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弓形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2022-11-16顾军
顾 军
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濉溪 235151
猪弓形虫病也被称为弓形体病,是由于刚地寄生虫寄生于患病猪体内而引发的寄生虫病,且具有人畜共患的特点。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一些养殖人员仅重视细菌性以及病毒性导致的疾病,因此对于猪弓形虫病重视程度不足,通常情况下猪弓形虫发病后会表现出强烈的临床症状,养殖人员可以借助这些表现确定病因,而后展开后续治疗。
1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特征分析
现阶段所养殖的牛、猪以及羊等哺乳动物均存在患弓形虫病的可能,且人类也能够感染弓形虫病,寄生虫能够通过健康动物的嘴部、眼睛以及呼吸道等进入到动物体内,并寄生于肠道、胎盘以及皮肤表面等等,患病动物的分泌物以及排泄物是弓形虫的主要传播方式,尤其是乳汁以及流产的动物中弓形虫的数量更多。在生猪养殖方面,猪弓形虫不区分猪的性别、年龄以及品种等等,但是以3月龄以下的仔猪患病风险最高,生猪对于弓形虫病的抵抗能力较强,但是仍然存在患病概率,且呈现出隐性患病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弓形虫病的防控产生了困难。此外,猪弓形虫病没有季节性特征,一年四季均存在发病可能,但是以每年的高温季节发病概率最高,在高温环境下,若猪舍内湿度过大或者闷热则会进一步提升生猪患病概率,若缺乏及时、科学的治疗,猪弓形虫病能够导致患病猪死亡,该病一般为散发性,在新的疫区则表现为流行性[1]。
2 猪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分析
猪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且依据患病猪年龄、病原体毒性、感染途径以及感染寄生虫数量等等,患病猪染病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在临床中通常将该病的患病表现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以及慢性型。
2.1 急性型
急性型患病猪的潜伏期较短,最快3 d就会出现临床表现。首先,生猪染病后会出现发烧现象,体温最高能够达到42 ℃并表现为稽留热,此外其进食和精神状态也会出现明显变化,严重患病猪停止进食且不愿走动,与猪瘟的临床表现具有相似性;其次,患病猪的被毛比较杂乱且无光泽,其排出尿液多为橘黄色,粪便比较干燥,某些猪也会出现腹泻或者便秘等现象;再次,急性型患病猪会出现肺水肿现象,其呼吸出现异常,如呼吸比较浅但是呼吸频率较快,严重时呼吸非常困难。母猪染病后会出现嗜睡、不愿活动以及高烧现象,猪弓形虫病会对母猪体内的仔猪造成影响,如死胎或者流产等等,即使是产下仔猪也可能会出现畸形、生长缓慢以及不吃奶等现象,但是某些患病母猪能够在生产后自行恢复;最后,急性型猪弓形虫病的死亡概率随着患病猪年龄的增长而降低,通常情况下成年猪死亡率较低,且由于抵抗能力较强因此能够自愈,但是仔猪的死亡率较高,通常情况下仔猪死亡率为30%~40%左右,患病比较严重的仔猪死亡率在 60%左右[2]。
2.2 亚急性型
由于猪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因此一些猪在染病后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表现,所以这些患病猪多为亚急性型,但是患病猪仍然会出现诸如体温升高、食欲衰退以及活动量降低的现象。当猪弓形虫进入病猪体内后的10~14 d左右病猪就会产生抗体,因此弓形虫在组织器官内的繁殖就会受到免疫系统的阻碍,某些猪不经过治疗后也会自行恢复,但是视患病猪身体情况以及自身免疫力的影响,其恢复时间也存在差异,此外经过自愈的患病猪后期可能会伴随着长久性的咳嗽以及其他呼吸道问题等等[3]。
2.3 慢性型
慢性型临床表现较少或者完全没有表现特征,但是其会对患病猪的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如增重缓慢以及生长停滞等,一些患病猪会表现为食欲不振或者阶段性的腹泻等,慢性型猪弓形虫病对患病猪的危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某些患病猪会出现局部麻痹的现象,这对于商品猪的养殖价值会产生严重影响[4]。
3 猪弓形虫病的治疗措施
在养殖过程中多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由于猪弓形虫病对于患病猪的危害程度较大,且还具有死亡率,因此养殖人员要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在病因确定过程中,养殖人员可以依据临床表现确定是否染病,或者使用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或者患病猪耳静脉血涂片等均能够判断其是否染病,由于弓形虫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待确诊后要在第一时间将患病猪隔离,且该病具有人畜共患特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兽医人员以及养殖人员也要做好自身防护。此外,治疗时间也是患病猪治疗效果的关键保障,若治疗时间过晚,虽然能够缓和患病猪的腹泻、高烧等症状,但是却无法阻止寄生虫在生猪体内形成的包囊[5]。
3.1 西药治疗猪弓形虫病
普通的抗生素类药物在治疗弓形虫病中的效果较差,且盲目使用抗生素还会使得病原产生抗药性。猪弓形虫病治疗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为磺胺类,其用药方式也包括口服以及注射等。首先,对于患病猪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进行治疗,每头患病猪按照70 mg/kg的标准使用磺胺嘧啶钠片进行治疗,每天用药两次,连续使用一周左右患病猪的病情会出现好转,口服仅仅适用于患病程度较轻的病猪,且虽然磺胺类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是该种抗生素的溶解度较低,因此为了提升治疗效果,养殖人员可以配合使用等量的碳酸氢钠等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养殖人员也可以通过注射磺胺类抗生素的方式进行治疗,常见注射类药物为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头患病猪的剂量为0.3 L/kg,每天早晚各用药一次,连续使用5 d左右患病猪病情出现好转,且对于缓和发烧症状等也有一定的帮助,若病猪病情较为严重,首次使用时可以将药物剂量翻倍。此外,针对严重患病猪,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当配合使用维生素类或者矿物质类进行辅助治疗,在注射治疗过程中也可以配合口服治疗,如使用黄芪多糖或者磺胺间甲氧嘧啶拌料处理,通常情况下在连续治疗5 d左右患病猪的进食和饮水会逐渐恢复。最后,若患病猪出现咳嗽症状,可以使用复方硫酸丁胺卡那霉素药剂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按照0.1 mL/kg的标准进行用药,每天早晚各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 d后即可起到止咳平喘作用。
3.2 中药治疗猪弓形虫病
中药也能应用于猪弓形虫病的治疗当中,中药的用药治疗原则为杀虫、止咳平喘以及退热解毒,且中医认为猪弓形虫病的原因为瘟毒湿气渗透到患病生猪的血液当中,从而导致了热入血分,损伤血络。养殖人员可以准备大青叶、槟榔、射干、大黄、菊花、桔梗、甘草以及连翘各30 g,蒲公英90 g,山豆根20 g以及苦参20 g进行治疗,将上述中药混合后进行煎煮,待药汁温凉后滤掉残渣并向患病猪灌服,中药残渣可以添加至饲料中,上述中药剂量适用于50 kg左右的生猪,仔猪应当适当降低剂量,用药时每天用药一次,连续使用5 d左右患病猪即可恢复。
4 猪弓形虫病的防控措施
猪弓形虫病与养殖环境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存在密切联系,所以通过强化养殖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发病概率:首先,养殖人员应当科学进行引种工作,由于猪弓形虫病的潜伏期较长,所以引种完成后要做好引种猪的隔离工作,此外,每年的7、8月份是弓形虫病的高发期,养殖人员应当避免在这一时期进行引种;其次,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养殖人员可以通过甲醛熏蒸的方式清除病原体,且猪弓形虫病多发生于仔猪当中,因此养殖人员要重点做好仔猪以及母猪养殖区域的消杀工作,通过定期、科学消毒能够有效地杀死养殖场内的弓形虫病原体,因此能够起到切断传播渠道的作用;再次,做好猪舍的环境管理工作,由于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病的终末宿主,因此在养殖场内要严禁养猫,且还要在养殖场内做好灭鼠和防鸟工作,并防止养殖场外的流浪猫进入到养殖场内。此外,在夏季严格控制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并做好通风等工作;最后,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自身防护措施,防止养殖人员染病。
综上所述,弓形虫病死亡率较高,且对于生猪养殖产业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要提升对于该病的重视程度,通过强化日常管理做好相关防护,并通过科学的治疗手段治疗患病猪,从而将弓形虫病对养殖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