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肉牛养殖效益需掌握的几个环节
2022-11-16于增芳田炜芹
李 艳,于增芳,田炜芹
1.抚松县兴参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抚松 134523;2.抚松县新屯子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抚松134522;3.抚松县抚松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抚松 134500
近年来,随着肉牛养殖业形势看好,各地从事肉牛养殖的农民也越来越多,但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屡见不鲜。据笔者调查获悉,一些养牛者连牛的基本生理指标都不清楚,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文化水平低,不懂技术,小病大治,盲目用药,最终一些小病酿成大病;其二不懂管理,粗放饲养。在这里笔者向广大养牛户普及一下养牛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几个环节。
1 养好牛必须做到勤观察
1.1 观察采食
采食是否正常是判断牛健康的关键。在饲喂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早上给牛填料时要注意牛槽内剩料情况,观察牛的采食状况,是否有食欲减退、食欲不定、食欲暴涨或食欲废绝等现象。平时也要多观察牛的咀嚼、吞咽、反刍、嗳气、呕吐及流涎情况,这对于早期发现疾病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1.1 咀嚼。咀嚼速度与饲料的口味成正比。健康的牛咀嚼60~100次/min,在大脑受压迫或发生高热时,咀嚼动作变慢;破伤风或牙齿、口黏膜、颚骨、颊、疼痛时,也会影响咀嚼。
1.1.2 反刍。老百姓把反刍称之为倒嚼。反刍是指牛把食物咽下去以后,经0.5~1 h,再把食物送回口中细细咀嚼的过程。采食后0.5~1 h即开始反刍,每昼夜反刍4~10次,每次反刍40~60口,每口咀嚼60下左右。每次反刍持续约1~2 h,牛在反刍时多数卧着。在发生创伤性网胃炎、瘤胃鼓胀及严重的内科疾病时,都可以使反刍次数减少或停止。
1.1.3 嗳气。是由于胃收缩及腹肌收缩的协同动作,使胃内气体很快由口鼻喷出的现象。嗳气的次数随饲料的种类、份量及产生的气体多少而不同,一般牛嗳气20~30次/h左右。反刍和嗳气弛缓或减少是前胃疾病的结果。此外一些热性病、代谢紊乱和中毒等疾病,均可引起反刍和嗳气的异常。
1.1.4 呕吐和流涎。肉食兽常发生呕吐,牛很少有呕吐现象。反刍兽流涎时常发生,患原发性口炎、口蹄疫、破伤风、牛瘟、咽头炎、食道麻痹或癫痫发作时,常有泡沫状流涎同时伴有其他症状。
1.1.5 咳嗽。通常情况下牛很少咳嗽,偶见一两声咳嗽,如果连续反复咳嗽,则为病态表现。通常情况下牛的咳嗽可分为三种:干咳、湿咳和痛咳。干咳表现为短而干,声音清脆,伴有明显的疼痛。如: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气管异物、喉炎、胸膜肺炎及肺结核时常发生干咳。湿咳通常表现为咳嗽声音浑浊,且声音较长,咳嗽的时候常常从鼻孔内流出大量的鼻液。湿咳多发生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咽喉炎等。痛咳在养殖过程中时有发生,病牛伸颈摇头,且咳嗽声音短而弱。当发生呼吸道异物、异物性肺炎、胸膜炎、创伤性心包炎、急性喉炎、创伤性网胃炎时就会发生痛咳。如果咳嗽持续时间长,可怀疑肺结核或慢性支气管炎。
1.2 观察排粪
粪便的状态对临床诊断有很大的帮助。正常情况下牛每日排便10~15次,排尿8~10次。牛在排便时,背部微弓,后肢稍微开张略往前伸。健康牛排便有适当的硬度,落地后形成轮层状的粪堆,但育肥牛粪便稍软,排泄次数也稍多。
1.2.1 腹泻:牛在腹泻时排粪次数增加,粪便稀软,甚至呈水样,有时混有剥脱的肠黏膜上皮或血液,这是肠运动机能增强的结果,多见于急性肠卡他或肠炎等。
1.2.2 便秘:排便次数减少或停止,主要是因为肠运动机能减弱所引起的,多见于慢性胃肠卡他、肠闭结或肠变位等。
1.2.3 排便失禁:病牛排便时没有预备动作,粪便随时自然排出,多由于肛门括约肌弛缓或麻痹引起,多见于大脑疾病或脊髓部挫伤等。
1.2.4 排便痛苦:病牛排便时表现不安、摇尾、鸣叫、使劲努责,多见于腹膜炎、结肠炎、直肠炎、严重的瘤胃积食以及泌尿道疾病。
1.2.5 里急后重:频发强度努责,无粪便排出,或排出极少的粪便,多见于肠炎。
粪便的颜色,因饲料种类、胆汁多少及粪便在肠管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粪便在肠管内停留时间过长时,粪便颜色较黑;胆汁排出障碍时,粪便颜色灰白;上部肠道出血时粪便颜色为灰褐色;下部肠道出血时,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粪便呈红色。牛在健康情况下粪便无特殊臭味。在患有肠炎、便秘及添加精料过多时,粪便有酸臭味;粪便中混有脓汁及血液时,粪便有腐败臭味。肠炎一般混有黏液及脱落的黏膜上皮,有时混有脓汁、血液等。有异食癖的病牛,粪便中常混有异物;蠕虫病常混有虫体或虫卵。
2 体温、脉搏、呼吸次数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意义
2.1 体温的测定
在正常情况下牛的体温较为恒定,在病理情况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体温反常是病畜身体机能被扰乱的一种重要症状,必须注意检查。有些兽医检查牛体温时,用手触摸耳根部。耳根的温度变化虽然不大,但因受气候及兽医本身体温变化的影响,导致检查结果不精确。准确的方法是使用体温计,测温时一定要选择牛安静的时候进行,首先对体温计进行消毒,将水银柱甩到35 ℃以下。温度计上可固定一根细绳便于固定(不至于牛在排便时脱落),检查人员应站在牛的正后方,一只手提起牛尾,另一只手将体温计缓缓插入牛的直肠内,用夹子夹住体温计的细绳固定在尾根处的毛上,静待3~5 min,取出擦拭干净观察温度。牛在患病情况下,每天最好检查体温2~3次,必要时,每隔2~3 h就得检查一次。成年牛的正常体温为38~39 ℃,犊牛38.5~39.8 ℃,超出此温度即为体温升高或发热,多见于炎症、传染病或热性病。
2.2 脉搏的测定
检查脉搏,可以掌握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状态,脉搏数是衡量是否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牛的脉搏数受气温、使役、惊恐、兴奋、运动等变化影响,所以测牛的脉搏时一定要在牛安静后测量。通常用初诊的方法检查脉搏。检查人员站在牛的正后方,将中指和食指放在外颚下动脉或尾骶动脉上,平心静气观察1 min。在健康状态下牛脉搏次数为60~80次/min,犊牛脉搏数稍高。牛的脉搏数超过100次则是重病的表现。在疾病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心动过速或心动缓慢的症状。通常情况下体温每升高1 ℃,脉搏数就会提高8~10次。如果体温下降,脉搏数增加,则是预后不良的象征。超出正常值多见于心脏衰竭、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瓣膜病、剧烈疼痛、热性病等。脉搏次数减少多见于中毒症、脑水肿等,当脑内出现肿瘤时,会使颅内压升高,而导致心动过缓,若明显减少则意味着动物的濒死期。
2.3 呼吸次数的测定
牛的呼吸次数受外界因素或生理因素影响较大,如:气温升高、天气炎热、圈舍通风不畅等均会导致牛的呼吸次数增加,所以饲养环境非常重要。检查牛的呼吸次数,可通过观察牛的胸廓起伏、鼻翼开张、腹壁运动和呼出的气流而定,也可以将听诊器放在牛气管上或胸廓上来检查。检查牛的呼吸次数时必须在安静的状态下检查。正常情况下成年牛呼吸15~35次/min,犊牛20~50次/min。在病理情况下,呼吸次数会增加,多见于呼吸器官疾病(如:肺脏、胸膜等疾病)、热性病、伴有疼痛性疾病、心脏衰竭或贫血等。呼吸次数减少常见于上呼吸道严重狭窄、脑膜炎和狂犬病等。另外呼吸次数减少多见于代谢障碍、重病昏迷或动物的濒死期。
3 牛鼻液及口腔的检查
通过牛鼻液和口腔的检查会诊断出很多疾病。如:感冒、口蹄疫、水疱型口炎、鼻炎、副鼻窦炎等。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牛鼻液和口腔检查方法。
3.1 牛鼻液的检查
鼻液是鼻腔的分泌物和炎性渗出物,检查鼻腔时应注意鼻液的量、性状及混杂物等。健康牛有少量鼻液,时常用舌头舔掉。牛在患有鼻腔性疾病时会从鼻腔内流出大量鼻液。根据鼻液的性质可分为化脓性鼻液、黏液性鼻液、腐败性鼻液、铁锈色鼻液等。鼻液仅从一侧鼻孔流出,多见于单侧性鼻炎、副鼻窦炎。出现浆液性鼻液时,多见于炎症初期;出现黏液性鼻液时,见于炎症的中后期;出现脓性鼻液时,见于化脓性鼻炎;鼻液带血,见于呼吸道损伤或肺出血;水样鼻液,多见于感冒,病牛常伴有咳嗽;铁锈色鼻液,为大叶性肺炎的典型特征;鼻液中混有唾液和饲料碎片,见于咽炎、食道梗塞等。
3.2 牛口腔的检查
3.2.1 口腔的检查:在做口腔检查时,应注意口腔的气味、口腔的温度以及舌苔的变化等。操作人员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鼻中隔或拉紧鼻环将上唇提起,同时用另一只手握住舌并拉出口腔外,即可对牛的口腔做细致的检查。正常情况下牛的口腔黏膜为粉红色,有光泽。口腔黏膜有水泡,通常是水泡性口炎或口蹄疫的症状。口中有轻微的腐臭味,多为消化不良;龋齿或齿槽骨膜炎时,可发生腐败的臭味。口腔温度升高,见于热性病;口腔温度降低,见于重度贫血、虚脱或濒死期;如果口腔湿润或大量流涎且分泌物增多,常见于口炎、咽炎、食道梗塞、某些中毒性疾病或口蹄疫;当牛食欲下降或废绝时口中也会出现气味异常。当患有热性病或胃肠炎时,舌苔呈现灰白色或灰黄色;若口腔干燥,多见于热性病或脱水。
3.2.2 舌苔的检查:舌苔的颜色与饲料的种类有必然的联系。在检查舌苔时,要注意饲料的种类,并与舌苔的颜色密切地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更好地确诊,而不至于发生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