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党报评论旗帜在战疫中闪光
——以《嘉兴日报》2022年春抗疫评论为例

2022-11-16施卫华

传媒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脚力评论员战疫

文_施卫华 汪 莹

当前,广大新闻工作者正在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以过硬素质、过硬本领、过硬作风,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党报评论员更应该成为增强“四力”的排头兵和领跑者。

2022年春,嘉兴市疫情跌宕反复。《嘉兴日报》不间断地在头版“嘉兴时评”栏目推出33篇战疫评论,其中21篇评论经读嘉客户端推送后阅读量达到3万+,爆款评论《你守护我平安,我送你以温暖》阅读量22万+,为嘉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贡献。

增强脚力,让评论更有“烟火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脚力是“四力”之首,增强脚力就是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努力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现实需求。

时下,传统党报评论缺乏传播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题缺乏“烟火气”,有的是躲在书斋里的“无病呻吟”,有的是坐在电脑前的“复制粘贴”,与现实联系不紧,读后收获不大。党报评论员只有增强脚力,贴近群众,把宏大叙事和抽象概念具象化,找到与公众生活的对接点,才能让评论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这次嘉兴疫情防控阻击战,市本级和五县市相继陷入停摆,城市最缺的就是“烟火气”,也需要评论提供“烟火气”。但是,随着疫情发展,防控措施升级,评论员也要服从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不聚集、少流动的要求,这给传统意义上的下基层带来了极大挑战。这一特殊背景下,评论员如何增强脚力,让战疫评论更有“烟火气”?

嘉兴日报主要采取两种创新方法。一是虚实结合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评论员积极主动深入各类社区群、小区群、志愿者群等,了解最真实的民情民意,认真收集各种信息,从中找到适合评论的选题。《你守护我平安,我送你以温暖》《不解防的解封,才是对春天最好的守护》等多篇评论选题就来自社区群和小区群。二是启动扁平化管理,分管副总编每天通过采编群实时发布疫情最新动向,最大限度降低评论员准确掌握疫情形势的时间成本,总编定期召开选题讨论会,及时会审选题、指导选题。由六篇评论组成的“嘉兴战‘疫’力量”系列评论,就是由总编策划并指导写作,评论员深入基层“抓活鱼”充实论据而成。

新媒体时代,评论要想出圈,评论员必须“出门”,亲历真切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世界,倾听真诚的民声,而不是坐在家里“闭门造车”。

增强眼力,让评论更有“战斗力”

增强眼力,就是要不断淬炼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不论传播环境怎样变化,有价值的独家观点永远都是社会的刚需。在众声喧哗的自媒体时代,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以强大“眼力”拨云见日,一针见血点出问题,入木三分剖析问题,才能让“主流观点”更具思想性、更有战斗力。

敢于亮剑是党报评论的优良传统。面对疫情防控这样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国之大者”,党报评论更应该担起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的重任。

特殊时期,嘉兴日报坚持直面问题,以评论亮剑出招。疫情暴发之初,《牢固树立疫情防控“100-1=0”的意识》及时发出提醒——任何一项防控措施执行不力,任何一个防控环节稍有疏漏,任何一个人失职失守,都可能导致病毒突破包围、乘虚而入、卷土重来;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切莫以侥幸之心触碰法律底线》重重敲响警钟——越是大疫当前,越要分清轻重缓急,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绝不以侥幸之心触碰法律底线;封控区相继解封之时,《不解防的解封,才是对春天最好的守护》善意告诫期待马上走出小区的市民——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解封不等于解防,放开不等于放任,可以卸下心中的包袱,却不能卸下日常的防备;疫情出现重大反复,《守护五彩“嘉”园,需要每一个“你”》以战斗姿态出现——必须时刻保持“风险无处不在,成绩每天归零”的清醒和自觉,绝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劲情绪;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做好防疫是复工复学“第一课”》抢抓时效“吹风”——复工复产、复学复市,安全有序是前提,必须坚持科学精准防疫。一系列评论,因为政治站位高、分析问题准,受到各方好评。

需要指出的是,评论亮剑出招的关键是把握政治大局,初衷是推动问题解决,是建设性而非破坏性。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努力在解决问题中推进工作。在说话的语气上也要把握分寸,坚持客观理性,不能情绪化表达。比如《切莫以侥幸之心触碰法律底线》,批评疫情期间公然违抗防疫规定的个别人,其目的是引导更多人不折不扣遵守防控规定。指出问题可以一针见血,但行文却要理性克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最大公约数。如果把少数违规市民当成“过街老鼠”来喊打,只会激起读者反感而非共鸣。

增强脑力,让评论更有指导性

增强脑力就要不断提升思想水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让评论更具指导性。

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指导性是党报的基本属性。长期以来,党委政府习惯通过党报,尤其是党报评论来指导工作,广大受众也习惯于通过党报,尤其是党报评论来领悟思想、把握方向。但是,强调评论的指导性,并不是照抄照搬文件,通篇指示命令。党报评论最该避免的就是“四多四少”——空话套话多,真话实话少;浮光掠影多,深入实际少;转述文件多,独立思考少;平平无奇多,真知灼见少。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党报评论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党委政府指令的“传声筒”,必须增强针对性和专业性,及时发声、引领导向。此轮疫情防控期间,嘉兴日报社总编、副总编亲自挂帅,审定评论员报题,分析形势,把控方向,坚持稳又准、精又实地推出评论。针对严格执行“三区”分类管控措施,推出《暂时静下来是为了更快好起来》,指出暂时的慢和静,是为了日后更高速的发展、更自由的畅行;针对全员核酸检测,推出《你守护我平安,我送你以温暖》,呼吁广大市民对基层防疫工作多一分理解和信任,对一线工作者多一些关爱和温暖;针对层层落实“包保”责任制,推出《网格守好“小门”,防疫方能筑牢“大门”》,指出每一个“网格”都是一个“神经末梢”,每一个“网格”细胞的健康状况,都直接关系着局部地区甚至是全局的疫情防控效果,在疫情防控不同阶段,有力地引导了舆论,推动了工作。

2022年4月18日至23日,在嘉兴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的关键时刻,《嘉兴日报》在头版推出六篇“嘉兴战‘疫’力量”系列评论。这组系列评论全景回顾嘉兴战疫历程,总结经验,提炼启示,经读嘉客户端转发后,总阅读量突破22万,得到市委书记转发,并亲自提出指导意见,为嘉兴战疫敲响“定音鼓”。

增强脑力,非朝夕之功,评论员必须培养政治家的站位、哲学家的思辨、科学家的缜密,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夫,最核心的是提升政治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增强对实际工作的学习和思考,做到言之有学、言之有理;二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能力,对上吃透精神,对下掌握实情,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增强笔力,把评论写到群众心坎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脚力、眼力、脑力,最终要通过笔力来实现。增强笔力就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写出群众想看、爱看、愿意反复看的精品力作。这不仅是技巧问题,也是文风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宣部反复强调要切实改进文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针对战疫评论的文风,嘉兴日报社总编辑明确了两点要求:一要短,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二要活,语言表达要接地气,采用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运用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话语来说明事物、表达观点,把话说到读者心坎上。

在执行过程中,评论员也进行了两方面创新。一是情感表达的创新,实现了情理交融的观点表达。《每一份温暖的守望,都是迈向春天的脚步》,从火遍全网的新闻“‘大白’救‘大白’”入手,肯定了疫情之下嘉兴人民的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爱心西瓜甜了一座城,温暖一“嘉”人》,通过“南京鱼哥”与热心市民互献爱心的双向奔赴,肯定“来了就是一‘嘉’人”的城市温度和胸怀;《在一体化战“疫”中展现嘉兴担当》,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古诗开篇,肯定长三角城市携手战疫、兄弟同心的深情;还有《防疫需要更多勤善和美的嘉兴好房东》《战场在哪里,攻坚的先锋就在哪里》等评论,都做到了饱含深情、寓情于理。二是语言表达的创新,实现了引爆舆论场的传播效果。《一棵春笋背后的城市韧性》,标题就灵动、活泼、以小见大,不仅得到市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转发,还引爆舆论场,引出了《一棵春笋背后的城市大战》等多篇城市保供新闻,评论核心观点“城市韧性”也成为嘉兴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乃至当前经济稳进提质的关键词。

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剧烈变化,党报评论只有把不断增强“四力”作为突破口,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让“音量最大的金话筒”发挥更大作用,承担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猜你喜欢

脚力评论员战疫
郑剑:争做战疫“急先锋”
战疫
荆楚战疫之歌
携手“战疫” 福建省小学生“战疫”主题美术作品选登
大型主题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四力”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试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宣传思想干部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打造地方广播的评论架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