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11-15徐扬
徐扬
摘要:电子技术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中职课程,优化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中职生的核心竞争力。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中职课堂教学过程中,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文章从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及支撑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理论,并从搭建混合式教学框架、建设混合式教学环境、应用混合式教学方法三个层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应用;教学框架;教学环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2-0069-04
电子技术的理论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实践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会面对较多的困难,如果教师沿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则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具体知识,无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应当意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前瞻性,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做好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作用,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课程。
混合式教学由英文术语“blended learning”翻译而来,指的是面授教学与线上教学的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比如,李逢庆认为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使用恰當的信息技术在恰当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教学方法。从宏观层面看,混合式教学由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与互联网线上教学两部分构成;从微观层面看,混合式教学由问题教学、任务教学、微课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教学、评价教学等多个因素构成。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发展过程可分为技术应用、技术整合、“互联网+”三个阶段,学者研究的重点从技术应用逐渐回归到教学本身,并对课程教学提出了多种教学建议。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逐渐形成了资源共享、协作探究、动态反馈的教学机制。
1援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由学习者在具体的情境下自我建构而来的。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学习活动中与自我对话、与知识对话、与学习的共同成员对话,从而完成知识的累积。在该理论的支撑下,教师能扭转传统的“过度主导课堂”教学理念,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构建混合式教学格局,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联通主义理论
联通主义理论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相关学者认为知识与知识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的知识聚集在一起可组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学习是学习者借助学习工具穿梭在学习网络中获取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该理论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联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构建信息化知识体系,提供信息化的学习辅助工具等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3.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者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内容。该理论为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教学设计,也可以使用在线教学、在线交流软件与学生展开实时互动,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辅导,促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整体性进步。
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块设计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比如,将电子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直流电路、电容与电感、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供用电技术、常用电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等教学模块,初步构建混合式教学框架。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常规的“预习+面授+复习”教学流程,以提升教学效果。比如设计“线上导学+线下授课+线上复习指导”的教学流程,优化电子技术教学框架;设计混合式导学、授课、复习教学方案,将面授指导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创新电子技术教学流程。这样,就能搭建完整的混合式“导学、教学、应用”教学框架,提升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中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双师型、多功能型”电子技术专业教师,能够为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混合式教学涉及“翻转课堂、项目导学、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活动,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教学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中职生的学习,“双师型、多功能型”教师要优化教学氛围,为学生营造有益于学习进步、技能提升的教学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在电子教室利用投屏教具,直观展示虚拟模型、电子技术结构图纸等内容,降低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中职院校要做好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搭建工作,秉持混合式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双师”教师优势,设计电子技术“学习、实训”混合式教学资源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也要搭建学生专用的校内学习网站,将文字、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站,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观看。
1.课前混合式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课前推送教学资源,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利用校内教学网站,为学生推送课前预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点击链接观看教学课件、教学微课视频来预习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导学案,让学生结合教科书内容、线上教学资源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半导体特性”的课前教学为例,教师在校内网站上传“半导体的导电特性”“PN结的形成与特性”“二极管的结构、外形、分类”微课短视频,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初步了解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导学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导学案中,教师标注出课程的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如“了解半导体的特性和PN结的形成与特性”“掌握二极管、稳压管的特性”“二极管的伏安特性”等,提高学生对有关内容的重视程度。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使用“微课+导学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课前预习教学,为学生展示视频、音频、文字材料,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混合式学习做好铺垫。
(2)课前师生线上互动,增强自主学习意识。部分中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预习任务。而混合式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与学生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钉钉、微信”线上教学、通讯软件进行沟通交流,解决学生自律性差、预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语音聊天、视频通话等方式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半导体三极管”的教学为例,教师借助微信组建专业课教学群,并在课前发布问题:你知道半导体三极管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吗?半导体三极管可分为几种类型?半导体三极管的工作过程是什么?教科书中哪些地方讲解了这些知识?随后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鼓励发言较少的学生发表见解。同时,教师还采取私信的方式与学生一对一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通过私信发送下述问题:群里发布的问题是否难度过高?你希望教师用怎样的方式指导预习?这样,教师就能了解学情,进一步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课前学习体验和自主学习意识。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即时通讯软件指导学生学习,在课前通过群聊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根据互动反馈情况“一对一”帮助学生,使其在教师的鼓励下主动学习。
2.课中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1)创设虚拟教学情境,提升理论认知能力。中职学生初次接触电子技术专业知识时,容易出现认知有误的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微课、多媒体课件、虚拟软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对比、联想分析,从而提高其理论知识学习效率。以“放大器的偏置电路”的教学為例,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放大电路的电路图,并提出问题:这一电路在工作时存在放大信号失真的问题,请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回顾电路图,观察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Vcc、Rb、Rc等参数,确定“静态工作点”,分析问题成因。由此,学生意识到温度会影响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性。教师顺势引出以下知识:温度升高,特性参数ICBQ增大,导致ICQ增大;温度升高,特性参数β值增大,即使IB不变,由于IC=βIB,ICQ也会增大;温度升高,特性参数UBEQ下降,ICQ增大。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创设课堂导入情境,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引出课堂知识,使学生在情境中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效率。
(2)通过问题互动,提升深度探究能力。教师要把握线下教学时机,选择在合适的教学阶段与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互动,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深度探究能力。以“常见的放大电路”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放大器电流电压符号使用规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等知识后,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极管的放大电路图,并给出相应的条件。之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具体问题。在学生根据“四个直流参数在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线确定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探究问题时,教师追问:通过分析,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与其他学生分享解题经验,掌握抽象的知识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深度探究能力。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问,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口述和板书细化问题细节,让学生根据提问进行深度思考,逐渐形成深度探究能力。
(3)进行在线练习教学,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可以将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线上教学软件应用到随堂练习中,通过“线上练习、线上作答、线上批改”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再根据反馈进行查漏补缺,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分析”的教学为例,教师使用超星学习通开展线上练习活动。第一,展示结型场效应管的模型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空白处填写不同结构的名称,如漏极、耗尽层、源极、N型硅棒等,考查学生对结型场效应管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出示与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工作原理相关的填空题,以考查学生对UGS大小控制漏极电流ID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布置简答题:UGS可以控制导电沟道的宽度,为什么g-s必须加负压?效应管工作在横流区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用转移特性描述UGS对ID的控制作用?这些问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转移特性、输出特性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接着,教师运用超星学习通软件展示答案,并利用软件自动批阅,再根据答题情况进行补充教学,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开展线上练习教学活动,通过“线上提问、线上批阅、线上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学情,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布置小组合作任务,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立足现代企业用人要求,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技术人才,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指导学生参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可以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布置小组合作任务,使用微课课件与任务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在分析任务、探究任务、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实践意识,提升应用能力。以“负反馈的概念和类型判别”的教学为例,教师讲解基础知识后,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分析负反馈对放大倍数和对输出波形、Ri、Ro的影响。在合作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教辅资料,如辅导书、电路图、实验视频等,让学生探索负反馈对放大倍数、对输出波形的影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行分配实践任务,整理资料并归纳关键信息,通过观看实验视频确定实践思路,根据实践需求准备操作材料,增强了实践应用能力。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传授学生了解任务本质、解决任务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进行实训,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课后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1)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应用素养。将混合式教学应用到中职电子技术课后教学中,能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模拟实验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形成实践应用意识。以“集成运放简介”的教学为例,教师整合集成运放电路应用实例、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实验报告、集成运放电路图、运放减法器电路等教学资源,并设计如下课后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集成运放电路的应用实例,分析运算放大器实际应用时应考虑的具体问题。教师在微信群中发送Word实验报告模板,让学生将实验准备方案、实验所依据的原理、实验设计要求、实验参考方案记录在模板中,并上传到超星学习通。学生在课后借助线上教学资源,设计反比例放大电路、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等,并在线上与教师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主操作、自主质疑、自主解惑的能力,提升自我探究能力。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相关拓展学习资料,组织学生按照资料内容设计并完成电子技术实验,能使学生在独立阅读、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实践应用素养。
(2)課后进行综合评价,培养总结反思素养。教师可以对课后评价内容、课后评价方式进行创新,使学生在评价教学的提示下明确学习方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第一,教师要拓展评价渠道,将超星学习通作为线上评价的主渠道,通过采集学生在线学习任务完成度数据、在线学习时长数据、在线交流反馈数据、交互数据,跟踪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二,教师要丰富评价维度,从知识理解、习题解答、知识应用、复习情况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混合式学习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学生能够正视电子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形成良好的总结、反思素养。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时期中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专业电子技术人才的教学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势在必行。电子技术专业教师需要研究混合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及相关教学理论,做好教学框架、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建设工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做好准备。进行混合式教学时,教师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混合教学平台、混合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琼.基于雨课堂和项目驱动的数字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1(12).
[2]唐兴东,李悦,张婉秋.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21(23).
[3]吕慧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11).
[4]李一峰.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6).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xed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Xu Yang
(Xiangshui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angsu Province, Xiangshui 224600, China)
Abstract: Electronic technology is a highly specialized secondary vocational cours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ptimiz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s,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t present,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mixed teach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mixed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theory supporting mixed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teaching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building a mixed teaching framework, building a mixed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applying mixe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mixed teach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application; teaching framework;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