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妊娠毒血症的诊断与防治
2022-11-16胡雪峰
胡雪峰,刘 兵
1.吉林省梨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梨树 136500;2.吉林省梨树县畜牧总站,吉林梨树 136500
营养代谢疾病一般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在养殖业中,主要是后天性营养代谢对家畜影响比较大。正常的营养代谢是指营养物质通过生物体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同化与异化、合成与分解,实现生命活动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过程,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都能够引起营养物质代谢平衡失调,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发生障碍,致使机体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降低、生产力和抗病能力降低,严重者危及生命,这一类疾病,统称为营养代谢性疾病。绵羊妊娠毒血症,也称为“绵羊酮病”,或“产前子痫症”,是母羊生产过程中一种易患疾病,常见于冬末春初季节。是指在怀孕母羊妊娠末期,由于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而引发的一种亚急性代谢疾病,以虚弱乏力、肝脂肪浸润、低血糖症、酮血症、酮乳症、酮尿症以及视力障碍为主要特征。又称为双羔病,一般以怀双胞胎、三胞胎或所怀胎儿过大的怀孕母羊为多见。如果是规模较大的养殖场,由于饲养管理模式相同,一般呈群发形式。大多发生于母羊分娩前的10 ~20 d,分娩前2 ~3 d 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一般20% 左右,此病发生后不易控制,患畜多在发病后1 ~3 d 内死亡,有的病程可以持续3 ~7 d,死亡率高达70%~80%,母羊和羔羊均容易发生死亡。未死亡的发病母羊往往难产,一般所产羊羔弱小或容易死亡。
1 发病特点
此病多为群发,呈地方流行性,特别是地域偏僻、交通运输欠发达的牧区,当地羊群的植物性饲料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所生长地域中土壤和水源中的含量有密切关系。此病病因比较复杂,不是单纯来自于某一个致病因子,不同的致病因素如日粮中营养不足、运动量缺乏以及季节性因素等引起体内肝糖元被大量消耗,机体会调动脂肪以维持血糖平衡,结果会造成大量脂肪积聚于肝脏中造成脂肪肝,严重者会导致肝功能衰竭,脂肪游离于血管中会造成高血脂。由于有机酮和有机酸的大量聚集导致酮血症和酸中毒的发生,经肾脏排出时会引起肾脏发生脂肪变性,造成有毒物质排出阻滞,严重者会造成尿毒症。同时因机体无法完成葡萄糖平衡调节而引发低血糖症,因此绵羊妊娠毒血症的发病特点以低血糖症、酮血症、酸中毒以及肝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
2 发病原因
2.1 营养因素
营养物质是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日粮不足或者日粮中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常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等的缺乏,是造成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妊娠末期,怀孕母羊由于体内胎儿生长发育比较迅速从而需要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补充,如果此阶段给母羊饲喂蛋白质含量低、脂肪含量不足的饲料而造成母体营养单一,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不能满足自身和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会促使母羊不得不利用体内贮存的糖元和脂肪来维持能量平衡,营养物质消耗过多,所需大于供给,在调节过程中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发生紊乱而引发此病。尤其是现在的大型养殖场大多饲养改良优质肉羊,采用人工输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母羊怀双胎或多胎,胎儿往往过大会消耗更多的肝糖原和脂肪。另外如果在妊娠早期营养物质过于充足而导致母羊营养过剩、体况过于肥胖,在妊娠后期发生草料不足、日粮营养缺乏等情况突然又降低了营养标准,为了调节能量平衡使机体营养代谢发生紊乱则更容易引发此病。
2.2 疾病因素
羊在春季采食过量的容易发酵的青汁饲料(嫩豆苗、麦苗等)容易引起急性瘤胃膨气,采食过量粗硬的容易膨胀的干性饲料如豆类等容易引发瘤胃积食,以及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引起机体消化机能紊乱,从而影响怀孕母羊的采食量,营养物质摄入的减少导致能量负平衡引起营养代谢异常,使肝脏功能发生障碍,不能有效生成葡萄糖导致母羊低血糖症和血液酮体水平升高而引发此病。此外患有寄生虫病的怀孕母羊也易发此病,如螨虫病,由于较为强烈的痒感会严重影响怀孕母羊的采食和休息,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引起代谢机能紊乱引发此病。其他如肝片吸虫病以及胃肠寄生虫病都是继发此病的原因。或者怀孕母羊其他疾病所致肾上腺系统平衡紊乱,肾上腺活动过度导致血液循环中皮质醇水平升高,致使神经细胞丧失对糖的利用而出现神经症状。
2.3 饲养管理因素
饲养管理条件低下,尤其寒冷季节圈舍简陋,防寒条件差,孕期母羊不得不动用自身储备糖元来调节体温的平衡,导致血糖降低易引发此病。此外圈舍阴暗潮湿、通风情况欠佳,光照面积偏小,非牧区养殖场的母羊由于常年舍饲,运动量严重不足等情况均易引发此病。冬季舍饲的母羊精料缺乏,饲草不足导致妊娠期营养低下,或者在缺乏粗饲料的情况下喂给含蛋白质和脂肪过多的精饲料容易引发瘤胃积食、瘤胃酸中毒等消化系统机能障碍均可导致羊妊娠毒血症的发生。
2.4 应激因素
应激是指在日常饲养过程中,机体对外来的不良因素或应激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我国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季天气寒冷,尤其是冬末春初季节早晚温差大,常存在气温突变情况而产生应激性,加之此季节牧草缺乏,青汁饲料摄取不足等,也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另外夏季高温时节由于天气突然变化如遭受雨淋、冰雹等产生的应激性也易发此病。突发某种疾病或机械性外伤导致的剧烈疼痛,或者长途运输过程中由于生活条件及生活规律的改变使母羊处于应激状态均可引发此病。影响羊产生应激性的因素有很多,此外还包括强光、强噪音、消毒、疫苗注射、打耳号、争斗惊吓等皆可以导致母羊产生应激性而引发此病。
3 症状
3.1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患病母羊精神沉郁,萎靡不振,离群索居,运动障碍表现为步态不稳,有的作转圈运动或无法站立,头向后仰或弯向一侧,有的把头紧靠在某一物体上。意识紊乱,呆滞凝视,遇到外界刺激反应淡漠。急性型体温可升高至39.5 ~40℃,慢性型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稍有下降。呼吸浅而弱,呼出的气体有丙酮味(烂苹果味),脉搏跳动加快且虚弱无力。食欲减退或者废绝,饮水和排尿量减少,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粪便附有黏液,偏黑黄色并伴有恶臭,有时粪便中带血。生产母羊泌乳量减少或干奶。视力减退、角膜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可视黏膜黄染,随着病程发展严重者视觉会完全消失,肌纤维震颤或痉挛,患畜精神也极度沉郁,反刍停止,磨牙,发病2 ~3 d 后头向后仰,眼球震颤,全身痉挛,四肢作不随意运动,心跳加快,呼吸困难,严重者昏迷,卧地不起并死亡。不死的患畜常伴有难产,或产下弱羔和死胎。
3.2 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测发现,病羊血液中血清总蛋白、葡萄糖含量减少,血红蛋白含量及肝酶都出现异常。血液中总酮体含量增高,游离脂肪酸和皮质醇含量增高,尿丙酮呈强阳性反应,尿素氮增长明显。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白血球数量降低。
3.3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母羊尸体多消瘦,子宫中残留死亡胎儿。可视黏膜贫血,肝脏肿大至平常的2 ~3 倍,呈土黄色或黄红相间,质地变脆易碎,切面外翻,镜检可发现肝细胞有明显的脂肪变性,肝细胞浆被大小不等的脂肪占据,部分可见颗粒变性及坏死。肾脏肿大,切面呈土黄色,脂肪性病变,出血,肾上腺肿至平常的3 ~4 倍,肾小球出血。心脏松软质地变脆弱,心肌肥大、变薄,心包积液,心耳有出血点,心内外膜可见散在出血点。脾脏充血、有出血点。肺脏有淤血斑或淤血块,且有肺泡坏死。胆囊肿大,里面充满胆汁。胃肠黏膜有坏死性炎症病变、出血,十二指肠、盲肠、回肠和直肠有出血现象,小肠病变较大肠严重,腹腔膨大,腹水增多,有时有大量污红色胎水出现。
4 预防措施
本病的预防原则为加强孕期母羊的饲养管理和加强营养供给,不同的孕期制定相应的饲养管理制度,适当增加运动和光照,增强母羊体质和抗病能力。此外应做好自然灾害防护措施,避免机械性伤害等,以减少应激反应,并及时进行血液常规检查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4.1 母羊妊娠期间营养水平要保持平衡,孕期的早期、中期和临产期,应制定不同的饲养管理措施和日粮搭配方案,避免母羊过肥或过瘦,尤其是要杜绝瘦弱和肥胖这两个极端的生理状态出现,保持在中间正常状态可以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此外还要尽量避免突然改变饲养环境和饲喂时间及饲喂制度,以免影响母羊采食量造成摄入营养不足导致本病的发生。
4.2 合理搭配日粮,防止营养单一,尤其对怀孕后半期的母羊,应供给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并易消化的饲料(如胡萝卜、甜菜、苜蓿、豆料牧草和麸皮等),每天每只母羊的精饲料不得少于0.8 kg,青干草每天的饲喂量不得少于1 kg,减少青贮饲料的饲喂,调整好钙、磷配比,适当添加食盐(饲喂量的1%)和骨粉(饲喂量的3%~5%),少喂勤添,避免一次性饲喂过多。严禁饲喂变质、腐败、发霉、冰冻的饲料,冬春牧草不足时,应及时补饲干草及精料。对于比较瘦弱的母羊,应减少粗饲料饲喂量,增加豆饼、豆渣等富含蛋白质的精料以及青绿多汁的饲料。
4.3 加强舍饲妊娠母羊的饲养管理,圈舍干燥通风并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圈舍的地面、墙壁、用具等要定期进行消毒,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圈舍温度不得低于5 ℃。此外保证妊娠母羊有适当的运动量,每天应强行驱赶运动两次,每次不低于半小时。
4.4 减少应激反应,对怀孕的母羊,最好将其转移至母羊专用的妊娠期圈舍进行喂养,避免突然改变日粮结构及饲养方式。防止拥挤和惊扰,禁止无故捕捉和抽冷鞭,加强管理,避免出现挤压、冲撞、撕咬、跳跃等过激行为,以防机械性损伤引起应激反应。此外孕期应尽量避免长途运输,恶劣气候条件下禁止放牧等皆能防止本病的发生。
4.5 产前2 ~3 天应对临产母羊的血脂、血酮、尿酮等进行常规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和开展后续治疗。
4.6 当羊群中出现发病情况时,应立即给其它孕羊补喂青绿多汁饲料(胡萝卜、苜蓿等)、小米米汤、糖浆及富含纤维的粗草,同时加喂一些人工盐、健胃散及碘化钙等药物,可使羊群中的发病率迅速降低或停止发病。
5 治疗方法
本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提高母羊体内血糖含量,降低血酮含量,保护肝脏维持其正常解毒功能,促进代谢,缓解酸中毒,并配合强心、利尿、防止继发感染、改善胃肠道功能。必要时可以催产或剖腹产终止妊娠来减轻症状。
5.1 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停止饲喂富含蛋白质与脂肪的精料,增加青草、根块及优质干草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对于发病初期的肥胖妊娠母羊做驱赶运动使其变瘦可抑制本病的发展。
5.2 病程初期可大量补充糖份,可在饮水中按20%~30%的比例加入葡萄糖、蔗糖或糖浆,每日重复饮用,连用4 ~5 d,可使发病较轻的母羊逐渐恢复健康。
5.3 症状较重时可以用25%~50%的葡萄糖溶液50 ~100 mL,加入含量为0.2 ~0.5 g 的维生素C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5 ~7 d。对于卧地不起的母羊可同时加注葡萄糖酸钙100 ~200 mL。
5.4 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或醋酸可的松注射液)用5%~10%葡萄糖溶液稀释后一次静脉注射0.02 ~0.08 g(醋酸可的松0.025 ~0.05 g),每天一次,每天递减用量1/6 ~1/4。连用5 ~7 d。如果同时配合内服、皮下或肌肉注射维生素B6(0.25 ~0.5 g)则疗效更佳。为防止病羊继发性感染,可以用混感必治注射液配合克毒冰针注射液分别进行肌注,连用3 d。
5.5 如果出现酸中毒症状时,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30 ~50 mL,每天一次,连用3 d。为改善肝脏代谢功能,可用肌醇,每次0.5 ~1.0 g,每天3 次,配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B 族维生素口服,可以促进脂肪的代谢。也可用必灵注射液0.1 ~0.2 mL/kg,肌注,或生理盐水按1:10 的比例稀释后缓慢的进行静脉滴注,都能促进代谢缓解酸中毒。
5.6 为改善肝脏代谢功能,可用肌醇0.5 ~1.0 g/次,每天3 次,配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B 族维生素口服,可以促进脂肪的代谢。或用优能钙口服液口服,每次一瓶,早晚各一次,可以用来护肝和降低病羊体内血酮含量。
5.7 如果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危及母羊生命时,临产期的母羊建议立即实行人工助产或剖腹产,胎儿产出越早,会大大降低母羊死亡率,可以肌注磷酸钠地塞米松10 mg 进行引产,通常用药后72 h 之内娩出胎儿,症状一般会随之减轻以至消失。如果未到临产期,可以用肾上腺皮质内固醇让患病母羊流产来终止妊娠保全母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