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艺术的发展趋势
2022-11-16孙希强
□孙希强
一、电视摄像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如何通过提升电视摄像艺术水准来提升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是每一位摄像工作者亟须解决的课题。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极大改变了受众审美水平和审美倾向,受众的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
越来越专业的新媒体视频作品让受众对传媒作品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摄像工作者仍然按照原有的摄像手法进行拍摄,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审美品位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当前,越来越多的摄像工作者开始转变拍摄思维,立足自身实际,顺应电视摄像艺术的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的摄像艺术水准,增强视频节目的艺术感染力,推动电视台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
同时,摄像工作者摄像艺术水准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摄像工作者的发展空间,摄像工作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不仅可以驾驭电视台的摄像工作,还能够胜任新媒体平台的摄像工作,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电视摄像常用的艺术表达方式
1.语言、动作、图像三位一体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拍摄一位正在口若悬河的演讲者时,摄像工作者要突出这位演讲者的声音、动作以及演讲时激动人心的画面,因此必须将语言、动作、画面三者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应有的拍摄效果。
2.时间、空间有机融合的表达方式
很多摄像工作者在拍摄电视节目的时候,往往会突破时空的限制,将时间、空间有机融合在一起。当前,国内很多穿越类题材的节目收视率很高,究其原因是时间、空间的有机融合能够为受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激发出受众的观看兴趣。摄像工作者将古代的生活场景、画面搬到现代银幕上,让受众对古代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3.客观公正记录新闻现场的表达方式
文字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而摄像不同,摄像是站在客观立场进行拍摄的,讲究实事求是,客观展现,这也是媒体融合时代视频越来越受到观众青睐的重要原因。
例如,电视台在做一期反映民生的纪录片时,可以将拍摄重点聚焦在群众身上,真实记录群众的表情、神态、语言。
三、电视摄像艺术的发展趋势
电视台若想迎来发展的春天,就必须积极顺应摄像艺术的发展趋势。作为推动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摄像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1.要体现本土特色,打造媒体文化品牌
在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若要得到大多数受众的支持,摄像工作者就必须立足本土文化,丰富摄像艺术的表现形式,打造出传媒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地方电视台摄制出的电视节目要体现出地域特色。
首先,摄像工作者要深挖节目内涵。一档高水平的电视节目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支撑,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高超的摄像艺术表达技巧。
例如,曲阜广播电视台在做一档关于地方文化的纪录片时,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特色,让受众对孔孟之乡曲阜的悠久历史有充分的了解。摄像工作者在拍摄过程中,巧妙处理画面的取舍,集中精力拍摄孔府中御制诗文、儒家典籍、礼器乐器、文房四宝,增强受众的代入感。
其次,摄像工作者要注重细节处理。摄像同文字一样,同样需要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摄像工作者在拍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细节,以感染观众。
例如,在做一期京剧节目时,摄像工作者除了要拍摄京剧演员的服装、道具,还要突出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艺。演员在唱的时候,摄像工作者要仔细捕捉演员表演时的动作、神态、表情,让人物活灵活现。
2.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受众的观看需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受众的观看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面对日益严峻的发展危机,电视台纷纷走上转型之路。摄像工作者要以受众的观看需要为导向,紧紧围绕受众求新、求变的需求,不断优化节目内容和拍摄技巧,切实提升节目的艺术感染力。
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通过摄像表达美好情感。在以往的摄像工作中,影像语言往往以陈述或说明为主,这种影像语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缺少对群众美好情感的挖掘。群众一直都向往真善美,如果摄像工作者能够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将大大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例如,阜新广播电视台在制作一期孝子数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双亲的节目时,将更多的镜头聚焦在主人公生活的不易及语言和动作描写上,生动、真实、温暖,让受众从电视画面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其次,摄像工作者要努力反映受众心声。媒体从业人员要始终站在受众的立场去制作节目,表达受众的意愿,维护受众的利益。群众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医疗、住房、教育、购物等各方面的问题,也会有诸多急难愁盼等问题,需要通过媒体渠道来表达诉求。摄像工作者责无旁贷,要用自己的摄像技巧和摄像艺术来助群众一臂之力。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家长对孩子的上学问题极为关注,为了能够让这些孩子拥有更好的上学条件,得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摄像工作者要重点拍摄孩子刻苦学习的画面和求知若渴的神情。
这样的影像和细节画面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可引起社会更多群体的关注。
最后,摄像工作者要不辞辛苦,体现精益求精的精神。《大国工匠》栏目组拍摄錾刻大师孟剑锋的故事时,记者和摄像每天在路上奔波往返4个多小时,清晨6点出发,晚上12点到家,为了追求最佳屏幕效果,启用了索尼F5、佳能5D3、高清摄像机、3个三脚架、6个摄像头、话筒、无线胸麦、挑杆话筒、调音台、3个LED灯、一个机头灯、一个监视器、摄影轨道、电脑、硬盘等众多设备,车的后备箱和后座椅被塞得满满的,车头甚至都翘了起来。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摄像师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但都顾不上休息,始终坚持拍摄,并且对每一个镜头精益求精,毫不马虎,拍摄了大量令人叫绝的经典镜头。
可以说,摄像工作者的一举一动都充分践行着工匠精神。
3.要坚持创新,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创新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和生产力。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作为摄像工作者,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摄像工作者要给受众提供丰富的观看体验。通过景别、角度、焦距、色彩、构图等诸多元素的合理选择,传达出节目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提升节目水准。
例如,在拍摄一部关于脱贫攻坚重大成果的纪录片时,摄像工作者开始时不必急于展现宏大的画面,而是从微观入手。
作为整部纪录片的“导语”或“引言”,片子一开始可以是一群鸟儿展翅飞向苍穹,太阳冉冉升起,孩子露出天真笑脸,这样的画面宁静、温馨、接地气,也成为一种隐喻和象征,预示着村子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也给受众带来一种愉悦的观赏体验。
其次,摄像工作者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摄像工作者仅仅局限在对客观事物的记录、描述上,势必会导致节目的艺术水准大打折扣。
为此,摄像工作者必须深入挖掘节目内涵,展开自己的想象,更好地表达节目的主题。
例如,伊春电视台在做一期守林人的节目时,摄像工作者为了体现出守林人的孤独,将镜头对准茂密无人的大森林;为了体现出守林人的敬业,将镜头对准守林人饱经风霜的脸以及艰苦的食宿条件。但摄像工作者仍觉得节目的感染力不强,他发挥个人想象力,融入守林人对爱情和城市生活的渴望。尽管节目没有讲述守林人的情感故事,但是摄像工作者拍摄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生活和青年男女相恋画面,穿插在节目中。带有强烈反差色彩的镜头更好地营造出守林人的奉献精神,大大升华了节目的主题。
4.要声画同步,提升节目的真实感
当前,越来越多的摄像工作者在提升节目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注重体现作品的真实感。当受众看多了高大上的节目,更希望看到贴近生活、接地气的作品。为此,摄像工作者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首先,摄像工作者要坚持声画同步。很多节目都运用同期声,让受众看到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现场,听到真实的声音,为受众带来现场感强的观赏体验,引起受众的强烈共鸣,给受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制作与工匠有关的节目时,摄像工作者可关注工匠的心声。通过同期声,受众会真切感受工匠的内心。
其次,努力追求极致,态度要一丝不苟。比如,为了保证节目品质,《大国工匠》栏目组多次调整思路,甚至重新采访拍摄。这样一组数据更有说服力:节目播出7分钟,拍摄素材5小时,采用量仅为2%;采访了主人公的5位同事,素材时长一个多小时,但在编辑过程中,反复琢磨比对,最终优选出15秒同期声,采用比例仅为千分之四。这样的素材比例描摹出记者精益求精的作风。
最后,在拍摄人物时,要体现出人物的互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肢体交流等,都能增强节目的真实感。例如,在制作一期新春佳节领导慰问困难群众的节目时,摄像工作者要拍摄好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要记录下来领导紧握群众双手、嘘寒问暖的场面,群众朴实的语言等,让作品看起来更接地气。
5.摄像工作者要利用光线来塑造艺术形象
对摄像创作而言,光线是极其重要的元素,是视觉造型的基础。摄像工作者要科学利用光线,打造良好的艺术形象,切实提升节目感染力。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首先,摄像工作者要合理运用光线。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工作者要根据节目制作的需要及节目主题,合理运用光线,进而奠定节目的整体基调。在拍摄一些欢乐的场面时,摄像工作者要利用温暖明亮的光线来烘托气氛;在拍摄一些较为压抑甚至悲伤的画面时,摄像工作者可以利用昏暗的光线来营造气氛。
例如,在制作一期大学生即将毕业、迎接未来美好生活的节目时,摄像工作者可以选择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的上午,当温暖的金色的光线铺满草地时,摄像工作者拍摄学生们青春洋溢的模样,来营造出欢乐的气氛,表现毕业生对未来的憧憬、向往,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也会产生喜悦之情。
其次,摄像工作者要合理选取、调整光线。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工作者并非仅仅使用单一类型光线来拍摄画面,而是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选择多种环境光线。
例如,在表现采访对象愉悦的心情时,摄像工作者可以用明亮的光线;在表现采访对象压抑焦虑的心情时,摄像工作者可用暗淡的光线。在电视摄像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对光线进行调整,或者针对不同的故事内容调整光线,使呈现出来的环境氛围契合节目内容。
6.要利用长镜头来提升节目作品水准
长镜头的运用是摄像工作者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工作实践中,摄像工作者要合理利用长镜头,发挥出长镜头的优势,来提升作品水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利用长镜头体现人物真实情感。长镜头最大的优势便是弱化了人为制造的痕迹,呈现了客观、真实的生活,这是其他镜头所不具备的优势。
例如,在纪录片《望子五岁》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盲人父亲因为儿子淘气不听话,便生气出门。但再生气,父亲也依旧爱着儿子,尤其是当父亲顺着儿子的小腿摸到没穿袜子的脚时,非常心疼,抱着儿子紧紧不放。摄影工作者用长镜头记录下这一切,这些画面深刻呈现出父子间的亲情,让观众为之深深感动,这便是长镜头的独特魅力之处。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摄像工作者都利用了长镜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运用长镜头复原原貌,强化纪实风格。长镜头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现实生活自然地呈现在画面上,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使受众的思想感情与作品达到相通、相谐、共振,也就会引起受众心理上的共鸣。
例如,央视纪录片摄制团队历时两个月,全程拍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筹备过程,用镜头记录了百年盛典活动背后的感人故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中,国旗护卫队穿越巨大的党徽年号拱门,走向升旗区。一个长达54秒的长镜头一气呵成,完美诠释了军队在党的指引下走来的内涵。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对电视摄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电视摄像人员要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变局中把握电视摄像艺术的发展趋势,在体现特色、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声画同步、运用光线、使用长镜头六大方面努力,切实提升电视摄像艺术水准,为广大受众提供高质量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