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犊牛驱虫导致肠梗阻的治疗经过
2022-11-16杨宝杰李常玲姜智波于显龙
杨宝杰,李常玲, 姜智波,于显龙
1.吉林省东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东丰 136300;2.吉林省东丰县二龙山乡综合服务中心,吉林东丰 136300;3.吉林省东丰县元正防疫工程有限公司,吉林东丰 136300
养牛行业经过这几年的政策扶持和科技人员的技术支撑和宣传,特别是这几年牛行上涨,原来八九千元一头的牛现在都得卖到一万五六,好一点的牛基本都在2 ~3 万之间,特别优秀的母牛可以卖到4 ~5 万元,这样的价格必然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很多前几年放弃养殖的养牛户,现在又开始养牛了,那些坚持下来的养牛户大都扩大了养殖规模。而科学饲养,加强防疫也随着长期的宣传引导和个别养殖户忽略防疫、驱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造成的严重损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笔者在对牛进行疫苗注射和定期驱虫等工作中,得到了养殖户的大力配合。
养牛户每年都要对所养的牛在完成各项疫苗免疫的同时,还要进行定期驱虫,主要针对的是肠道寄生虫和皮肤寄生虫这两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驱虫药中毒、肠道功能紊乱等情况,定期驱虫也得到养牛户的认可,对这项工作,养牛户都会积极配合。2022 年在对出生3 月龄犊牛进行驱虫过程中,由于肠道内蛔虫数量较多,用药后虫体聚集肠道内导致肠道阻塞,初期能通过少量稀便,后期完全阻塞导致肠梗阻。而肠梗阻在犊牛的饲养阶段属于比较少见的一种疾病,笔者这次使用驱虫药继发肠梗阻也是这么多年来首次遇到,根据以往的治疗经验,当犊牛应用驱虫药后出现不吃奶、不反刍、精神沉郁、排出干小硬的粪便等症状时,往往误认为是驱虫药用量不当引起中毒或按惯例当成瘤胃堵塞或肠道结症进行对症治疗,应用解毒药和泻下药不见好转,并且症状逐渐加重,在征得畜主同意的前提下,最后采取剖腹探查得到确诊,整个治疗过程几经错误判断和及时修正,最后终于取得了理想效果。现将诊治经过介绍如下,供养殖户和兽医同行借鉴。
1 发病和用药情况
该养牛户共饲养17 头基础母牛,其中一头是今年新购进的妊娠母牛,购入后根据我们提供的方案,在单独隔离饲养21 d 后,做了一次口蹄疫A-O二联疫苗,因该母牛临产期较近,膘情中上等,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对该母牛进行结核病、布病、粪便虫卵、口蹄疫抗体效价等进行检测,也没有及时进行驱虫。购入一个半月产下一头犊牛,该犊牛出生后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情况。在犊牛出生3 个月左右时,按照饲养规程,应用伊维菌素对母牛和犊牛同时口服进行常规驱虫。应用驱虫药第2 天,其它牛没有不良反应,新购入的这头母牛排出了大量蛔虫成虫。该犊牛没见排除成虫,但出现瘤胃鼓胀,喜卧、后肢踢肚子,出现这些症状养殖户询问笔者如何处理,我们赶到现场进行临床检查,该犊牛瘤胃蠕动减弱,肠音微弱,出现腹痛症状,体温39.2 ℃。养殖户说使用伊维菌素驱虫时怕灌服时不能很好把握剂量,稍微加大了点药量。针对犊牛症状和用药情况,首先怀疑是伊维菌素中毒导致的上述症状,当时灌服5%葡萄糖水300 mL,牛奶500 mL,同时肌注强力解毒敏20 mL。用药后4 个多小时不见好转。我们根据临床症状,按照瘤胃积食和胃肠功能紊乱进行对症治疗,给犊牛灌服石蜡油400 mL,消气灵20 mL,健胃散150 g,鱼石脂20 g,反刍灵250 mL。用药后第2 天,排出少量稀便,瘤胃鼓胀消失,瘤胃蠕动音微弱,肠音基本消失,犊牛不吃奶、不喝水、排出胶冻样黏液。第3 天上午,症状未见缓解,根据我们的建议畜主自己灌服豆油500 mL 左右,白酒50 mL。下午仍不见好转,我们给犊牛一次静点10% 盐水200 mL、5%葡萄糖酸钙80 mL,樟脑5 mL,0.9%盐水500 mL、5%葡萄糖250 mL,复合维生素B 族5 mL。第4 天不仅不见好转,犊牛腹痛症状加重,精神沉郁,卧地不起,强行驱赶站立后很快卧下。根据临床症状和用药情况,同时也因为犊牛在农户家散放,怀疑是否误食塑料布等异物导致瘤胃阻塞引起的发病,经畜主同意,决定采取剖腹探查进行诊断性治疗。
2 剖腹探查情况
因为首先怀疑瘤胃异物阻塞,同时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引起的无法确定,为了利于进一步检查诊断,决定进行剖腹探查。手术采取陆眠宁肌注全身麻醉,右侧卧保定,在最后肋骨后7 cm 的瘤胃切开部位进行剖腹手术,切开拉出瘤胃深入腹腔检测瘤胃、网胃,没有摸到胃内有塑料袋、绳头等异物,胃内基本没有食物,只有一定量的液体。根据以往瘤胃内误食异物的情况,在不切开瘤胃的情况下,通过瘤胃外部触摸基本可以摸到异物,但这次瘤胃触摸没有摸到异物,除了液体没有干性物质,确定瘤胃内没有不可消化排出的塑料布、绳头、抹布等异物的存在。没有切开瘤胃直接送回腹腔。随后向下腹部和后侧腹腔进行探查,在小肠处摸到大约有35 ~40 cm 长的索状较硬肠管,首先想到的是肠套结,随后小心将这段肠管拉到腹腔外,才发现是蛔虫聚集形成的肠梗阻,通过肠管浆膜可以看到大量蛔虫相互缠绕形成坚实的梗阻,梗阻两侧还有比较松散的没有缠绕的大量虫体,但虫体的活动性基本消失,说明肠道内的蛔虫在接触到伊维菌素驱虫药后大部分死亡,因为虫体数量过大,随着胃肠蠕动聚集在一起,形成梗阻。由于梗阻时间不是很长,肠管没有出现严重淤血、坏死等症状,随即在梗阻中间纵向切开肠管,切口长度在1.5 ~2 cm 之间,用长止血钳和有齿镊子多次拉出肠管内的大部分蛔虫,能取出的尽量取出,为了尽量减少损伤,在肠管上仅开了一个切口,距离切口较远处的少量虫体没有形成阻塞不需再次切开肠管取出。取出阻塞虫体后肠管内注入少量石蜡油和链霉素100 万单位,切口内翻缝合,缝口浆膜涂青霉素粉,观察肠管蠕动波正常通过梗阻部位后,送回肠管。用生理盐水清洗腹腔,再倒入青霉素粉480 万单位,依次闭合腹膜、肌肉层和皮肤,每层中间撒布青霉素粉适量,结节闭合皮肤,留置引流纱布后伤口涂抹碘酊,做结系绷带保护切口。缝合完毕肌注陆醒宁苏醒药物,注射5 min 左右犊牛苏醒,经辅助能站立行走,同时腹痛症状基本消失。
3 术后恢复情况
犊牛苏醒后,每天驱赶运动防止肠粘连,第1天静注5%葡萄糖250 mL、0.9%盐水250 mL、5%碳酸氢钠100 mL、5%糖酸钙40 mL、青霉素钠320 万单位、25% 葡萄糖100 mL、地塞米松10 mL。静点结束后,检查体温正常,瘤胃蠕动音较弱,肠音接近正常,腹痛症状基本消失,能够正常站立行走。第2 天重复静注一次,将地塞米松减为5 mL,增加维生素C 静注10 mL、复合维生素B 静注5 mL。取出引流纱布,更换新的引流纱布。口服乳酸菌素片10 片,前胃灵50 mL。犊牛精神状态良好,体温39.3 ℃,肠音、瘤胃蠕动音基本恢复正常,开始定量喂奶,给少量青草等粗饲料自由采食。术后3 d,刀口没有感染,取出引流纱布。每天喷涂碘酊1 ~2次,改为肌肉注射青霉素320 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口服乳酸菌素片10 片,2 次/d,连用3 d。犊牛恢复正常,9 d 拆除皮肤缝合线,犊牛完全康复。
4 诊治体会
4.1 应用驱虫药后,一定要注意观察犊牛情况。出现异常,首先考虑是否药物中毒的思路是正确的,如果有条件进行采血化验,确诊是否存在药物中毒是最理想的,可以少走弯路,及早排除中毒的可能;出现排便异常,胃肠功能减弱时,要冷静分析,查找病因。该犊牛是散放,怀疑吃进塑料布、抹布等可能性也是正常的,如果能做B 超或X 光检查可及早准确诊断出发病原因。减少中间过程,防止误诊的发生,及早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减少病牛痛苦和畜主的经济负担,更能有效的防止因无法确诊导致治疗失败犊牛死亡造成的损失。有条件的最好在驱虫前进行粪便的虫卵显微镜检查,发现虫卵,用药后根据虫卵数量注意观察是否排出成虫。特别是对这种新购进的牛,身体内寄生虫的情况不清楚,完全按照常规驱虫,不注意观察虫体排出情况,最后引起肠梗阻的情况发生。没有进行B 超等相关检查,按常规肠道结症进行治疗,不仅导致误诊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病程较长,梗阻的肠管出现坏死、甚至穿孔,往往预后不良,而且很容易导致犊牛死亡。
4.2 早期用药时,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明显时,及时调整治疗思路,改变治疗方案,防止盲目加大药量,或反复用药,导致肠管坏死、穿孔、破裂等严重后果的发生。由于我们基层兽医,诊疗牲畜疾病基本都是到养殖户家中进行现场诊断治疗,诊断手段主要依靠畜主叙述病情、现场观察、量体温、听诊等,缺少如采样化验、B 超、X 光、显微镜检查等诊断技术,对复杂的病情单凭经验和简单的诊疗设备是导致最后只能依靠剖腹探查进行诊断性治疗的最后方法。如果某个环节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犊牛死亡或愈后不良。
4.3 剖腹探查时一定要仔细检查,特别是对腹腔内各脏器的位置、形态、大小、质地有清楚的认识,这次因为对瘤胃异物阻塞以往有较好的治疗经验,才能避免盲目的切开瘤胃,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及时调整思路,做进一步的探查,找到梗阻的肠段,完全确诊后再进行手术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损伤和感染。术后及时消炎和恢复犊牛体力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加强术后饲养管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愈后不良。
虽然我们有多年的基层临床工作经验,但面对这种比较少见的病例时,由于缺少辅助的诊疗设备,导致本次治疗过程中,历经多次错误的判断。但最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因为在诊治的过程中,发现错误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冷静仔细分析出现的各种误判。通过这次治疗也深深感到,我们兽医的诊疗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像X 光机、B超机、血常规检查、显微镜检查等辅助诊断设备。完善兽医诊疗设备,依托兽医实验室,综合仔细分析出现的各种症状和治疗效果是兽医少走弯路的必要条件。现在兽医在宠物诊疗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将来在家畜的诊疗上也要增加科技含量,减少误判,更好的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