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GIL模型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2022-11-16李雪珂吴琰杰
李雪珂,吴琰杰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 焦作454150)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要[1]。本文通过对某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就业创业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对提高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现状
在被调查的总人数中,51.8%的学生对就业创业比较感兴趣,有计划创业;36.5%的学生对就业创业兴趣一般,暂时没有创业计划;15.3%的学生对就业创业完全不感兴趣。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创业是有兴趣的,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是有必要的。
在对就业创业认知和相关政策方面,1.6%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就业创业的相关概念和政府出台的政策非常清楚;36.3%的学生比较了解就业创业的含义,知道一部分相关政策;43.4%的学生对就业创业的概念模棱两可,对出台的政策不是很清楚;另外有7.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创业的含义。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不清楚甚至是不知道创业的含义,说明日常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不能够全体化、全面化、全方位化。
目前学生获得就业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学校相关就业创业课程和讲座学习、参加就业创业计划大赛、到企业和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实习。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获得就业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和举办的活动,所以学校开展优秀的就业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方面,78.7%学生认为学习这方面课程很有必要,学习兴趣较高;在课程体系方面,61.3%学生认为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68.9%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课程学时偏少,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收获较少;在课程内容方面,53.4%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课程与实际脱离,实践性不强;在课堂参与度方面,只有3.6%的学生表示积极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46.5%的学生认为课程比较枯燥,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在授课模式方面,教师仍然遵循传统的授课模式,以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较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教育设施,对于高等教育当中的创业型教育的有效性是不能满足的,同时对于其覆盖面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在对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开展的满意度方面看,50%以上的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表示不满意,甚至有11.4%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可见,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建设还需进一步提升。
在师资队伍方面,目前该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师的主要人员年龄集中在40岁及以下,占比超过70%,虽然年轻教师易于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但相对年龄较大的教师来说,理论知识欠缺,实践经验匮乏;从担任就业创业教师的年限比例来看,5年及以下的教师占比较高,超过80%,这说明担任就业创业岗位的教师任职年限普遍较短,缺少相关经验;从学历分布来看,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超过50%,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不高,仅为1.8%;从教师职称分布来看,讲师占比54.1%,副教授及以上占比6.4%。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学历和职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就业创业教师学历主要集中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职称主要是讲师及以上职称,说明教师的整体任职水平较高。从岗位类别分布来看,专业课教师占比3.6%,辅导员占比6.4%,创业专职人员仅占比8.4%。由此可以看出,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是就业创业教育教师的主要人员,严重缺乏创业专职人员。从创业导师主要工作单位来看,来自高校的创业导师占比超过90%,企业的导师占比仅为6.4%。由此可见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师几乎全部来自于校内,但教师普遍缺乏相关创业经验,各高校虽然定期邀请企业导师来校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大创项目和活动竞赛,与导师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碍于经费问题和企业导师的时间问题,开展的频率较低,沟通并不及时,效果不理想。
2 基于AGIL模型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提出AGIL模型,包括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整合功能、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四个功能,帕森斯认为四种功能是社会系统发展完善所不可或缺基本要素,“任何社会系统过程都服从于四个功能的必要条件。如果要取得均衡和维持这个系统继续存在,它们必须得到充分满足。”[2]这个模型重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而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共同作用才能更好的发展。
2.1 适应功能的问题——教育理念滞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满足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仍在高校。但是,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与实际脱节。许多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忽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就业创业教育疲于应付,仅仅为了能提高学校整体的就业率,完成教育任务[3]。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需要连贯一致的教育与训练,因此就业创业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并且各阶段的课程设置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目前高校就业创业课程集中安排在本科的中、高年级,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长久合理的规划,就业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从当前创业教育课程来看,大部分本科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学时较少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灌输创业理论知识、讲授创业案例,忽略了创业教育的时代变化和特征,与实践脱节,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课程内容陈旧,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另外,个性化内容相对较少,忽视了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情感、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4]。
2.2 目标达成功能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
据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创历史新高,2022年毕业生将超过1 000万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刺激下,高校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创业教育,如开展创业理论课程、邀请知名人士开展创业讲座、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等,表面上看创业教育是欣欣向荣,但仍然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创业教育课程不系统化,无法针对人才培养各阶段制定合适的创业教育特点,更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教育目标。有些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忽视学校自身特色,培养定位存在误区,不能将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培养目标表述笼统、模糊不清,忽视培养规律,脱离自身实际水平制定过高的培养目标[5],导致学生对创业教育认知、培养目的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引导方面存在一定偏差。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类型和层次,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状况的多层次、多样性的培养目标。
2.3 整合功能的问题——校内外资源整合不足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办学经费的限制,在就业创业教育的许多资源方面给予支持力度都非常有限,例如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和实践平台等。究其原因,主要高校在就业创业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没有充分发挥。
首先,缺乏大学生创业成才和技能提升的实践场所。虽然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成立了校内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也引入了校外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分享创业体会,但大部分创业实践基地和专家都形同虚设,虽然有的高校也开展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企业也接收学生进入企业见习,但是这些见习大多都是流于形式,学生无法接受到良好的就业创业实践教学,影响就业创业教育效果,创业教育的优质资源配置率和有效利用率不高[6]。
其次,就业创业师资力量匮乏。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起步较晚,本科阶段办学历史较短,社会竞争力不强,所以无法吸引到高水平人才,而且由于受待遇、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教师流动性较强,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高级别的人才,造成学校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这对学校培育高水平协同就业创业团队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另外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比例较大,大部分为辅导员教师兼任,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的经验,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就业创业培训,教学过程缺乏科学化、系统化[7]。
2.4 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问题——就业创业文化氛围不足
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是围绕着专业教育开展的,无法做到就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较好融合,在学生就业创业精神培养方面相对欠缺。在创新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锻练,无法形成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氛围[8]。
其次,虽然各个高校均有就业创业的相关学生社团,各个社团也组织了许多相关的活动,但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就业创业资源有限,文化的宣传和创新不到位,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不够,没有真正融入到活动中去,体会不到文化的熏陶,营造不了充足的就业创业氛围。
最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欠缺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在创新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多是简单、硬性的要求,缺乏弹性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以分数为主要考核标准,不能体现创新人才的特殊性。在对教师的评价上,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数量、轻质量,对教师的评价急功近利,不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使教师忙于发论文、跑项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术浮躁与学术腐败的现象。
3 基于模型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3.1 改善适应功能——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束缚,就业创业教育进展比较缓慢,使高校在办学方面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树立教育改革创新的意识,认识到就业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把握就业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就业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将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看作是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就业创业教育实施的最关键的环节是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依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前提下,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开展有本校、本专业特点及本行业前沿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内容、完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3.2 维持目标达成功能——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之前,应首先明确: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是希望提高学校就业率还是希望学生真正具备就业创业的能力,这是一切开展的前提。目前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内涵和本质在逐渐提高。因此,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依据学校角色定位。只有在对角色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应从最初追求办学规模和学生人数等方面转变为加强内涵转型发展建设和核心竞争力塑造上,办学与社会发展接轨,开设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结合的课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行教育模式创新,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就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将把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技能多样、意识超前、思维丰富、适应力强的就业创业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3.3 提升整合能力——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
就业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说明,就业创业教育不是一个主体所能完成,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首先,积极邀请社会各界企业专家和成功创业者等开展报告、演讲和经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树立信心;其次,加强高校间的交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就业创业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业;最后,构建“校企合作”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强化校企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
就业创业的师资队伍作为推动就业创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还存在着师资队伍短缺、教师的职业化能力欠缺和职业化素养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建立一批业务能力和水平高的队伍。首先,引进社会力量,加强校企合作,扩大优良师资,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就业创业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另外聘请知名企业家和优秀校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其次,加强交流,选拔优秀教师去国内外知名的大学进行就业创业的学习;最后,建立就业创业培训长效机制,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定期邀请就业创业教育专家,促进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提升教师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意识。
3.4 增强潜在模式维持功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制度保障
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提升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新媒体的宣传,收集并及时推送就业创业的信息和相关政策。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调资源,向大学生进行政策法规、前沿技术、创业方向领域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宣传。此外学校应积极举办和宣传就业创业相关比赛,引导大学生重视就业创业教育,积极参与到学校就业创业教育活动中去。
在创新人才培养评价制度方面,建设多元化的质量评价机制,是加强和完善就业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坚持政府、社会和学校多元化评价主体,形成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中全面考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两方面评价,通过评价的激励性激发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其潜能得到发挥。
4 结语
作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业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国经济方式转变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应以先进的理念为前提,准确定位育人目标,探索一条符合民办高校实际的就业创业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