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反刍兽疫防控为例浅谈规模化羊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2022-11-16庄向婷薛增迪
高 睿,罗 艳,庄向婷,薛增迪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1 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饮食结构有了质的飞跃,对食材种类、数量及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羊肉、羊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带动了羊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促使养殖方式从传统粗放式放养到规模化定点精细科学饲养方式进行转变。在这种背景下,标准化规模羊场应势而生。
然而时有发生的众多疫病,严重威胁着养殖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动物及动物源产品国际贸易的增强,大大增加了人和动物的患病风险。近些年,口蹄疫、结核以及布氏杆菌病等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的人畜共患病流行,对人类健康、食品安全,以及畜牧业健康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在防治各种烈性及人畜共患传染病时,抗菌素和疫苗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常见的疫苗接种失败、病原体耐药菌株的出现、病原微生物变异、新型疫病的出现、许多国家和地区限制使用抗菌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等诸多因素,使得养殖场面对的生物安全风险越来越多,也越发严重,不仅要防治已有疫病,还需防控未知的新型疫病。小反刍兽疫[1]对中国的养殖户而言,就是一种新型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小反刍动物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其中山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潜伏期一般4 ~6 d,最长可达21 d。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1942 年首次在象牙海岸发生,其后在非洲蔓延,1993 年起在亚洲的孟加拉国、印度、约旦、沙特阿拉伯、蒙古等国陆续报道。2018 年6 月,保加利亚亦发生小反刍兽疫,这是欧盟首次发生小反刍兽疫,可见该病已呈全球蔓延态势,严重影响全球养羊业。我国于2007 年在西藏首次发现该病[2],随后迅速在全国蔓延,现已成为威胁我国养羊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是除口蹄疫外,又一种需要强制免疫防治的动物疫病。在这种态势下,这就使得现代化养殖场需要更加全面、综合性的生物安全措施才能有效应对集约化养殖方式下疫病侵入和传播的风险,从而减少养殖场经济损失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
2 生物安全防护内涵
生物安全防护[3]是指阻止疫病从感染动物向易感动物传播或阻止感染动物进入未发生该类疫病的畜舍、地区、国家等的所有相关内容。而对于养殖场,生物安全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预防外部的微生物进入畜舍内的所有措施,二是阻止内部微生物在动物群中的传播以及不同畜舍之间的传播甚至扩散至农场之外。
疫病防治的前提是了解疫病以及疫病的传播方式。充分了解相关疫病的病原学特性及其传播方式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疫病防控生物安全方案。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包括传染性微生物及毒素的作用、组织器官的损伤、营养失衡或机体代谢障碍等。其中疫病防控的重点是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霉菌、寄生虫等,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传播。直接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病患、产前感染和性传播等;而间接方式传播常为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针头、车辆、农场设施以及被污染的土壤、水、食物和活的带毒者进而传播。外来参观人员、农场工作人员及其衣物、鞋子、手等都是可能的流动带毒者。节肢动物如蜱虫、螨虫、苍蝇、蚊子、跳蚤等和鸟类、野生动物及其它动物都是潜在的带毒者或媒介。
所有的生物安全措施的制订和执行应基于防控现有疫病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未知疫病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根据这些预防措施形成的整套管理体系,有效执行这些措施将大大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3 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针对规模化羊场,了解相关疫病的病原学特性及其传播方式,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高效的疫病防控生物安全方案。本文以小反刍兽疫为例,介绍规模化羊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较为敏感,在pH 值4.0 以下或11.0 以上很快失去活性。对乙醚、酒精和一些去污剂敏感,2%的NaOH 溶液24 h 可将其灭活。本病主要以直接接触传染,间接或以其他方式传播。病畜的眼、鼻和口腔分泌物以及粪便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当病畜鸣叫、咳嗽或打喷嚏时,通过飞沫释放病毒,其它动物吸入后经呼吸道感染。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料都可成为传播媒介,易感羊群接触后导致感染。本病也可以经胚胎垂直传播,也可通过哺乳传染给幼畜,被感染动物在潜伏期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针对本病以上的生物学特性,在进行生物安全防控时,应重点考虑如下几项[4 ~10]。
3.1 选址及布局
养殖场的选址和布局是保障养殖场持续开展安全健康生产的首要硬件保障,其建设内容应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中的相应要求。养殖场良好的地理位置与其他羊场的物理隔离会降低传染发生的可能性。羊场的选址一定要尽量避开其他养殖场、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污物处理厂、孵化场、尸体处理厂等风险高的地方,同时也应远离交通主干道、水资源保护区及人员生活密集区等。同时根据具体位置的地理地形、风向等合理规划场区内功能区的布局,合理安排人流和物流、洁净物和污染物等走向,实现互不交叉。羊场场区内净道用于运送饲料、用具、用品及进羊,污道用于运送粪便、废弃物、死淘羊等;所有入口都应加锁并设置“严禁入内”与“防疫重地”等标识字样以作警示;入口均设置相应的消毒、更换鞋靴等防护设施。饲料仓、畜舍、装货卸货区,及治疗、检疫、隔离区等应合理设计,以尽可能降低生物安全风险。饲养区与隔离区应具有显著区分,场区布局应合理利用所处环境的天然条件,如植被、水源、地势等,以提供天然的防御和无害化排污。对于在小反刍兽疫疫源地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则要从场区选址设计时即将其纳入风险防护重点考虑内容,从而合理迈出科学生物安全防护的第一步。
3.2 引进动物
混群、放牧、长距离的引种、跨省市的活牲畜运输常会引起疫病暴发蔓延的恶性后果。引进外来动物,尤其是从市场和经销商手中订购家畜,风险也非常高。流通中的活畜是疫病最大的传染源,小反刍兽疫是典型的因活畜流通而引入的外来疫病。2007 年7 月26 日,我国首次报道在西藏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病原因是边境羊群混群引入疫情。在进行羊群交易时,不同来源地的动物相互紧密接触,也为本病的传播增加了机会。患病羊群的调运及混群是小反刍兽疫在国内远距离跳跃式蔓延的主要原因。而2018 年非洲猪瘟在国内迅速的跳跃扩散更是由于非法跨省市的活牲畜运输而引起,此类教训十分深刻。
养殖场卫生防疫措施应包括对农场引进或待合群动物的适当检疫。根据疫病类型,隔离检疫时间一般为2 ~8 周,隔离期间要仔细观察隔离舍内动物是否有患病或不正常的行为,合群前辅助抗生素、疫苗、驱虫杀虫药等生物安全措施,并及时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以预防地方流行性疫病。若接种疫苗,则应在免疫接种两周后再合群。无小反刍兽疫的羊场只能从有较高生物安全水平、无本病的羊场购羊;配备专属的饲养员对购进的种羊进行管理,带羊消毒后在生物安全隔离舍进行隔离及本土驯化,时间约为30 d。实际上,减少外来动物的引进可以大大降低疫病风险,养殖场环境越封闭越利于生物安全防护,容易将外来风险降到最低线。这一点,在许多自繁自养的养殖场和农户中均多有验证,故推荐自繁自养体系和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
3.3 养殖场内部的活动管理
养殖场内各类工作人员以及外来参观人员的日常活动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不同类型职责的人员进入场区的区域应有限定,同时应使用明显标识标注相应的可活动区域范围,分级管理不同区域利于执行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措施。进、出规定的不同区域以及中间地带均要设置合适、可控的出入口,也必须通过可控的出入点出、进。可通过不同颜色的鞋和衣服明显区分不同区域的活动,同时在进口及出口过渡区设置相应的卫生消毒设施。在养殖场的活动需遵循从高生物安全等级至低生物安全等级的单向流动:从洁净区到污染区、从健康动物舍到病畜舍、从幼畜舍到成年动物舍。
交通工具也是重要的风险源,其可能引进、传播及四处散毒,所以也应限定其运动。对接近羊场的车辆必须采用全面的车辆生物安全程序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免带入病原造成疫病流行。对运输过羊的车辆清洗和消毒尤为重要,尤其是运过小反刍兽疫阳性羊的车辆,除消毒外还应该实行恰当的停运期。饲料车等必须出入场的车辆,驾驶员入场区必须严格控制不准出驾驶室,车上其他人员在场内不准接近羊舍;车体首先要彻底喷洒消毒液,静置10 min 后,再经过车轮浸泡消毒池。车轮浸泡池应设计合理的尺寸,宽度应与门同宽,长为货车车轮的一周半,以适合所有类型车辆进出农场。外来车辆所载物资均需对其外包装经过严格喷雾消毒和紫外线照射等方法处理后,方可由场内已消毒车辆转运。停车场、传递区、装卸货区应指定在有明显标识的区域,设计成不同安全等级的标识区。当前,一些大型的养殖集团已经设立了距离养殖场约1 km的车辆专用清洗站,以应对该项风险。
3.4 饲料、饮水以及羊舍
羊群摄入有污染的饲料和水,或者直接接触有污染的羊舍或舍内设施,均可直接引起疫病暴发并迅速传播。饲料贮存在湿热的环境中易滋生霉菌并产生毒素,故应定期检查饲料质量以及羊舍卫生状况。定期检查水质,对水线定期清洁消毒与消毒效果评价,确保羊群不饮用脏水。
3.5 粪便及尸体处理
动物粪便及尸体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而且容易吸引和滋生昆虫和害虫,若不经任何处理,接触后可能会有潜在的患病危险,同时可能进一步传播疫病。所以生物安全措施中应包含如何管理和安全处置家畜粪便及尸体的内容。对羊场的粪便、污水、污物需要依照国家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7388-1999)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处理可采取建立贮粪场(池)和污水处理池,通过生物堆肥和厌氧储存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后才能用于田间施肥。污染的设施、动物产品、粪、饲料饲草残渣等也应远离养殖场处理。尤其注意相邻的养殖场处理粪便时,不要污染自家的生产区以及水源。
尸体处理包括填埋、焚烧、堆肥、碱性处理等不同方式。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在羊场的下风向建立病死动物处置场所,利用发酵降解原理或深埋等措施对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动物种类不同、尸体数量、疫病类型、可利用的处理措施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形决定使用一种或几种处理方法。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生物安全机构认为堆肥从长远看是最佳的处理方法。目前,国内有些城市已建有无害化处理厂,可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后即可实现资源再利用。
3.6 害虫、野生动物防控
养殖场的环境很适合害虫生存。随着害虫在养殖场内的活动,其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会传播疫病。贮存的饲料以及饲草易吸引啮齿动物以及一些食肉动物。感染新孢子虫的犬粪便污染羊场,可引起羊群感染。野生动物有时也会携带一些病菌,如布鲁氏菌、旋毛虫、分枝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此点在小反刍兽疫的防控中亦非常重要,因小反刍兽疫病毒也可感染鹿、羚羊、野山羊等野生动物,若放牧或养殖场的隔离措施不到位,接触到发病动物或病毒携带者,其也可能导致羊群发病。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设计和执行综合的病虫害防制措施实现。制定这些措施时应考虑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周边已知存在野生动物种类,如农场周围的草坪,有效监控垃圾处理堆放,严防饲料四处散落给害虫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源。出入口设置栅栏挡板等确保害虫、宠物(包括犬)和野生物不能进入羊场。
3.7 清洁和消毒
清洁消毒是生物安全防护的关键,是日常生物安全防护的核心内容。其有效实施可大幅减少人员、设备、车辆的带毒量,有效防控病原微生物进入场区或在场区内传播。每次生产环节结束后必须进行有效的清洁、消毒并进行空舍。羊舍的空舍时间最短为半个月。在移入羊前再次进行彻底地卫生打扫,必须清除有机物、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随后进行消毒。不同羊舍之间公用和重复使用的设施设备均应在每一次使用前、后进行清洁消毒。料槽、水线以及饲喂区域均应定期清洁消毒。饲料传送设备以及接触病死动物、尸体、粪便等设备均应清洁消毒。从污染区出来的废水也应该在排放前进行消毒处理。需注意,使用的消毒剂必须是公认的有资质的合格产品,同时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消毒对象选用不同的消毒(物理、化学、生物等)方式。
3.8 病畜的筛查和处置
根据本地区历年来羊病流行规律和受周边地区严重威胁的疾病,制定并执行科学的免疫和驱虫程序。同时根据常规定期的免疫监测结果,确定畜群的健康状况,并适时调整。选择优质疫苗及正确的免疫方法。
快速检测利于有效减少损失并可快速阻止疫病扩散。及时隔离病畜并迅速检测,将带毒动物以及阳性动物立即剔除,否则可能由于排毒引起其它健康动物患病。积极科学的预防措施利于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建立动物免疫和治疗档案,为场内流行病学调查、疫病风险评估等工作提供分析资料。在小反刍兽疫疫源地的养殖场,羊群应强制免疫小反刍兽疫疫苗,以有效降低此项风险。一旦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启动突发性疫病防控程序,采取“及时诊断、上报疫情、封锁、隔离、消毒、紧急免疫、病死畜处理、人员及交通管制”等系列措施,防止疫病的蔓延。
3.9 日常管理
羊场的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应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制度、专业知识等,应定期开展全面培训以提高职业素养。同时按管理制度详实的记录羊场所有生产管理行为。建立羊场养殖档案,载明动物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畜禽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等,使其不仅可追溯,而且利于及时改进。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免疫接种一般为:1 月龄以上的羊集中免疫一次,以后每3 年免疫一次。对达到1 月龄的新生羊羔及时进行补免。通过日常的抗体(含母源抗体)监测进行免疫程序的优化,从而有效防控小反刍兽疫。近些年,几次疫情的蔓延凸显出了相关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淡漠,使得原本小范围可控疫情迅速扩展至一发不可收拾之地步。当前现有的一些制度和管理值得深入反思。
以上种种均是养殖场生物安全常规防护的重点内容,严格执行已制订的生物安全措施至关重要。然而不同地区、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均会因种种原因,在不同的养殖管理水平下呈现不同的养殖结果。全面关注常常会因长期执行的疲劳导致偶尔的懈怠,进而出现纰漏。所以有必要针对每个养殖场具体的实际情形进行评估,根据其所处的地理地形、硬件设施、外部环境、饲草饲料来源、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养殖方式,是否多种动物混养等等,将上述的各种生物安全防护内容分级,划分轻重缓急,对重点风险项重点照顾,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也应重点关注,同时也是定期检查的关键项。这种不同风险因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生物安全防护方案,能有效的保障养殖场抵抗疫病暴发,同时也降低了生物安全执行难度。
4 小结
动物源性蛋白需求逐渐增长,全球化态势、自然资源退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大大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为尽可能降低经济损失和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以及食品安全的需求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同时应建立动物卫生预防的相应措施。这些疫病根除的经济压力巨大,尤其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相反,控制疫病传播才是可行的经济选择,毕竟要追求高回报率。发展并有效执行不同水平的生物安全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实现此目标。同时顺应各种变化,发展一个经济可行、操作性强的生物安全计划。
预防控制是畜牧场整个生物安全体系的核心理念,其贯穿生产整个链条的每个环节,贯彻执行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防止疾病跨越国界或在边界内传播疾病,而且还能保持自然资源的清洁和可持续性发展。
对于新建场,其理念从设计开始便融入其内,而对于已建场,根据每个养殖场独特的性质,形成自己特色的、科学的、生物安全防护计划,重心放在了执行生物安全措施的各个关键环节上。生物安全是投资而不是简单的成本投入,要将科学管理的理念融入每个行为中形成一种规范、一种习惯,切忌硬件很硬,软件很软,规章制度仅仅停留在墙上、口中,执行不到位,懈怠必将成为隐患。
总之,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方案应该呈现出灵活、开放、动态的特征,应能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根据养殖场自身的实际操作查缺补漏,不断在动态的执行中完善自身,而非一成不变、生搬硬套。更为重要的是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防控方案中的每项措施,确保其执行到位、行之有效,才能真正起到生物防控的作用,从而有效保证羊场的健康稳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