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多领域合作背景下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发展与应用
2022-11-16曹帅
曹帅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景德镇 333001)
0.引言
自中俄两国领导人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在经贸、能源、航空航天、创新科技等多领域合作持续发力,互利共赢。随着国内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俄合作日益深入,国内与国外技术人员接触也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翻译人员承担着艰巨的任务,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培养一名优秀的翻译人才往往需要时间和经历的磨练,所以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发展也将迎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1.翻译的发展进程
在翻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翻译一直是以一种言语转换、文字转码,在非固定的语境中做出抉择的艺术而存在。翻译的艺术体现在脑力活动中,它不仅仅需要专业技能,还需要创造力,还有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
20世纪时,翻译已经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职业。翻译的艺术再也不是口口相传,而是变得更加系统化。人们对翻译行为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解。在现代翻译科学发展的瓶颈期,法国语言学家乔治·穆南提出:“翻译活动的成就是相对的,它所达到的交流思想水平是变化发展的[1]。”翻译活动虽然存在一定的限度,但是随着人类对这个世界认知的不断完善,其限度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1世纪对我们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使我们不禁思考,一系列涉及人类生活各方面的职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经济预测准确而闻名的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提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我们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的边缘。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际交往方式。这种转变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将和之前完全不同。我们尚不明确它会如何发展,但很清楚这次技术革命将带来全方位的反应。它将影响到国际社会所有相关方面,从国家部门、私营经济到学术界及大众社会。
翻译的发展史证明了这种变革与技术发展的记录、重现、储存、信息传输都有直接联系。文字与速记的诞生,远距离接收、传输声音设备的发明,图像捕获与传输系统的出现,针对大型设备的自动跨语言转换算法的研发,这些都标志着翻译发展的新阶段。于是笔译、交传翻译、同声传译、视译、机器翻译,这些新的翻译活动诞生了。同时,信息的载体也发生了变化。从石头、黏土、蜡片到莎草纸、羊皮纸和纸张,再到磁盘、光盘和闪存,又到云存储,捕获信息的数量、速度和广泛程度都在增长。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对翻译的影响持续、广泛且深刻。随着自动在线翻译应用程序的普及,翻译变革无处不在[2]。同时,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蓬勃的动力。技术发展将持续改变翻译行业的面貌,它对翻译过程本身、翻译的质与量都产生了影响。对于我们翻译而言,也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所以无论是对机器翻译还是人工翻译都必将会有新的要求和挑战。
2019年6 月,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担当有为,互惠互利,促进了中俄在各个领域合作的热潮。翻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中俄两国关系的日益紧密并驾齐驱,两国在多领域开展的各项合作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语言和文化的交融和冲击,翻译行业以及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未来的发展值得思考。
2.中俄多领域合作背景下对翻译行业的新要求
2.1 对机器翻译的新要求
机器翻译,就是利用机器(计算机)翻译系统,把人类语言翻译的法则,转变成电脑的运算法则,使得电脑根据运算法则,将输入的源语言翻译成所需要的目标语言[3]。美国乔治敦大学在1954年首次完成英语和俄语的机器自动翻译实验,向人们展示了机器自动翻译的可行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使用需求的日益增多使机器翻译迎来了一次全新的发展机会。各大机器翻译系统层出不穷,如“百度翻译”“谷歌翻译”等,推动了机器翻译技术真正地走向了实用。但是,当前机器翻译的语料库数据大多是与英语相关的通用语料,俄语这类小语种的语料建设与其相比实属缺乏,一些科技领域的俄语语料则更为稀缺。因此中俄在各领域开展合作可以说是为这种现状的改变带来了机遇。
首先,无论是俄语通用语料还是专业语料都会迎来新一轮升级和换血,机器翻译系统这口大锅有了“米”,才能更好地服务整个翻译行业。其次,在完善已有语料库和创建新语料库的同时,通过各公司独有的技术手段和翻译算法,使得机器翻译更人工智能化,更贴近人的思维模式。最后,在保证语料库质量的前提下,开发便携、智能的翻译终端产品从而实现在各类场景下进行翻译。这样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社会对机器翻译产生的新需求,提高翻译效率,进而减轻人工成本和负担。
2.2 对人工翻译的新要求
随着中俄关系稳定发展,为人工翻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培养翻译人才,各类院校纷纷开设俄语专业,各大公司也开设俄语岗位,可以说翻译人才是中俄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科技俄语翻译在各领域中承担着国际合作、课题预先研究、型号研制、民品开发等各项工作的技术支持与保障任务,为科研生产和民品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以直升机型号研制为例,从预研到批产是一个十分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但无论在任一阶段,科技俄语翻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型号研制工作顺利而有序地进行。俄罗斯是世界直升机工业强国,其自主开发直升机的能力和先进的产品性能令世界瞩目,尤其是总体综合设计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直升机预先研究中,我国与俄罗斯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包括旋翼、气动、风洞试验以及重型机合作研制等方面。在这些合作项目中,科技俄语翻译贯穿项目的始终,翻译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数据,以及现场口译等,为合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是,由于直升机上各类系统和专业技术的复杂性,翻译人员往往又都是文科背景出身,所以培养一名既懂技术、又会俄语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而且,我国高校俄语专业长期依赖对俄语语言、俄罗斯文学、俄汉互译等方向不加区分,笼统地放在俄语专业里一起培养,只是在培养的过程中开设与这些方向相关的课程。就翻译方向来说,学生只能凭个人的喜好在这个方向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靠自学去了解一些翻译理论,靠自悟得出一些道理和技巧,靠自觉完成一定量的翻译实践[4]。所以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国家应从语言战略发展的层面推动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现从单一的语言学习向语言为主,技术为辅的新模式转变。
3.中俄多领域合作背景下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发展与应用
3.1 机器翻译的优点与不足
机器翻译试图用计算机模拟人的翻译能力,因此,它也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5]。基于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市面上可提供机器翻译服务的公司越来越多,各类翻译网站和软件的准确率也越来越高。机器翻译具有翻译语种多、速度快、成本低、领域广等优势,不但能在某种程度上完成译员的工作,甚至在一些跨语言交流情景中完全或部分地替代译员,而且人工智能本身还在不断地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机器翻译水平。
在大部分领域开展对外合作的过程中,工作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1)大量外文资料的笔译。(2)视频会议或现场的口译谈判工作。(3)临时性的文件笔译或陪同口译。面对如此庞大的翻译任务,人工翻译可能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满足这些工作需求,翻译公司也开始研发定制了相关的翻译产品。比如可以带到国外使用并且满足保密要求的文档翻译机,或是可以部署到内网环境下的会议翻译机,无一不体现着机器翻译的进步。同时机器翻译具有庞大的语料库,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成熟的双语语料进行训练并投入使用。因此在翻译一些简单的、对译文要求并不是特别高的任务时,机器翻译的优势较为明显。
但机器翻译目前只能解决翻译中“信”和“达”的问题,机器所做的工作只是基础性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而一些高质量、高难度、较为复杂的文本是机器翻译难以胜任的。如在航空、航天等科技领域,由于专业语料库容量相比通用领域较小,因此使用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可能不会尽如人意。
3.2 人工翻译的不可替代与特殊性
翻译作为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活动,不仅仅涉及文本的转换,其还涉及原作者及译者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以及两种语言的背景知识等因素影响。
首先,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相比,具备思维、判断和推理以及共情能力。特别在进行口译工作时,作为译员要根据会谈双方发言的语气、语调充分理解发言人所表达的情感之后再进行翻译。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我国外交部高级翻译张京进行的14min超长口译,语速平稳、表达准确、毫无卡顿,完美地还原了发言人的情感和内容。若使用机器翻译只是生硬地将文字翻译出来,无法识别和揣摩发言人的情感,在谈判过程中略显生硬。其次,人工翻译在笔译过程中可以对译文进行多次润色、修改、校对。针对相同的文章内容,不同的译员可以给出多种翻译方案,经过逐轮审校得出最终译文。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翻译人员往往需要丰富的翻译经验和工作年限,影响其翻译选择的生活经历,母语水平、所属领域的专业知识等,都是机器无法复制的,不可替代。最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纽带,翻译质量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翻译不仅仅作为单纯的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活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两国人员通过言语的交流从而加深彼此的了解,进而推动国家间的文化交流。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文化感兴趣,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带来蓬勃的机遇。在中俄多领域合作的背景下,翻译人员不仅仅作为传递语言的沟通者,更是将中华文化展现于世界的传播者。
3.3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人工智能代表着新一轮的科技进程,虽然在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下机器翻译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想要完全取代人工翻译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俄多领域合作背景下单一使用机器翻译或人工翻译进行工作是不切实际的。面对如此庞大的翻译任务,必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首先,人与人工智能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翻译的技术过程,人的认知能力也会改变。一方面,人工智能无时不刻处理着大量数据,这使得译员能够快速浏览涉及具体情景的大量翻译选择,然后译员凭借逻辑做出自己的决策。另一方面,译员提供的每一种具体情景下的翻译决策都被存入了云端的数据库。这不但扩充了翻译系统,而且不断自学的机器在之后新的翻译决策中将以其作为参考。同时,在翻译过程中,理解源文本是最基础的认知工作。如果对原始信息的理解水平降低,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语义错误和误解,这也是译员的大忌,机器翻译可以很好地辅助人工翻译理解文本并开展工作。但对于机器翻译来说,实时识别人类情感仍然非常困难,而对这些情感和情绪做出正确的回应则更加困难。其次,多数机器翻译软件涵盖了相当广的专业范围,这不仅是相对人工翻译最大的优势,更为对外合作所涉及的多种专业翻译提供了基础保障。此外,机器翻译在速度、费用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可降低翻译成本、缩短交付时间、随时提供翻译,不会因责任心不强造成漏译或误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人工翻译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更加困难、专业性强的翻译工作,从而使译者在自己所擅长的专业领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当前的翻译市场上出现了各类轻巧便携的翻译工具,译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可以运用合适的翻译工具,对各类翻译素材可以做到及时记录,随时可查,进一步免去人工翻译的负担,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结语
在中俄多领域合作背景下,无论是对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机器与人工深度融合无疑是未来的翻译发展趋势,二者优势互补,既克服各自的劣势又能很好地提高效率,为两国交流与合作做好保障,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