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龙运用枳实导滞丸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经验*
2022-11-16黎崇裕李俊王艺霖刘志龙
黎崇裕,李俊,王艺霖,刘志龙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病程较长,较难痊愈。刘志龙教授为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岭南经方学派代表性人物之一,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其认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多见湿热阻滞胃肠之证,宜以消积导滞、清利湿热为主,常用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之枳实导滞丸治疗。笔者侍诊多年,现将其用枳实导滞丸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多有上腹部疼痛,程度较轻,性质与消化性溃疡相似,以空腹痛为多,与季节有关,且可呈周期性发作。其他症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烧心感等,有时可有消化道出血[1-2]。中医学无“慢性糜烂性胃炎”病名,属“胃痞”“痞满”“胃痛”等范畴。现代医学多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而中医药在此方面有其独特优势[3-4]。李石冰[5]通过比较西药与中医辨证两种疗法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发现,后者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
2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丸源自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枳实导滞丸,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大黄一两;枳实麸炒,去穣、神曲炒,已上各五钱;茯苓去皮、黄芩去腐、黄连拣净、白术已上各三钱;泽泻二钱。上件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温水送下,食远,量虚实加减服之[6]。”近年来,枳实导滞丸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连性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小儿积滞、糖尿病胃轻瘫、急性胰腺炎等[7-13]。刘志龙教授认为,枳实导滞丸虽然是时方,然实为经方化裁而成。本方由《金匮要略》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枳术汤(枳实七枚、白术二两)、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10]相合,再加茯苓、神曲而成,泻心汤主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枳术汤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10],泽泻汤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10],相合之后虽然主治为“腹中痞满闷乱不安”之证,然机理一致。枳实导滞丸用泻心汤清热,用枳术汤、泽泻汤祛湿,加神曲、茯苓消积导滞,助肠胃运化。
3 枳实导滞丸与枳实导滞汤
运用枳实导滞丸时,各医家常由丸改汤,称之为枳实导滞汤,用于治疗肠癖、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系膜淋巴结炎、水痘、寻常性痤疮、三叉神经痛等[14-20]。然而清代医家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亦有枳实导滞汤,两方药物组成以及功效相近,不可混淆。《通俗伤寒论》枳实导滞汤由枳实二钱,生大黄(酒洗)钱半,山楂肉三钱,槟榔钱半,厚朴钱半,川黄连六分,六和曲三钱,连翘钱半,老紫草三钱,细木通钱半,生甘草六分组成,具有下滞通便之功,原方主治伤寒兼湿,湿遏化燥,内夹食滞,症见斑疹,不能速透,大便秘结者[21]。刘志龙教授认为,此方重在消积下滞,且药量较小,注重因势利导,即“轻法频下”,而《通俗伤寒论》中所记载的枳实导滞汤中攻伐之品较多,不可久服。《内外伤辨惑论》枳实导滞汤因有泽泻、茯苓、白术等健脾补益之品,且药物多药性温和,清湿热、逐积滞的力度不大,可作为慢性病长期服用之剂。近年来,《通俗伤寒论》中的枳实导滞汤多用于内科杂病,如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肝硬变腹水等[22-24]。
4 临床应用经验
胃为水谷之海,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特性,性喜通利而恶壅滞。刘志龙教授认为,现代人进食大鱼大肉、烧烤煎炸、甜腻之品较多,加之运动较少,易致湿热阻滞胃肠,导致胃腑通降失常,痰、湿、瘀、食等病理产物稽留胃腑,日久蕴遏不散,进一步损害胃黏膜,血肉腐败而成溃疡,形成胃黏膜的炎症、糜烂等。因此,刘志龙教授认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当以通下为基本原则,消积导滞,清利湿热,以从根本上消除胃糜烂。胃腑生理上“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致病”,治疗上应“以通祛疾”[25]。且胃病以实证多见,尤其在疾病初期及中期,虚证也多虚中夹滞[26-27]。徐陆周教授认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早期以湿热为主,脾虚为辅;中期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后期以气阴两虚为主,夹杂湿热、血瘀、阳虚等,可用枳实导滞丸以消为导,补虚行滞,祛积清热,使脾胃升降相因,出入有序,水谷精微才能化生气血,输布濡养全身[28]。枳实导滞丸中大黄、枳实行气降胃,黄芩、黄连清热祛湿,神曲行散消食,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祛湿,全方攻补兼施,温而不燥,可长期服用。故刘志龙教授认为,无论是实证还是虚证,或者是虚实夹杂证的糜烂性胃炎,皆可用此方化裁治疗。
5 病案举隅
魏某,女,57岁,2019年1月18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出现胃胀,电子胃镜示:慢性糜烂性胃炎(胃窦)。现症见剑突下轻压痛,但无反跳痛,胃脘部胀满感,偶有胃痛伴反酸、嗳气等,口干喜冷饮,食欲不振,大便偶干,小便偏黄。舌暗红苔黄腻稍干,脉滑。西医诊断: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饮食积滞,湿热内阻证。治法:导滞消积,清热利湿。处方:枳实导滞汤,药物组成:枳实15 g,黄连5 g,白术10 g,茯苓10 g,黄芩10 g,北沙参15 g,大黄3 g,麦冬 20 g,干石斛20 g,西洋参 10 g,姜厚朴20 g,山药 15 g,神曲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分2次饭后温服。
2019年2月1日二诊:诸症缓解,舌暗红苔黄腻,脉滑。仍用枳实导滞汤化裁治疗,药物组成:枳实15 g,黄连5 g,白术10 g,茯苓10 g,黄芩10 g,大黄4 g,麦冬15 g,干石斛20 g,西洋参10 g,姜厚朴20 g,山药15 g,神曲10 g,竹茹15 g,茵陈蒿20 g。14剂,服法同上。
2019年2月15日三诊:进食不易消化物后腹胀,腹部闷痛感,大便溏,舌暗红苔黄腻,脉滑。仍用枳实导滞汤化裁,药物组成:枳实10 g,神曲10 g,黄芩10 g,黄连10 g,白术15 g,茯苓15 g,西洋参 10 g,姜厚朴10 g,山药15 g,葛根30 g,木香10 g。10剂。另服中成药腹可安片,每日3次,每次4片。
患者按上方间断用药至2019年7月12日,四诊:胃胀未作,大便时稀时正常,余无不适。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已愈,改用半夏泻心汤化裁和其胃气,药物组成:法半夏15 g,党参10 g,神曲10 g,大枣15 g,山药15 g,炙甘草5 g,干姜5 g,肉桂5 g,煅牡蛎20 g,黄芩10 g,柴胡15 g,黄连 5 g,燀苦杏仁15 g。14剂,用法同前。
按:《素问·五脏别论》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刘志龙教授强调,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常,治疗糜烂性胃炎当以消积导滞,清利湿热为主,方用枳实导滞汤化裁。本案患者首诊时因有口干喜冷饮之症,故刘志龙教授去泽泻,加沙参、麦冬、干石斛、西洋参、山药、厚朴等健脾养阴、清热生津。二诊虽然诸症减轻,但舌脉如前,宜击鼓再进,故去沙参,加竹茹、茵陈蒿以加强清热祛湿之效。三诊时由于饮食不慎,大便转溏,遂略调处方,但仍以消积导滞、清利湿热为主,患者虽间断用药,但守方治疗,糜烂性胃炎终得痊愈。
6 小结
枳实导滞丸原本是中成药,乃消食剂,具有消积导滞,清利湿热之效,熊继柏教授常用其改为汤剂,治疗饮食积滞、湿热内阻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或里急后重的胃肠道疾病。刘志龙教授师承于熊继柏教授,学用熊老运用枳实导滞丸治疗胃肠道疾病之法,运用此方治疗糜烂性胃炎获得良效。此外,刘志龙教授应用枳实导滞丸时亦参照代立权先生经验,代立权先生认为,枳实导滞丸应用的主要指征为腹部胀满、腹痛泄泻而不爽,或者便秘,腹部触诊有硬满拒按的表现,舌面布有黄厚或腻或滑腻苔。若见上述证候,即用枳实导滞丸,效果明显[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