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
2022-11-16邵莘智
☉邵莘智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小学生获取知识与资源的渠道得到拓展,这就意味着教育教学的方式得到了创新发展的机会。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网络化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合作的机会,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创新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构建互动教学平台,组织开展合作式、任务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网络环境下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突出教学重点,创设趣味课堂
网络环境下信息教学技术的应用体现出趣味性的特征,信息技术能够提升课堂教育的趣味性,采用具有更强视觉冲击的视频、短片以及PPT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提升学习兴趣,增加与教师的互动。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在信息技术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很多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建立动态展示的方式,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这样就能够为学生展示出更为立体的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1]。
(二)拓展信息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信息教学课堂与传统课堂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信息教学课堂中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不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智慧开发以及思维培养上,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在信息教学课堂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发学生潜力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教师不再是单向传递知识的主体,更是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教师将信息技术结合到实践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创造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2]。
(三)尊重学生主体,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将会影响其对知识的印象和记忆,如果单纯地采取教师讲解的方法,那么学生只能够通过听说获取知识,而信息技术则能够给予学生丰富的感官刺激,以多种形式传递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短视频、音频以及动画等形式给予学生多种刺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创建高效课堂。在传统的教师主位课堂形式中,教师对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习需求的了解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大多以自身为主体开展教学设计,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将其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其被动学习的状态,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3]。
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引导不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小学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教育引导作用,优化课程教学,保障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首先,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当下信息技术发展的认知不足,在教学设计中未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旧以传统教学目标为主,不断追赶教学进度,导致整个课程显得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并未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导致很多课程知识脱离学生的认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信息素养已然成为社会评价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准,但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认知不足,还在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设计教学,这就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难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要点。
(二)实践训练不足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体现出实践性的基本特征,需要教师留给学生自主实践的空间,这样才能够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研究价值的认知。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依旧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操作机会,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会降低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难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4]。
三、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一)优化学习任务,加强小组合作
经过上文分析可知,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而网络环境的融合则进一步拓宽了信息技术学习的空间。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为小组布置相关的实践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小组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不同的学生个体联系在一起,成员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联系与探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考虑到部分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信息基础素养较低,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任务教学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学习,为其小组合作打下基础。
首先,是网络计算机的应用。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互联网搜索软件的应用方式,引导学生对信息源进行查找与筛选,最终实现信息的分析与整合,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构建行为知识框架,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其次,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使用校园网络平台共享的资源开展学习,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小组成员选出一位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任务的分配以及学习活动的监督。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信息共享以及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保障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小组合作活动中来,提升学生个体的学习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得到提升,组内的成员将尽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学习参与的积极性[5]。
例如,当教师在进行《多彩的艺术字》一课内容教学时,首先应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即让学生掌握艺术字的制作以及修改技巧。对此,教师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配置原则,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艺术字,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完成制作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小组完成情况提出探究性问题:“除了可以使用菜单栏的命令调出工具栏之外,你还知道其他更加便捷的方法吗?”“如何在艺术字基础上改变其字体形状与间距?”经过小组讨论与实践,学生能够掌握更多信息技术知识,夯实自身的信息基础,实现成员的共同发展。
(二)突出学生主体,鼓励自主学习
与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相比,网络化的教学方法还能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资源与平台。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在课堂中的自主行为,通过优化课堂设计的方法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以及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教学主题,引起学生的探究欲,之后再协助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功能,勇敢涉猎未知的知识领域,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将其变为学习的主导者。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为其提供学习资源支持,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互联网络或者区域网络的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提供知识保障。当学生研究新知识或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遭遇困境时,就能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6]。
例如,当教师在进行《初登网络》一课内容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展示因特网的基本作用,介绍IE浏览器的窗口内容以及工具名称等知识,之后展开实践教学,让学生体会信息搜索的过程,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源与信息,感受网络的神奇,并且能够在之后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灵活应用网络资源,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三)创设探究情景,提升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与网络具有一定的工具属性,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同时信息技术实践也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的特征,学生在对某问题进行探究的时候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实现思维的扩展,形成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时创设探究性、问题性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网络思维以及信息素养;其次,教师还应优化课程网络环境,保障学生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实践学习的时候能够得到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源,提升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最后,教师还应联合学生家长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既不能够视网络如大敌,也不能够放任不管,应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创造一个和谐的网络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网络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7]。
例如,当教师在进行《修改图形》一课教学的时候,首先应为学生讲解基本的图形修改方法以及使用自选图形工具的技巧,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深化学生对图形修改方法的认知。此时,教师可以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怎么才能够使用鼠标指针改变图形的大小呢?”“图形上出现的尺寸控点有什么作用?”“是否能够利用绘图工具绘制一个笑脸?怎么才能够改变笑脸的颜色与形态?”随着以上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探究绘图工具的使用技巧,提升学生修改图形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绘制笑脸的基础上尝试绘制其他图样。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技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明确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意识,落实课堂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