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流行与防控
2022-11-16李鑫
李 鑫
大庆市大同区农业农村局畜牧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515
1 前言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高致病性禽流感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划分为一类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是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常见传染病。禽流感病毒为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分为多种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世界上大多数养禽的地区和国家都有发生,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高致病性禽流感可造成禽类的高死亡和产蛋率的剧烈下降,一旦发生不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为有效防控禽流感,本文介绍我国近年来禽流感流行现状,分析多发原因,并提出防控建议。
2 禽流感流行现状
禽流感多发于秋、冬、春交替季节,多以水平传播为主,可经鸡胚带毒垂直传播。禽流感病毒传播的传染源可能为自感染发病的家禽,也有可能为野生鸟类或者迁徙的水禽等。禽流感病原通过排泄物、分泌物散布污染周围水源、饲料和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目前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时有发生,2020年全球41个国家地区报告禽流感疫情1 772起。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1 741起,低致病性31起。2021年以来,H5N8禽流感疫情形势严峻,印度、匈牙利、立陶宛、英国、法国、捷克、意大利等国也相继向OIE报告了H5N8疫情情况,我国邻国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等国家也有H5N8疫情的暴发,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我国的禽流感防控带来更大的压力。
自2021年以来,我国累计报告7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也在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2017年以来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多为H5N8、H5N6、H7N9亚型。
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亚型趋于稳定,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发生显著变异,出现新亚型毒株,水禽易感,引起鹅、鸭等水禽发病率上升、致死率上升。候鸟迁徙传入H5亚型风险高,2020年10月以来,宁夏、山西、山东、江苏等多个地区先后从野禽中检测到H5亚型病毒,多地家禽发病。H7N9亚型流行范围扩大,病毒变异加快,易感动物以蛋鸡为主。H9亚型低致病性,但感染面分布极大,传播速度快,多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为其他亚型禽流感病毒提供供体,推动病毒变异。易感动物种类增加,许多禽类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发病,猪、猫、犬、狐等哺乳动物也可感染发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后,经过适应性变异,存在人间传播可能,其中猪禽流感对人类危害最大。
禽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潜伏期从几个小时到几天,因种类、日龄、感染株毒力、是否继发感染等因素,感染症状有异。感染禽流感的禽类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量下降、产蛋量下降,以及呼吸道症状。弱毒株感染多伴有继发感染,强毒株感染常常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突发大量死亡,死亡率可达80%以上。
近几年,我国禽流感发生的特点为:病毒毒株相对单一;发病的严重程度与家禽种类有关;不同品种有差异,地方品种比白羽肉鸡等常见进口品种易感度低;不同日龄家禽有差异,青年禽抵抗力低于老龄禽;群体健康状况越差则发病损失越大,发病反应程度越重;受应激刺激影响的家禽反应强于未受应激的;继发感染的家禽损失大于单独感染禽流感的家禽,早发现并早控制继发感染可有效降低禽流感发病产生的损失;受新城疫抗体水平高低影响,新城疫抗体水平较低的鸡群,发生禽流感时造成的损失比新城疫抗体水平高的鸡群大。
3 禽流感危害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极大,一旦发病,死亡率高。未免疫禽群发病后死亡率一般不低于70%,往往会全群覆没。发病突然,一旦发病,没有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案。近年来,在白羽肉鸡、肉鸭等短周期品种发病后损失极大。对于前期经过基础免疫、建立起部分免疫力的禽群(如部分蛋禽群),由于抗体偏低或毒株针对性变差等原因感染发病时,死亡率在10%~30%不等,产蛋下降幅度较大,甚至出现绝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错误的免疫观念增加了禽群的发病风险。“夏季禽流感发生少故不用免疫的侥幸心理、长时间不加强免疫、为控制成本减少免疫次数”等免疫观念是导致引起甚至免疫过疫苗仍出现发病的主要原因。不免疫或免疫次数不足往往会导致禽群抗体水平低,不能有效保护禽群。如果再考虑毒株流行的变化趋势,低抗体禽群就更难以有效保护。天气转凉时,受禽类养殖行情影响,市场上部分养殖群体禽群长时间未免疫禽流感疫苗,禽群发病风险较高。建议及时补免禽流感疫苗,提高禽群抗体水平,避免造成损失。
4 禽流感多发的原因分析
4.1 禽流感病毒持续存在。部分禽群发生禽流感后很难做到及时彻底的消灭病原,甚至个别的出现贩运现象。养殖人员、活禽市场上的家禽可以分离到大量的病毒。部分禽只存在隐性感染低致病性H9亚型。
4.2 养殖环境不佳。不重视基础生物安全,禽场的选址不科学,饲养管理水平粗放。禽舍空气质量差,保温防风与空气质量难以兼得,若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增加,会刺激局部呼吸道黏膜组织造成严重损害,导致局部黏膜屏障损害或缺失,为病毒侵入机体制造机会。管理不善,造成应激,使携带流感病毒的家禽发病,并传染给健康家禽,造成大群发病。
4.3 其他原因。禽流感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野禽等多种途径传播;部分禽群免疫抗体水平欠佳,水禽、蛋禽免疫抗体水平较好,肉禽免疫抗体效价差异较大;禽流感病毒毒株和疫苗存在差异,不同的进化分支上,甚至同分支的也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不同亚型禽流感疫苗不能提供交叉保护,同一亚型不同毒株交叉保护力有差异。
4.4 我国家畜、家禽饲养量位列全球第一,养殖模式相对落后,各类动物流感发生情况非常复杂,人与动物接触比较密切,覆盖3条野鸟全球迁徙带,畜禽与野鸟接触比较密切,防控面临压力很大。
5 禽流感防控
生产实践中防控禽流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做好消毒,防止病毒传入;第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家禽抵抗力;第三,加强免疫,根据流行毒株变化及时更换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高质量饲养管理水平是有效防控禽流感的基础,生物安全水平为防控禽流感提供保证,有效的抗体保护是禽流感防控中的核心。
5.1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候鸟作为病原的携带者,在漫长的迁徙过程加大了传染病的传播机会。将禽舍排风口、进风口、门窗、粪污通道缝隙做严格密封处理,防止禽舍内进入鸟类。养殖场区内不宜栽种高大植物,需要清理场区的鸟窝,增设驱鸟设施,严防候鸟进入场区。密切关注禽舍房檐、遮阳网小窗,防止鸟类藏身。及时清扫料塔周围的撒料。防止鸟粪进入禽舍,可以采用更换工作鞋进,禽舍踩消毒垫等方式,减少禽舍与鸟粪的接触。
5.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注意禽群日常饮水量、采食量的变化规律,发现异常及时进行解剖检验和实验室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早期症状为饮水量增加,采食量下降。
禽流感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发病特点方面与多种传染病相似,需要鉴别诊断加以区分,以免误诊。特别是在疾病出现混合感染的情况时,鉴别诊断的价值尤为重要。鸡禽流感的鉴别诊断需要和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减蛋综合征、慢性呼吸道病等疾病相区别。这些疾病症状与鸡禽流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将这些病症与禽流感一起进行对比与鉴别,对保证诊断效果具有一定的价值。
5.3 提高群体免疫保护
免疫接种是控制家禽禽流感流行的最有效、高效措施。禽流感疫苗目前有单价、两价和新城疫禽流感联合活疫苗,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的毒株情况,选择相符合的禽流感疫苗接种,这样可有利于准确监控疫情。疫苗免疫保护期一般可以达到6个月,为了保持可靠的免疫效果,通常每三个月应加强免疫一次。
禽流感的免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免疫群体需为健康禽群,疑似感染禽群及不健康禽群严禁免疫;②免疫期间避免使用副作用大的抗菌药及抗病毒药、消毒药等;③首免2~3周龄,间隔3~4周加强免疫,蛋种禽开产前至少免疫3次以上,以后视抗体水平或间隔3~4个月进行加强免疫,秋冬季疫病到来之前有必要对禽场所有禽群加强免疫。
特别强调要重视水禽免疫,水禽在禽流感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H5和H7病毒对水禽的致病性高,部分病毒100%致死;当前水禽免疫覆盖率不高,面临威胁;鸭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传播者;部分野鸟,特别是野鸭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病毒在肠道细胞充分增殖并通过粪便排泄物污染水系和其他环境,形成大范围污染,再传播给家禽,特别是户外散养的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