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猪黄膘病
2022-11-16纪小英
纪小英
长春市绿园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
猪黄膘病是一种色素沉积性疾病,其特征为脂肪组织呈现黄色,又称黄脂肪病或营养性脂膜炎。这种皮下脂肪变黄的猪肉分为两种,一种叫“黄膘肉”,是因饲料引起的,另一种叫“黄疸肉”,是因疾病引起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猪黄膘病是指前者,即为饲料引起的猪黄膘病。本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因肉的外观发生改变,且伴有特殊的气味,影响肉质,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健康的隐患,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近来,我们采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亚硒酸钠维生素E 粉治疗猪黄膘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病因及发病机理
猪黄膘病的形成包括多种原因,与饲料的质量、种类及动物本身的遗传等因素都相关。由于在饲料中含有大量鱼粉、鱼的下脚料、蚕蛹、米糠、陈化玉米等,含这些物质的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且非常易氧化酸败,易被氧化成蜡样质,即一种棕黄色小滴或无定形小体,大小为2 ~40 µm,这种棕黄色小滴虽然不溶于脂肪溶剂,但抗酸性染色呈很深的复红色,而这种抗酸色素是造成脂肪组织变黄的原因。而作为抗氧化剂的维生素E 能有效地阻止或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身氧化作用,以促使脂肪细胞把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贮存脂肪。但当饲喂上述饲料,使得不饱和脂肪酸甘油过量,再加之维生素E 缺乏时,这样的结果就是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增强,在脂肪组织逐渐沉积蜡样质而致脂肪变黄,形成“黄膘肉”。此外饲料中硫酸铜的含量过高,或胆碱的品质较差等也易引起发病。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后会形成棕色或黄色无定性的非饱和蜡样质色素沉积于脂肪细胞中,使猪肉脂肪呈黄色,非饱和蜡样质的刺激性可引起猪肉脂肪组织发炎,镜检呈类蜡质颗粒,抗酸染色呈深红色。饲料中的维生素 E 等抗氧化剂,可以阻止及延缓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促使脂肪细胞把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脂肪贮存起来。再者,长期饲喂胡萝卜、南瓜、紫云英等天然胡萝卜素和叶红素含量高的饲料,其丰富的天然色素在体内代谢不全而沉积于脂肪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程度黄色。
2 症状
本病的症状表现不明显,只是表现为皮毛粗糙、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增重缓慢、异嗜、下痢、步样强拘、黏膜苍白、衰弱等,眼内有分泌物,个别猪会突然死亡。有饲喂大量碎鱼块等日粮的病史。本病母猪所产仔猪一般产后2 周左右即可出现震颤、食欲不振、腹泻、异嗜等症状。耳根、下腹、内股部发生湿疹,颜面肿胀,精神不振,继而引起呼吸困难,不久后躯麻痹,发生阵发性痉挛,多于2 ~6 d 内死亡。
3 剖检
可见病猪的脂肪组织呈现柠檬黄的颜色并伴有鱼腥味,其黄变程度因部位而略有差异。肝脏肿大,黄褐色,脂肪变性。淋巴结肿大,骨骼肌及心肌颜色灰白,质脆易破损。肾脏色灰暗缺乏光泽,切面可见部分发绿的髓质,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哺乳猪皮下、肠壁、肠系膜及心冠脂肪组织黄变及有鱼腥臭味。肺淤血水肿,前额、下颌、前胸及臀部皮下浆液浸润。
4 诊断
本病的发生与饲料有关,发病后需查看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否过高,生育酚含量是否不足,并结合剖检特征判断。典型病例体脂肪呈柠檬黄色,且有鱼腥臭味。可视黏膜、口腔黏膜和舌苔黄染,皮下脂肪、肾脏周围脂肪组织颜色呈深黄色,而肌间脂肪相对颜色较浅,其他组织未见黄染。而且这种黄染现象大多随放置时间延长而逐渐减退。而黄疸肉除了上述这些组织出现黄染外,在其他组织,如皮肤、黏膜、血管壁、肌腱、关节滑液、组织液等也可以见到黄染,同时脂肪松软且伴有异常腥味,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黄色逐渐加深。
5 治疗
5.1 中药
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方剂的组成和用法:柴胡25 g,金钱草、败酱草、黄芩、郁金、桃仁各20 g、姜半夏、枳实、厚朴、大黄、茵陈、栀子、泽泻、薏苡仁、陈皮各15 g,甘草10 g。水煎两次,去渣后混合药液,候温灌服。每日一剂,30 d 为一个疗程。
5.2 西药
采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 粉(北京益康瑞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500 g 药粉含亚硒酸钠20 mg、维生素E 250 mg),每100 g 拌于200 kg 猪饲料中,可先用少量饲料与本品混匀后再往饲料中添加,30 d 为一个疗程。经治疗的发病猪场的46头患猪,用药一周后,症状大为减轻。44 头患猪在一个疗程内痊愈,治愈率95.65%。
6 讨论
祖国传统兽医学认为,猪黄膘病病位虽然在肝,但与脾、肾等脏腑都有关系。其形成为外感湿热疫毒,内生湿浊,湿热郁结于肝胆而致肝气不疏,瘀血内生,湿热、瘀血互积于肝。其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使得湿热在体内大量蕴结,痰浊、瘀血阻滞而最终导致肝脏脉络瘀阻,机体不能正常地将水谷之精微运送到全身各处,以供需要,从而发生脂肪变性、发黄,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治当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祛瘀排毒、疏肝健脾、止血祛痰之法。本发明方中茵陈苦寒,归脾胃肝胆经。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等症。金钱草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功效清热、利湿、退黄、通淋、消肿。用于黄疸尿赤,热淋,沙淋,尿涩作痛,痈肿疔疮等症。二药相合,相须为用,具有很强的利湿退黄之功,针对猪黄膘病出现的脂肪变性,可促进脂肪代谢,使发黄的脂肪逐渐恢复原来的颜色,对猪黄膘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败酱草辛苦凉,归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之功。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用治肠痈,肺痈,痢疾,肝炎等症。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用于湿温、暑湿,泻痢,黄疸等症。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经。其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本品有清热泻火作用,善清心、肝、三焦经之热,尤长于清肝经之火热。清三焦火而利尿,兼利肝胆湿热。常用于湿热黄疸,尿液短赤。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鼻血及尿血。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保肝祛脂之功,对猪黄膘病湿热毒邪所致的脂肪变性有显著的疗效。大黄苦寒,入脾胃大肠肝经。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之功。善于荡涤肠胃实热,燥结积滞,为苦寒攻下之要药。既能泻下,又可泄热,还能活血祛瘀以治疗瘀血阻滞诸证。厚朴辛苦温,入脾胃大肠经。有行气燥湿,降逆平喘之功。能除胃肠滞气,燥湿运脾。用治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肚腹胀满、腹痛等症。枳实苦微寒,入脾胃经。功效破气消积,通便利膈。用治脾胃气滞所致的肚腹胀满和热结便秘、肚腹胀满疼痛。三药相合, 其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祛瘀之功尤显,可加速患猪体内的排泄,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减轻其对肠黏膜的损伤,以消除体内的变性脂肪及毒素,对猪黄膘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薏苡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作用。用于水肿,排尿不利,脾虚泄泻,肠痈等症。泽泻甘淡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且可泻肾火和膀胱热。二药均为甘淡之品,甘能和中,淡能渗泄,和而用之,相须为用,针对猪黄膘病所出现的脾虚湿困,水饮不化等症效果良好,有标本兼顾之效。郁金辛苦寒,入肝心肺经。能凉血清心,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利胆退黄。本品有凉血清心,行气开郁的功效,在方中与柴胡、白芍等药物配伍能行气解郁,疏泄肝气,用治气滞血凝所致的胸腹疼痛。与栀子配伍具有凉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对猪黄膘病所出现的血热妄行而兼有瘀滞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桃仁甘苦平,入肝肺大肠经。功效破血祛瘀,润燥滑肠。在方中与白芍等药物相配活血祛瘀,还能润肠通便,用治肠燥便秘。郁金与桃仁两药相合,具有良好的降脂排毒之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促其肝细胞代谢障碍的恢复和再生。柴胡苦微寒,入肝胆心包三焦经。具有和解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之功,为和解少阳经之要药,其性善疏泄,故有很好的疏肝解郁作用,是治肝气郁结的要药;白芍苦酸微寒,入肝经。具有平抑肝阳,柔肝止痛,敛阴养血之功。适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旺乘脾等症。二药与郁金配伍能行气解郁,疏泄肝气。郁金与金钱草同用也具有很好的利胆退黄作用。陈皮辛苦温,入脾肺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调畅中焦脾胃气机,气行则痛止。还可用治痰湿滞塞、气逆喘咳。半夏辛温,入脾、胃经。能降逆止呕,燥湿祛痰,宽中消痞,下气散结,促进脂浊消散,加速肝内脂肪代谢。调畅中焦脾胃气机。二药合用,其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之力更强。甘草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祛瘀排毒、疏肝解郁、健脾祛痰之功。一方面可保护肝细胞,增强肝脏代谢功能,加速肝内脂质的转输以提高其对脂质的清除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促进脂肪氧化酸败物质的排泄,减少吸收,因此可达到“标本兼治”目的。猪黄膘病的发生与猪体内缺硒相关,故在方中添加亚硒酸钠。硒在体内能清除脂质过氧化自由基中间产物,以维持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硒还在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电子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猪硒缺乏时可发生营养型肌肉萎缩,黄膘病等。本病的发生还与维生素E 的缺乏相关。维生素E 可阻止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他易氧化物质的氧化,还具有促进性腺发育、促成受孕、防止流产和提高动物对疾病抵抗力的能力。维生素E 与硒关系密切,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与方中其它药物配合应用,治疗猪黄膘病效果良好,并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实践证明,采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亚硒酸钠维生素E 粉治疗猪黄膘病有良好的疗效,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