手臂进行消毒,进而更好地完成助产工作。在完成犊牛的生产以后,养殖人员需要做好断脐工作,而断端的脐带需要在碘酊中浸泡约1 min,有效避免感染败血症。与此同时,应及时对母牛的乳房乳头进行消毒,避免大肠杆菌的入侵。除此以外,在日常的饲养管理当中,相关人员也需要做好相应的饲养管理与卫生清洁工作,定期、及时地对圈舍内的粪便、污物等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菌侵入的概率。对于食槽、饮水槽等以及其他用具来说应定期消毒,可以采用福尔马林、氢氧化钠以及碘化钾等消毒剂来起到较强的消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使用同一种消毒剂过长时间,应采用多种消毒剂轮换使用,以提升消毒作用,降低感染病菌的可能性。
2.5 及时隔离与治疗
一旦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疑似病例,应在第一时间对病牛进行隔离诊治,一方面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另一方面也避免感染其它牛。在首次治疗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大剂量,通过口服土霉素、链霉素30~50 mg/kg的方式进行治疗,12 h以后减半。在进行诊治的时候应注重对症下药,同时在感染大肠杆菌病之后容易出现失水过多的情况,因此需要为病牛补液。对于整体食欲良好的犊牛来说可以采用补盐液的形式,而对于食欲减退、吮乳困难的犊牛来说则需要采用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的方法,从而得到良好的补液效果。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乳酸、鱼石脂等进行调匀灌服,从而有效达到调理肠胃功能、吸收毒素的目的。而白陶土、活性炭则可以起到保护肠胃黏膜、加速康复的重要作用。养殖人员在犊牛稍有好转的时候可以不再使用抗生素,而是采用促菌生、乳酶生等有助于调节胃肠平衡的药物,从而为犊牛的康复治疗提供便利条件。
3 犊牛大肠杆菌病治疗过程中的关注要点
结合犊牛大肠杆菌病实际的治疗情况来看,其中的关注要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考虑到犊牛整体的体质与抵抗力还比较弱,加上大肠杆菌性腹泻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一旦感染很容易使其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脱水的症状。因此在治疗补液的时候应充分注重其及时性,在犊牛第一次或第二次腹泻之后就需要马上进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治疗延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如果没能在第一次治疗后出现好转,那么随后很容易出现病情恶化的问题,进而引发死亡。由此可见,补水的及时性将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治疗效果;第二,补液治疗除了要及时以外,养殖人员还应充分保证补液量的充足,如果第一次补液不足,那么犊牛的生理功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严重脱水的损伤,进而会影响到后续的治疗效果。结合犊牛大肠杆菌病的临床治疗情况来看,往往在第一次治疗效果不佳以后第二次治疗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其中就存在第一次补液量不足的原因。与此同时,剧烈腹泻以及严重脱水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犊牛的生理代谢功能,其抵抗力、免疫力都会不断下降,可以看出第一次补液的效果对于整体治疗至关重要,而对犊牛后续的病情发展也会产生直接影响。为确保补液量的充足,养殖人员在输液的时候可以犊牛出现排尿为参照标准,将输液量定位犊牛排尿的时候。而对于部分出现休克或昏迷症状而不排尿的牛来说,如果持续增加补液量反而会导致肺水肿以及心脏问题,因此可以在第一次输液的时候将补液量设定为20~40 mL。如果犊牛的食欲状态还可以支持其饮水,那么通过口服补液与静脉补液有机结合的方式则可以更好地起到补液的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肠杆菌病不仅会对犊牛的健康生长造成影响,同时还会给养殖户造成难以预计的损失,因此在实际进行犊牛养殖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对大肠杆菌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养殖人员应做好饲养管理与环境卫生清洁工作,为犊牛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在发现疑似病例之后则需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与治疗,以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同时,还应做好母牛的管理工作,提升犊牛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