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贝叶经主要病害的诊断及修复关键技术的分析①

2022-11-15张美芳宋欣吕晓芳王俊淇达珍

中国藏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墨迹拉丝病害

张美芳 宋欣 吕晓芳 王俊淇 达珍

西藏自治区传承和保存了丰富多样的古籍文献遗产,内容涉及宗教、建筑、艺术、医学、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且文献数量众多,仅布达拉宫在册汉、藏、满、蒙古、梵等文种珍贵古籍文献就达数万函,其中包括460多函、近3万叶贝叶经珍品。贝叶经起源于古印度,在纸张传入并广泛使用前,当地以棕榈科树叶 (也称贝叶)作为记录载体,记录大量佛教经典、医学文献等。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大量贝叶经流传到西藏,并得到保存。由于早期从古印度传入的这类文献主要为佛教典籍,因此称之为 “贝叶经”。事实上,古代记载在棕榈叶 (或贝叶)上的内容并不限于佛教经典,还涵盖天文历法、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丰富内容。西藏地区流传下来的贝叶经,部分属于孤本、善本,因年代久远、完整程度高、保存状态良好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包含一些内容尚未公布的文献、失传已久的重要梵文原典,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上同一时期形成的贝叶经,在印度大多已经不复存在,而传入我国西藏的却得以保留,主要是因为西藏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较为适合贝叶经的长期保存。由于年代久远、历史流转及各收藏机构保存条件不当等原因,贝叶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劣化现象,有的已处于濒危状态,因此,需要了解贝叶经保存现状,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其继续老化。本研究以西藏地区收藏的贝叶经为研究对象,对其保存现状开展调研,识别和分析贝叶经的病害类型,根据不同病害类型劣化趋势及其对贝叶经保存的影响,将病害活动性质划分为活动病害、稳定病害和可诱发病害,分析针对活动病害修复采取的关键技术及可实施性,为全面开展贝叶经保护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一、贝叶经病害特征的诊断

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贝叶经制成材料经受着自然老化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劣化。为进一步了解贝叶经的保存状况,诊断病害类型,分析病害危害程度,笔者对3函贝叶经本体和6函贝叶经影印本进行了调研。

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参照了 《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1部分:破损等级的划分》 (DA/T 64.1—2017)、《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WW/T 2006—2010)和 《馆藏出土竹木漆器类文物病害》(WW/T 0003—2007)的规定。

(一)本体病害调研

1.调研编号1

编号1的贝叶经糟朽、粘连、破损严重,本体无法触碰 (见图1)。因此,仅对其包装材料如护经夹板、囊匣以及包经材料进行了调研。

图1 贝叶经粘连、糟朽

贝叶经新配有硬木的护经夹板,其尺寸稍大,为31.5cm(长)×8cm(宽)×1.4cm(厚),能够防止贝叶经边缘磨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夹板的外表面pH值为5.40,内表面pH值为5.40,为中度酸化。随后,在存放贝叶经的囊匣内部测了两个不同的点,pH值分别为5.79、6.15,为轻微酸化。该函贝叶经的包经材料共有3层,依次是藏纸、花包经布、黄包经布,pH值分别为6.09、5.40、6.53。综上,编号1贝叶经的包装材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酸化问题,且该函贝叶经的病害类型也较为复杂,有粘连、残缺、断裂、霉斑、鼠啮、严重拉丝、污染、虫蛀严重等,整体保存状况较差。

2.调研编号2

编号2的贝叶经单叶宽度为3.65cm,单叶重量为2.64g。贝叶经的pH值是6.11,为轻微酸化;除此之外还有断裂、轻度粘连、虫蛀、霉斑、墨迹洇化等问题,贝叶经整体状况较好。该函贝叶经没有护经夹板,只用一层藏纸包裹,藏纸的pH值为6.43,轻微酸化。

3.调研编号3

编号3的贝叶经共调研了2叶,分别为3-①和3-②。

3-①贝叶的尺寸约为31.3cm(长)×6cm(宽),单叶重量为2.49g,右下角测量的pH值为4.60,严重酸化。3-②贝叶的长度约为30.9cm,宽约为5.8cm,背面右下角的pH值为4.96,中度酸化。该函贝叶经的病害主要有:酸化、拉丝、虫蛀、污染、孔磨损,但整体上保存较为完好。

该函贝叶经的夹板是硬木材质的,尺寸为32.5cm(长)×6cm(宽)×1.3cm(厚)。贝叶经最里层的包经纸是藏纸,其pH值为7.10,为弱碱性;外层的花包经布是丝质的,pH值为6.70,近中性;编号3的贝叶经包装材料为中性或弱碱性,符合长久保存的要求。

表1 贝叶经本体保存现状

调研编号 编号1 编号2 编号3-① 编号3-②夹板材质 硬木 无夹板 硬木夹板长度 (cm) 31.5 — 32.5护经夹板信息夹板宽度 (cm) 8 — 6夹板厚度 (cm) 1.4 — 1.3 pH值 外表层pH:5.40内表层pH:5.40 — —内层藏纸 6.09 6.43 右上7.10左上7.15包经材料pH值中层花色丝布 5.40 — 6.70外层黄色棉布 (黄色掉色)6.53 — —包经带(黄红缝合)黄色部分7.65红色部分5.37 — —

(二)影印本贝叶经呈现的病害

影印本是贝叶经本体经相机拍摄后形成的,是本体的真实写照,其上能够透视出本体的病害及其类型。通过对6函影印本贝叶经的调查,发现病害类型主要有拉丝、各种污染、边缘缺失、断裂、生物病害、孔磨损等,详见表2。其中,病害发生的程度参照 《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1部分:破损等级的划分》(DA/T 64.1—2017)进行判定:轻微,病害面积≤5%,即病害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5%;中度,5%<病害面积≤20%,即病害面积大于总面积的5%,且不超过20%;严重,病害面积>20%,即病害面积大于总面积的20%。

编号4的贝叶经共有135处病害。有80叶边缘发生拉丝,其中27叶为轻微拉丝,38叶为中度拉丝,15叶为严重拉丝。有15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裂,其中轻微断裂6叶,中度断裂为7叶,严重断裂为2叶。8叶存在边缘缺失的问题。

编号6的贝叶经主要病害有拉丝、墨迹褪色和边缘缺失;编号9的贝叶经主要病害为污染、拉丝。这两函贝叶经保存状态相对较好,病害程度轻,破损面积小。编号5、编号7和编号8整体保存较为完好,主要病害为污染、边缘缺损和墨迹褪色。

从整体上来看,6函影印本贝叶经残破程度较轻,整体保存较为完好。主要病害数据统计和分析,详见表2。

表2 贝叶经影印本呈现的病害类型及分布情况

病害统计数据病害类型编号4 编号5 编号6 编号7 编号8 编号9 总计墨渍 5 0 0 1 1 0 7不明污染 5 5 1 0 1 8 20污染锈斑 0 0 2 0 0 0 2水渍 11 0 0 2 0 1 14鼠啮 0 0 3 2 0 0 5生物病害虫蛀 0 0 3 0 0 0 3霉斑 0 1 0 0 0 2 3边缘缺失 8 2 6 9 4 4 33孔磨损 0 0 0 2 3 5 10其他病害折痕/折叠 6 1 0 3 0 2 12炭化 1 2 0 1 1 0 5墨迹褪色 3 2 8 1 5 4 23书写色料病害墨迹洇化 1 1 0 0 0 0 2

二、贝叶经病害类型划分与分析

根据表1和表2中的病害类型,按照不同病害类型的破损程度、劣化速度及其对贝叶经保存的影响等指标,可将其按照活动性质划分为3类,即活动病害、稳定病害和可诱发病害,病害划分情况见表3。

表3 贝叶经病害分类及治理措施

(一)活动病害

活动病害指的是病害已经存在,且仍处于活跃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恶化或扩散蔓延的一类病害。这类病害如不及时处理,任由其劣化、蔓延,最终将会严重危及贝叶经的寿命。因此,贝叶经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贝叶经的活动病害进行修复和处理,深入分析论证贝叶经活动病害的修复技术和方法的可实施性。

1.拉丝

拉丝指的是贝叶纤维分丝帚化、纤维起翘呈细丝状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贝叶材质自身老化和外力作用摩擦导致。拉丝是贝叶经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所调研的3函本体贝叶经中就有2函存在不同程度的拉丝现象;6函影印本贝叶经共计642叶,其中有102叶存在拉丝问题,约占总数的1/6,其中占拉丝总数一半以上的是中度拉丝。由此可见,拉丝是最常见且程度比较严重的病害,需要引起重视。除此之外,已经发生拉丝的贝叶经,由于拉丝部位纤维起翘缠绕,则更容易发展成为更严重、面积更大的拉丝病害,活动病害也由此而来。

图2 贝叶经边缘拉丝

图3 影印本贝叶经拉丝程度占比图

2.断裂

调研中发现贝叶经的叶片普遍发脆,这意味着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贝叶容易发生断裂等情况。编号1和编号2的贝叶经存在较为严重的断裂问题,6函影印本贝叶经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断裂问题,具体见图4。贝叶经一旦出现断裂,如果不及时加固,会在外力作用下进一步恶化,使轻微断裂发展成为严重断裂甚至局部缺失,进而影响贝叶经内容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因此,一方面需要在保存过程中小心保管,防止外力挤压;另一方面需要对断裂局部进行加固处理,防止断裂继续发展恶化。

图4 贝叶经断裂

图5 影印本贝叶经断裂程度占比图

3.墨迹褪色

墨迹褪色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外力摩擦、水浸、油浸等引起贝叶经墨迹色素色度减退,导致墨迹模糊影响识读的一类病害。由于贝叶表面吸水性较小且较为光滑,因此墨迹色料的牢固度较差,受到摩擦后墨迹色料容易脱落,如不及时进行墨迹加固,褪色会越来越严重,直至最后完全无法辨认。本次调研的贝叶经中,墨迹病害主要为墨迹褪色和墨迹洇化两种,其中墨迹褪色更为常见。

图6 墨迹褪色

图7 影印本贝叶经书写色料病害类型及占比图

4.污染

污染是由于各种原因在贝叶经上留下污斑、污迹的现象,包括水渍、墨水污染、金属锈斑、油斑、霉斑、泥斑等。贝叶经上的污染不仅会影响内容的识读,严重的甚至还会造成贝叶经粘连等问题。贝叶表面的污染经年累月会渗入到纤维内部,进而侵蚀贝叶纤维,造成贝叶经性能下降。调研发现,污染是贝叶经常见的第二大病害。所调研的3函本体贝叶经上都有污染;6函影印本贝叶经上也都有各种类型的污染,主要为水渍和墨渍。

图8 贝叶经上的污染物

图9 影印本贝叶经污染类型占比图

5.生物病害

生物病害包括动物啃食、虫蛀和霉变等,指生物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对贝叶经造成危害的现象。贝叶经的载体棕榈科植物叶片属于天然有机物,容易招致生物病害。西藏收藏的贝叶经鼠害问题较为突出,鼠啮和鼠尿等现象多发,图10是被老鼠啃食后的贝叶经,鼠尿不仅会污染贝叶经,还是造成贝叶经粘连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常见的害虫主要有书虱、白蚁、衣鱼、蟑螂、蛾类等;贝叶经上滋生的微生物种类主要为青霉、毛霉和细菌等。

图10 鼠啮后的贝叶经

6.粘连

粘连主要是由于潮湿、水浸、灰尘、长霉、鼠尿、长期堆压等原因造成贝叶经叶片黏结在一起、无法分离的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固结成块,形成 “贝叶经砖”,如图11所示。调研发现,编号1的贝叶经存在严重粘连,整函叶片粘结成块状,且伴随有糟朽、掉渣等问题;编号2的贝叶经有部分叶片发生粘连。粘连部位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粘连叶片之间的缝隙会越来越小,直至完全没有间隙,最终导致叶片无法分离。

图11 贝叶经粘结成 “砖”

(二)稳定病害

稳定病害指的是病害已经产生或存在,但是基本不会再继续发展和蔓延的一类病害。一般来说,稳定病害发展较为缓慢且病害程度较轻,对于贝叶经的保存和利用影响较小,属于不危及贝叶经寿命的慢性病害。在贝叶经保护修复工作中,针对此类病害只需要加强保护措施,维持病害现状即可,无需对病害部位进行修复等操作,这样也减少了贝叶经修复工作中的风险。

1.边缘缺失

贝叶经的残缺多发生在叶片边缘,因此称为边缘缺失。边缘缺失与断裂的成因相似,都是由于贝叶材料自身老化或受外部环境影响,导致叶片脆化,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的现象。所调研的贝叶经中多数边缘缺失面积较小,一般不影响贝叶经的保存和利用,其中编号1的贝叶经破损严重,糟朽、掉渣。

图12 边缘缺损

2.孔磨损

贝叶经的装订形式特殊,具体是在叶片上打孔,再用穿经绳将若干叶片串连捆扎在一起,这种装订形式极易引发孔磨损。这是一种贝叶经特有的病害类型,是贝叶经在长期翻阅和利用过程中,圆孔被穿经绳摩擦变大、变形的现象。孔磨损不是常见的病害,而且一般病害程度较轻,基本不会发展恶化;由于孔周围没有文字,一般也不会影响内容的完整性。

3.折痕/折叠

贝叶经折痕或折叠的形成主要是受外力压力作用影响,压力小则形成轻微折痕;压力稍大则折痕变深,叶片发生折叠;压力过大叶片折叠处就会发生断裂。调研发现,贝叶经的这类病害并不多发,且都是程度较轻的折痕,因此无需对其进行修复,但在保管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避免外力挤压,也可通过定制装具等措施来加以保护。

4.炭化

炭化是贝叶经因火烧、烟熏等导致贝叶纤维降解,局部颜色变深的现象,是一种偶发病害,比较少见且一般病害程度较轻。炭化属于稳定病害,几乎不存在劣化、蔓延的情况。因此,无需对贝叶经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持库房环境干净整洁,做好防光措施,远离火灾隐患即可。

(三)可诱发病害

可诱发病害是指已经发生或存在的病害,且正常情况下不会再恶化或蔓延,但在外部环境的激发下,病害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或恶化。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外部环境的刺激才会发展和蔓延的一类病害。

1.墨迹洇化

墨迹洇化指的是贝叶经上的墨迹色素向四周扩散,导致字迹模糊的现象。水溶性墨迹在遇水、水溶液后或油溶性字迹遇有机溶液、有机溶剂后,都会发生洇化现象。所调研的贝叶经中墨迹洇化较少,且较为轻微,均不影响字迹的识读。墨迹洇化形成后,一般不会继续蔓延,但遇到水或有机溶液等,还会再次发生洇化,因此在保管过程中要多加注意。

2.墨迹褪色、污染、生物病害以及折痕/折叠等病害

如墨迹褪色发生后,正常情况下不会蔓延扩散,但如果长期受强光照射、外力摩擦等外部环境的刺激,墨迹褪色程度和面积会进一步恶化、蔓延。同样,其他病害也会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不断发展和蔓延,直至最后危及贝叶经的寿命。

针对这类病害,要尽可能地将外界环境对贝叶经的影响降至最小,维持病害现状不再发展。一方面,需要改善保管环境,做好库房 “八防”等措施,配备合适的装具等;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病害成因,重点加以防范,防微杜渐,将可能发展的病害扼杀在萌芽阶段。

三、贝叶经修复关键技术分析

通过贝叶经病害的分类可知,活动病害的危害最大、劣化速度最快、病情最急,对这类病害的修复是贝叶经保护修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由于国内尚未开展贝叶经修复工作,因此实践经验尚属空白;印度及东南亚国家和英美等欧美国家的贝叶经修复开展较早,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

(一)拉丝、断裂和边缘缺失——补缺加固技术

拉丝病害容易发展和蔓延,因此需要及时加以修复。斯里兰卡地区使用小火熏烤的方式来加固贝叶经边缘纤维;大英博物馆使用稀释的石蜡乳液固定拉丝处的贝叶纤维,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在贝叶经边缘刷油漆或丙烯酸乳液等也可以加固边缘纤维;①Sah A.Palm Leaf Manuscripts of the World:Material, Technology and Conservation.Studies in Conservation, 2002, 47(sup1):15-24.也有些收藏机构用手工纸来加固拉丝的纤维。

贝叶经断裂处的修复主要是局部加固,通常使用透明度较高且具有韧性的薄手工纸、丝网等,染色后裁剪成条状配合糨糊、甲基纤维素、鱼胶等黏合剂对断裂处进行加固。②吕晓芳、张美芳:《贝叶经保护与修复研究综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年第8期,第147—160页。印度国家档案馆使用醋酸纤维素膜 (既可作为支撑材料又可作为黏合材料)溶剂法对贝叶经局部进行加固,具体是在断裂处依次放置醋酸纤维素膜和薄手工纸,将丙酮溶液涂刷在薄纸上,丙酮渗过纸张溶解醋酸纤维素膜,将薄纸与贝叶进行黏合。③Kathpalia Y.Hand Lamination with Cellulose Acetate.The American Archivist, 1958, 21(3):271-276.这种方法相比之前的热压法虽然能够减少热损伤,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由于贝叶表面粗糙不平,导致薄纸与贝叶贴合效果欠佳。④Sah A.Palm Leaf Manuscripts of the World:Material, Technology and Conservation.Studies in Conservation, 2002, 47(sup1):15-24.

边缘缺失虽不属于活动病害,但严重的破损会影响贝叶经的保存和利用,因此,应视情况对其进行补缺修复。在修复中使用的修补材料应尽量与原件保持相近,这是手工修复的原则之一。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印度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和大英博物馆先后使用贝叶作为修补材料,采用搭接或嵌补的方式,用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等黏合剂对缺失处进行修复。⑤Lawson P.Palm Leaf Books and their Conservation.Library Conservation News, 1987, (16):4-7.除此之外,上述两个机构还探索了以手工纸作为修补材料的具体应用,即将多层日本纸用淀粉糨糊黏结成与贝叶经厚度相似的纸板,再用纸板的毛茬与贝叶经缺口处进行搭接,用淀粉糨糊进行黏合。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发现,用桑树内皮作为贝叶经的修补材料比使用贝叶和木片效果更好,因为桑树皮材料更耐久且外观结构等与贝叶的匹配度较高,因此能够取得不错的修复效果。⑥Nichols K.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Loss Compensation in Palm Leaf Manuscripts.The Paper Conservator, 2004, 28(1):105-109.

(二)墨迹褪色——显色固色技术

贝叶经的书写方式有刻写和表面写/印两种,这是由制作贝叶经的棕榈叶特点决定的。一种是生长在印度东部的Talipot(贝叶棕),它的叶片很薄、狭长、柔韧、灵活、颜色浅且吸墨性较好,因此,常用钢笔或羽毛笔等蘸墨水在其表面书写。另一种是生长在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等地区的Palmyra(糖棕),它的叶片厚实、粗糙且颜色比Talipot(贝叶棕)深,吸墨性较差,因此是先用铁笔刻写后,再用灯黑、碳粉等混合具有驱虫功效的植物精油进行上墨。⑦Kumar D U, Sreekumar G V, Athvankar U A.writing system in Southern India-palm leaf manuscripts.Design Thoughts, 2009(7):1-7.

墨迹褪色问题主要发生在刻写的贝叶经上,⑧Sah A.Palm Leaf Manuscripts of the World:Material, Technology and Conservation.Studies in Conservation, 2002, 47(sup1):15-24.可能由于Palmyra(糖棕)吸墨性差,墨迹与贝叶的结合方式只有结膜这一种,所以相比Talipot(贝叶棕) “结膜+吸收”的结合方式更容易脱落褪色。刻写的贝叶经墨迹褪色后,可采取重新施墨的方式进行处理,所用的墨应与原来的墨成分相同或相近。大英博物馆使用传统的材料和方式制墨,即用油烟墨 (lampblack)和樟脑油 (oil of camphor)混合成墨,再将其均匀地涂在整片叶子上静置一晚,之后用酒精擦去多余的墨迹。①Crowley A S.Repair and Conservation of Palm-leaf Manuscripts.Restaurator, 1970, 1(2):105-114.除此之外,还有使用椰子壳灰和油混合制墨的方式。除了施墨,也可以使用5%的醋酸纤维素丙酮溶液对刻写贝叶经的墨迹进行加固。②Joshi B R.Preservation of Palm Leaf Manuscripts.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India, 1989, (22):120-127.在具体修复工作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表面书写或印写的贝叶经如果发生褪色后,对于水溶性的墨迹,可以在贝叶经表面涂甲基丙烯酸漆来加固和保护墨迹;③Sahoo J.A selective review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on palm leaf manuscripts.Libra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e-journal),2016:1397.也可以使用2%乙醇可溶性尼龙溶液作为墨迹保护涂层,增强墨迹的牢固度,防止墨迹脱落褪色。④同上。

国内贝叶经墨迹加固的理论和实践虽尚未开展,但与之相关的纸质档案字迹加固技术开展较早、研究成果较多,且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可以参考和借鉴纸张的墨迹加固技术。纸质档案字迹加固材料众多,如胶矾水、乙基纤维素、有机玻璃溶液等。有实验表明,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明胶-甘油溶液等4种加固材料对墨汁、碳素墨水字迹有较好的保护效果,⑤欧秀花、万鑫:《纸质档案字迹加固材料的初步研究》,《档案管理》2017年第2期,第49—51页。因此,墨迹成分为墨汁的贝叶经就可采用以上4种材料进行实验研究,筛选出合适的贝叶经墨迹加固材料。

(三)污染——清洁技术

针对贝叶经的污染病害,可先采用干清洁法,即用软毛刷、超细纤维除尘布等将表面的浮灰去除;对于难以去除且严重影响贝叶经利用的污染选择湿清洁法,即选择合适的溶液或溶剂进行清洁,在选择清洁试剂时需要充分考虑贝叶经墨迹的溶解性质,以免造成墨迹溶解或褪色等 “二次伤害”。

不同书写方式的贝叶经应采取不同的清洁方式。对于表面写/印的贝叶经,表面的污染可使用1∶20比例的酒精和樟脑油混合液进行清洁,用毛刷均匀刷在贝叶经表面,停留片刻后再用软布擦拭;⑥Crowley A S.Repair and Conservation of Palm-leaf Manuscripts.Restaurator, 1970, 1(2):105-114.也有学者建议以3∶2比例的酒精和蒸馏水混合液擦拭贝叶经。⑦Gupta C B.Preservation of Palm Leaf Manuscripts.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of India, 1974, (VII):59-61.对于贝叶经侧面的污染,大英博物馆曾使用棉签蘸取三氯乙烷进行清洁。

刻写的贝叶经可使用蒸馏水进行清洁,用软布蘸蒸馏水擦拭时要注意力度,太轻效果不好,太重可能会损伤贝叶经。还有学者提出在蒸馏水中添加非离子洗涤剂、0.2%邻苯基苯酚钠盐等提高清洁的效果,⑧Nair M V.A New Method for Relaxing Brittle PalmLeaves.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India, 1985, (XVIII-XX):1-4.但也需要充分考虑残留物对于贝叶经寿命的影响。

纸质档案和古籍的清洁去污技术发展时间长,研究成果众多且技术较为成熟。因此,在开展贝叶经清洁工作中可充分借鉴纸张清洁技术和方法,结合贝叶经载体材料和墨迹成分的特点,筛选出适合的清洁技术。

(四)生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

在印度及东南亚国家有许多传统的驱虫措施,例如将手稿存放在厨房的阁楼里,用烟雾来驱虫;用印楝树等具有抗虫特性的材料制成护经夹板;还有使用红色或黄色的包经布来防虫等。但上述做法的有效性并未得到证实,其科学性也有待进一步论证。当前,最常用的杀虫灭菌剂主要是天然植物和化学合成剂。

印度及东南亚国家常使用各种驱虫植物精油和草药来防虫抗菌。在斯里兰卡和泰国,从树木中提取出来 “树脂油”被用作驱虫剂,除此之外,还有香茅油、柠檬草油、桉树油、丁香油、印楝油、黑胡椒油、芝麻油、青蒿油等植物精油,在不同地区作为驱虫剂使用。①Sah A.Palm Leaf Manuscripts of the World:Material, Technology and Conservation.Studies in Conservation, 2002, 47(sup1):15-24.其中,印楝被康奈尔大学证实确实具有驱虫的性能,该机构使用楝油作为驱虫剂。还有学者对上述精油的防霉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蒌叶油、樟脑油和桉树油这3种防霉效果最为持久,且不会引起局部变色。②Dhawan S.Essential Oils for Prevention of Mould Growth on Palm Leaf Manuscripts.Biodeteri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3,1995:272-282.除了植物精油,植物种子也能作为防虫防霉剂,例如香旱芹籽由于里面含有百里香酚 (一种天然存在的具有灭虫和抗菌性能的化合物),因此能起到很好的杀虫抗菌效果。③Sharma D, Singh M R, Dighe B.Chromatographic study on traditional natural preservatives used for palm leaf manuscripts in India.Restaurator, 2018, 39(4):249-264.另外,还有印楝叶和姜黄、黑胡椒、大蒜等都可以作为驱虫剂使用。④Dashrath Patidar,Ashish Soni.Indigenous Materiial of Preserving Manuscripts in Libra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Library Science,2016(2):183-187.有研究表明,以艾蒿、菖蒲、孜然、丁香、胡椒、肉桂和樟脑组合成的驱虫剂有很好的效果,且有效期可达6个月之久。⑤Perumal P, Conservation of Palm Leaf Manuscripts.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1997:62-71.

除了传统的植物防虫防霉剂,近几十年各种化学合成的驱虫防霉剂也被各收藏机构广泛使用。对于库房消杀和大面积杀虫灭菌的需求,可以使用百里酚、对二氯苯、四氯化碳、环氧乙烷等化学合成熏蒸剂进行熏蒸消杀,杀虫灭菌效果较为理想,⑥Sah A.Palm Leaf Manuscripts of the World:Material, Technology and Conservation.Studies in Conservation, 2002, 47(sup1):15-24.但需要特别注意使用时的安全问题,应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对贝叶经和人体的不良影响。对于贝叶经上小面积的霉菌可使用棉签蘸乙醇进行擦拭去除。

国内纸质档案和古籍保护中常采用低温冷冻杀虫法,这种方法无毒、无损、安全性高且易操作,只需将温度控制在-30℃以下,处理72小时即可。近几年,国内档案、文物保护部门将低氧气调技术应用于档案、古籍和木质文物的虫霉防治中,经实践发现效果较好。综上,可以借鉴上述保护技术展开适用性探索,将相关技术的适用范围扩展到贝叶经的虫霉防治工作中来。

(五)粘连——分揭技术

粘连作为活动病害,其危害巨大,因此一旦发现就应及时处理。学者们发现将贝叶经润湿、软化后,粘连部分更容易分离。将粘连的贝叶经放置在60℃的5%—10%的甘油-水溶液中润湿,这样粘连叶片更容易分离。⑦Joshi Y.Modern Techniques of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Palm leaf Manuscripts//Proceeding of Conference on Palm Leaf and Other Manuscripts in Indian Languages.Madras: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1995:275-285.加尔各答国家图书馆将粘连的贝叶经放入70—80℃的液体石蜡中浸透,粘连叶片揭开后,再用丙酮溶液清除残留的石蜡。⑧Das A C.Conservation of Some Non-book Materials in National Library, Calcutta,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of India, 1987, (XVIIIXX):14-21.上述两种方法都需要将贝叶经浸入高温的液体中浸泡,一方面水溶性的墨迹可能会洇化;另一方面,较高的温度也可能会对贝叶经产生热损伤;而且残留物质也会对贝叶经产生影响。总之,上述分揭技术对于贝叶经的干预较大,需要谨慎选择。

综上,针对活动病害的5种核心修复技术措施有些较为冒进,其科学性以及对贝叶经长期保存的影响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究。因此,对于上述做法需谨慎参考理性借鉴,经过反复实验论证之后再进行实践应用。

四、修复关键技术的可实施性分析

贝叶经修复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延长其寿命,应避免在修复中因操作不慎或方法选择不当等风险,对贝叶经造成 “二次伤害”。当前我国贝叶经手工修复的方法、技术和经验几近空白,贸然修复存在一定风险。在贝叶经修复之前要了解各种修复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潜在风险等,尤其要充分认识修复核心技术的可实施性,明确哪些是可以直接应用的成熟技术,其他领域可以借鉴的技术有哪些,以及哪些是还正在探索中的技术。事先要反复验证,以降低修复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保证修复方法、材料、流程等对贝叶经本体基本无影响,恢复贝叶经原貌是修复技术实施的根本目标和保证。

经过多年的发展,纸质文献修复基本形成一套成熟、稳定的技术。直接将纸质文献修复技术移植到贝叶经的修复中,存在诸多不妥之处。因为贝叶经材料与纸质文献材料不同,用纸质材料修复贝叶经不符合修复基本原则,无法实现恢复原貌的目标;将纸质文献修复技术应用在贝叶经上要考虑技术的适用范围,比如在纸质文献上可以使用化学物质,在贝叶经上基本不能使用,化学物质残留会影响其保存寿命;纸质文献修复效果好不一定在贝叶经上奏效,比如糟朽的纸张文献可以使用搭托技术,在贝叶经上则无法实施。

表4 贝叶经核心修复技术分析

(一)成熟的技术

成熟的技术安全性高、效果稳定,可以继续在保护和修复中应用。目前,贝叶经核心修复技术中成熟的技术共有两项,分别是数字墨迹修复技术和天然植物驱虫技术。

相较于前述墨迹显色固色技术而言,数字墨迹修复技术更加成熟,且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效果也更好。国外贝叶经数字化抢救研究进展较快,尤其在贝叶经墨迹修复、文本识别方面较为突出,数字化后的贝叶经通过图像增强和二值化图像处理等技术,能有效增强文字内容的清晰度,再使用光学字符识别系统对贝叶经进行文字识别等,从而完成贝叶经墨迹数字修复工作。

天然植物防虫剂作为传统的驱虫方法在印度及东南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学者对各种植物防虫剂的杀虫防菌效果做了大量的研究,植物防虫剂被大量应用在贝叶经虫霉防治中。天然植物防虫剂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对贝叶经的影响较小,是理想的生物防治手段。

(二)可借鉴的技术

可借鉴的技术重点是做好前期研究,了解技术的特点、应用场景等,筛选出适用于贝叶经修复的技术。可借鉴的技术主要是借鉴纸质档案和古籍修复技术,比如清洁、揭粘、补缺、加固等。此次调研的影印本贝叶经污染类型中,墨渍占总污染的16%,对墨渍的清洁就可以借鉴纸质档案和古籍常用的清洁方法。生物病害防治方面,低氧气调技术是近几年国内档案部门和文物部门常用的一种物理杀虫灭菌的方法,主要优点是绿色环保、无毒无害、无污染和副作用,可借鉴此项技术,探索其在贝叶经虫霉治理中的应用。

(三)探索中的技术

探索中的技术需要针对贝叶经特点开展专门的研究,探索可用、能用、好用的修复技术。例如,贝叶浆修补技术是利用同样的贝叶材料制作贝叶浆,修补断裂、糟朽和虫洞等;物理清洁技术是利用非化学物质,比如水、微乳液等处理技术清洁贝叶经上的各种污斑;真空冷冻揭粘技术针对粘连严重的贝叶经,利用抽真空和冷冻技术相结合,分离粘连贝叶。目前上述技术还处在理论探讨和实验阶段,还需要反复验证和探索。

小 结

贝叶经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珍贵的古籍之一,对于贝叶经这样珍贵且脆弱的文化遗产,需要对其病害进行精准诊断和分类,从而制定完善的修复计划,推动保护修复工作的有序进行。在针对活动病害开展手工修复时,要持谨慎态度,寻求安全、稳定、成熟的技术手段,并对修复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对于稳定病害及可诱发病害,当缺少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时,应以维持贝叶经保存现状为主要目的,切忌对其进行过度干预和处理,可通过改善保管环境和装具等进行保护,以更好地实现贝叶经的长久保存和传承。

猜你喜欢

墨迹拉丝病害
我不是当代毕昇,集体才是——从新见王选题赠墨迹看科学家精神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一种导热式塑料拉丝冷却装置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气体密度调控激光拉丝太赫兹辐射机理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墨迹天气上市,也许不是什么好消息
海洋重力仪采样质量悬挂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