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信行合一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2022-11-16雷飞张学谦
雷飞 张学谦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100)
一、 引言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深入贯彻近年来全国教育大会主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课时占比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是全面实现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之一。 但长久以来,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中西方文化交流不足等原因,使得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关注语言能力提升,侧重西方文化输入的同时忽略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使得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壁垒重重,亟需既能保障语言教学效果又能确保思政育人的整体方案。 知信行合一的理念能够促使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实现课内思想素质提升和课外行动落实的统一,才能最终做到语言、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确保实现立德树人。
二、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意指“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印发。 2017 年12 月,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融合、高度统一。 2019 年,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今后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的基本趋向[1],同时也强调除了知识传授外,专业课程还具有思想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 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覆盖广、跨度大、学时长等特点,是大学生与国外思想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最易受外来思潮和文化影响的课程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重大,形势严峻[2]。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能服务于国家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国际专业人才的战略目标,还将大大提升外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有助于培养一支既了解西方文化又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的外语教师队伍[3]。
三、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把好思政关
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具备一定学科素养的专业人才,更在于培育出大批思想先进、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优秀复合应用型人才。 语言根植于文化,外语教学自然离不开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碰撞,如何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把好政治关、文化观和价值观,让英语课上出“思政味”,是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4]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文化冲突和思想冲击中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全球视野和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英语教师思政背景不足
由于“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出相对较晚,到目前为止研究成果较少,而且高校英语教师也普遍缺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 受教育背景、科研兴趣及个人经历等因素影响,大学英语教师通常可以在课堂上用流利的英语向学生传授西方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而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文学经典,尤其是当代的主要思潮等重要内容,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认识都非常有限,更无法将其用英文渗透和融入课堂教学中。[5]再加上多数大学英语教材从内容设置上也偏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忽略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用英文讲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缺乏体系性深度融合
目前国内高校的外语“课程思政”改革主要聚焦在教师个体对某一单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探索和初步实施阶段,虽然在授课内容方面加入了一些中西方文化对比、马克思主义文论分析等元素,思政内容的随机性很强,缺乏系统和深入的考量,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联系过于牵强或内容过于肤浅,缺乏有机统一和深度内涵,最终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却无法达到内心真正的认同。[6]简而言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显性教育体系缺乏,隐性教育深度不够。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缺乏与时俱进的方法论
近年来,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不同思想观念的持续冲突和加速融合,所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受到来自西方思潮的影响。 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的纯洁性与稳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由于多数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投入有限、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陈旧等原因导致课程思政“方法论”的缺失,表现为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课堂枯燥乏味,内容相对陈旧,思政效果欠佳,达不到思政教育应有的协同效应。[7]
简而言之,教师对思政的“知”不足,导致课堂上思政之“信”不立,进而最终致使学生的思政之“行”缺失,是导致目前大学英语思政课堂建设瓶颈的根本原因。 显而易见,强化思政意识、培养思政师资、创新思政方法等是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
四、 知信行合一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既不是带有零星思政元素的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也不是用英语讲授的思政课程,既要完成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目标,还要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需要准确把握大学英语与思政内容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思政融合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两个维度,在做好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体系顶层设计的同时关注单元教学内容、思政融合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细节问题。
(一)课程思政之“知”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即如何基于教材设计宏观地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可以尝试从思政定位—主题确定—思政研讨—思政体系的构建路径;根据课本主题确定相应的思政主题,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融合做好准备。 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组织编写思政主题鲜明、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学生需求的具有思政元素的大学英语教材。 如果暂时并不具备教材编写条件的话,外语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合作研讨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水平以及对思政主题的把握能力,深化思政之“知”。
(二)课程思政之“信”
思政之“信”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思政化,即如何根据单元内容微观地设计大学英语思政课堂,有效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宏观上,应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依次明晰大学英语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原则及途径;微观上,应鼓励一线教师积极探索,从上好一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做起,有意识地培育好在全校覆盖面宽、示范性好的大学英语思政示范课程或课程群,以此在确保实现语言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效果。
首先,要在分析单元主题的基础上确定相应单元的思政主题,然后对单元内容进行文本细读后将思政主题进行细化和分解,再将思政育人过程与语言学习过程在不同教学环节中进行深度融合,英语学习以思政育人为目的,思政元素为英语学习提供支撑。 最后,根据思政化的大学英语学习内容进行泛在化课堂模式构建,确保大学英语思政学习能随时、随地、随需发生。 思政立“信”的要点是强化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深化教师的思政认识,将单元思政主题进行分解,充分发掘和利用时事热点,然后再融合语言教学、文化交际等教学任务,最后将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自然地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 换句话说,就是在单元层面上采取主题确定—要点析出—思政融合—知信行合一的思政化路径,筹划思政立“信”。
(三)课程思政之“行”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泛在化教学模式,即教学资源移动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模式互动化、教学场景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典型的碎片化、信息化、移动化的特征,互动化的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和习得大学英语的思政化内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一方的思政内容填压。 所谓教学模式泛在化,即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份特征和学习特征构建随时、随地、随需发生的大学英语思政化学习,探索以资源搜集、整理、分享与获得为主的学生共同体、以资源建设与教学交流为主的教师共同体以及师生知信行合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师生共同体。 这样一来,大学英语思政课堂才能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自然地参与教学各个环节,让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扎根。
检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经过学习学生是否切身感受到思想上受到了洗礼、认识上实现了提升,最终能否将课堂所学在生活实践中一以贯之。 知信行合一的理念中,课堂内教师与学生在混合模式的大学英语思政课堂中形成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及师生共同体,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课堂教学外,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认识的升华,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积极主动地将课堂之“信”付诸实践,实现思政之“行”。
总之,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要做到知信行合一,即从教师的知信行合一走向学生的知信行合一。 教师的知信行合一体现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时的“知”,到具体备课时的“信”,最后再到课堂讲授时的“行”。 学生的知信行合一则体现在课堂思政学习时的“知”,到学习后内化于心的“信”,最后再落实于课程实践的“行”。
五、 结语
课程思政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新时期大学英语在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同时还要兼具立德树人的使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责任重大。 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在鼓励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具备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 但是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对思政的“知”不足,导致课堂上思政之“信”不立,进而最终致使学生的思政之“行”缺失。
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要做到知信行合一,首先通过外语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开展深度研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深化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之“知”,然后通过单元思政主题深化、细化,单元教学过程的思政具体化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立“信”,最后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环节,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之“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同时实现了教师的知信行合一与学生的知信行合一,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确保立德树人。 同时,在当前我国“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需要实现在新时期的内涵式发展,做到语言、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确保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