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墩顺济妈祖庙建筑考析与当代复建研究

2022-11-15黄林生陈雅珊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妈祖信仰建筑

黄林生, 陈雅珊

( 莆田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

0 引言

妈祖信仰历经千百年发展, 其传播足迹已遍布世界40 多个国家和地区[1], 形成跨地域分布、跨文化交流的信仰体系。 作为物质载体的妈祖宫庙也随着妈祖文化的传播和扩散构建了十分广泛的庙际系统。 圣墩顺济妈祖庙(以下简称圣墩妈祖庙)位于莆田白塘镇宁海畔, 始建于北宋, 徽宗皇帝赵佶亲赐庙额, 原先立塑像祭祀, 后又修庙建殿, 屡经扩建, 形成了湄洲岛外重要的妈祖信仰文化圈, 是早期妈祖信仰传播的重要媒介。但随着朝代更迭, 地形地貌运动和港口变迁, 沧海桑田, 圣墩妈祖庙也不知何时湮没于地下。 当前考古工作还未展开, 资料十分有限, 文章通过对圣墩妈祖庙已有资料的解读, 探讨圣墩妈祖庙建筑的历史信息和模型建构, 为系统化揭示圣墩妈祖庙历代变迁、 功能作用、 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同时为当下复建工作提供构想。

1 妈祖庙与圣墩妈祖庙

1.1 妈祖庙由来及传播

妈祖, 原名林默, 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 因其行善济世, 民间感戴其恩德和神迹, 尊为航海保护女神, 立祠祭祀,逐渐形成妈祖信仰。 由于妈祖信仰突出的精神慰藉、 社会教化、 护国庇民等功能, 妈祖先后得到官方的四十多次褒封[2], 扩大了妈祖信仰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影响。 作为妈祖信仰的重要载体,妈祖庙也因此被广泛兴建。 福建莆田湄洲祖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湄洲祖庙分灵到平海湾北岸的平海澳,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又分灵到兴化湾内港宁海附近, 因其地名故称 “圣墩妈祖庙”, 是当前已知的三座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妈祖庙[3]。 如今,供奉妈祖的海内外庙宇已达万座。

1.2 圣墩妈祖庙的由来及影响

圣墩妈祖庙是妈祖信仰由湄洲岛向莆仙全境乃至世界传播的重要中转站, 最早记录圣墩妈祖庙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所著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4](以下简称 《庙记》,原文载于清康熙年间抄本 《陇西白塘李氏宗谱·忠部》, 转录自元代张翥 《圣妃灵著录》[5]), 载述了建造圣墩妈祖庙的背景成因:即妈祖信仰在宋元祐元年(1086)扩展到距湄洲岛百里外的 “宁海之旁” 的圣墩附近(今白塘镇镇前村、 洋尾村一带)。 由于 “墩上常有光气夜现”[4], 频频出现妈祖显灵和神迹, 乡民惊叹女神异象, 因此建立圣墩妈祖庙, 妈祖信仰也由此进入对外发展的阶段。 宋宣和五年(1123), 宋徽宗因妈祖庇佑出使高丽船队平安而归御赐圣墩妈祖庙 “顺济” 庙额, 将妈祖从民间神祇提升至官方的航海保护神, 成为妈祖信仰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圣墩妈祖庙成为首座被朝廷赐额的妈祖建筑, 始称 “圣墩顺济妈祖庙”, 由此奠定它在妈祖信仰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影响了历朝历代妈祖庙的命名, 有力推动了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 圣墩妈祖庙在乡绅望族陇西李氏族人的屡次号召和募捐建设下, 建筑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追溯至明清时期, 却鲜有记录圣墩妈祖庙的文献史料, 圣墩妈祖庙建筑如今也已复不存在。 关于圣墩妈祖庙的旧址, 先后有南埕村说[6]、 衙口(牙口)村说[7]、 梧郊村说[8]以及镇前村说[9]等多种看法。 林国平等经过细致论证,提出 “圣墩顺济祖庙遗址具体地点应在镇前村西北向的洋田地块, 具体范围为离今涵黄公路西边约180 米以内, 离顶堰古堤80 ~180 米以内原‘大孤屿’ 地块”[10]。 并通过 20 世纪 50 年代水利图指出 “圣墩祖庙地块海拔5.2 米, 表面面积约1000 平方米”[10], 这个说法被广泛认同。

2 圣墩妈祖庙的建筑特征

2.1 历史沿革

妈祖最初是作为海上保护神深得沿海地方百姓的拥戴, 她的影响从湄洲岛向外扩散到福建全境、 广东、 浙江乃至淮河流域。 根据现存史料可以将圣墩妈祖庙的建设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1)塑像奉祀。 因湄洲妈祖在宁海圣墩 “枯槎显圣”, 宋殿前统制司干李富之父李泮塑神女像, 放置于当地旧圣墩祠庙内。 “旧尊圣墩者居中, 皙而少者居左, 神女则西偏也”[4], 从当时一庙多神共祀及摆放位置(偏西)来看, 妈祖虽被立像祭祀, 但彼时妈祖信仰的影响力还较弱。

(2)立庙主祀。 随着妈祖多次被官方敕封,影响剧增。 原先的妈祖庙狭小局促, “祠宫偏迫, 画像彤暗”[4], 宋李富对庙宇建筑进行大规模扩建, 增设殿宇, 增加建筑高度, 整个工程持续一年。 重建后整个庙宇建筑严谨有序, 主次建筑分明, 石作精湛, 装饰精美, 规模甚大。 宋进士黄公度在其七言诗咏 《题顺济庙》[10]称其“参差宫殿崒晴空”。 最为重要的是, 重建后将庙宇正殿上的妈祖神像从 “偏西” 移至 “居中”, 奉祀为主神。 妈祖神像的正序位摆放意味着妈祖已成为地方主要神祇, 成为百姓心中公认的保护神。

(3)增建殿宇。 元至元十八年(1281)妈祖获赐封号 “护国明著天妃”, 妈祖庙宇建筑也由“顺济庙” 改为 “天妃宫”。 在元代文献中, 圣墩妈祖庙也以圣墩天妃宫等称谓出现。 黄渊的《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11]记载, 元大德三年(1299), 圣墩妈祖庙自李富修建后历经三百余年, 香火兴盛不衰。 为此李富后裔李清淑主持重修庙宇建筑, 从正殿到寝殿逐一翻修, 并在两殿之间新建 “蕃厘殿”, 用时五年, 庙宇规模进一步扩大, 达到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历史最顶峰。

元代中叶以后, 未见有和圣墩妈祖庙有关的文献史料, 庙宇建筑何时为何荒废, 一直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 有学者认为与莆田元末的亦思法杭兵乱[12]以及明末的倭乱有关, 暂无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 圣墩妈祖庙始建于宋代, 经历了“早期塑像奉祀—中期立庙主祀—盛期增建殿宇—末期圮废消失” 四个历史阶段, 其发展脉络也是妈祖文化对地方影响关系的真实写照。

2.2 选址特征

“我湄洲神女, 其枯槎实所凭, 宜馆我于墩上”[4]。 “枯槎显圣” 而立庙于圣墩, “示现” 常被认为是妈祖宫庙选址的前提。 但历来宗教祠庙建筑选址, 山川形胜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郡城东宁海之旁, 山川环秀, 为一方胜景, 而圣墩祠在焉”[4], 《庙记》 刻画了旧圣墩祠庙周边优美的山水环境。 元代洪希文 《题圣墩妃宫》[13]更是以 “云涛” “鱼龙” “仙岛” “轩豁” “壶山峙秀” “松桧蓊荟” 来描述圣墩妈祖庙周遭的胜景, 水带环抱、 山川叠胜、 草木繁茂、 远景开阔, 宛若仙境。 另因壶山(即莆田壶公山)位于南洋平原上, 在宁海圣墩附近能观其在古白塘湖和木兰溪中的倒影, 所以从壶山倒影大致判断圣墩妈祖庙主要方位应是坐北朝南, 临水营建。 圣墩妈祖庙历史山水体系及景观格局: 面眺壶山,近靠江畔(如图1)。 可见当时人们在建造圣墩妈祖庙之前对基址的选择与朝向方位经过缜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规划。

图1 基址山水关系(笔者自绘)

2.3 总体布局

圣墩妈祖庙是宋代李泮始建, 经李富主持重建后又由其后裔李清淑重修扩建。 鉴于宋代建筑营造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法体系, 特别是将作监李诫编修的 《营造法式》 是官方建造的营建法典, 其颁布时间(1103)早于圣墩妈祖庙营建时间(1150 左右), 所以圣墩妈祖庙的建造必然受到官方规制的约束。 宋李富修建圣墩妈祖庙之时, 按照 “正殿中峙, 修廊翼翼, 严祀有堂,斋庖有庐” 的中轴对称式平面布局(如图2), 即中间布置正殿、 寝殿, 两翼以长廊连接, 沿主轴两侧配备斋厨、 祭堂等。 轴线由入口延伸, 地势逐渐升高, 以强调殿宇地位和等级, 制造 “参差宫殿” 的视觉效应。

图2 宋李富修圣墩妈祖庙布局示意图(笔者自绘)

经元代李清淑扩建后, 圣墩妈祖庙总体布局几近定型。 “庙前曰殿, 半以后曰寝, 乙殿居甲丙间”, 建筑布局较之前有较大变化, 即在正殿(甲)与寝殿(丙)之间增建了 “蕃厘殿” (乙),也侧面说明原先正殿与寝殿有较大的空间距离。洪希文说 “升阶再拜”, 指出建筑前后层次高差变化; 说 “殿阁硉兀” “银楼玉阁” “华表耸突”, 进一步说明除殿宇外, 建筑类型还有楼阁、 华表等, 具体指向可能为宗教建筑中常见的钟楼、 鼓楼或角亭等, 型制类型更趋系统、 丰富。 相比于宋代李富的重建过程有两点不同: 一是殿宇建造募集方式由原先李富 “捐钱七万”[4]的个捐方式到 “四方善信乐施”[11]的众捐方式;二是从 “磨砻刈削”[4]的石作营建到 “有木巨甚” “尽售其材”[11]的木构筑造。 民间热衷参与妈祖庙宇的修建, 足见妈祖信仰对当时社会影响的深入性与广泛性。

因现存史料没有提及圣墩妈祖庙各建筑单体的特征, 无法得知庙宇建筑的具体型制。 但结合上述建筑布局的特点及类型, 根据宋元建筑营建规制及圣墩妈祖庙遗址周边现存宫庙建筑, 辅以泉州天后宫[14](1196 年始建, 现存为明清重修)为参照, 结合中国传统空间营造的 “五门三殿”式理想模式, 大致推测圣墩妈祖庙总体布局及型制特征为: 入口华表—山门(三至五开间)—钟楼、 鼓楼—正殿(五至七开间)—蕃厘殿(三至五开间)—寝殿(五至七开间), 配以左右两廊等(如图3)。

图3 圣墩妈祖庙建筑平面布局推导示意图(笔者自绘)

2.4 建筑装饰

圣墩妈祖庙在总体布局上延续中国营造传统规制, 建筑装饰也体现中国营造传统规制特色。在总体布局上, 重建时 “苍黄赭垩之饰”[4], 即建筑用青、 黄、 赤、 白为主要装饰色; 建筑装饰上, 扩建时 “粉墙丹桂”、 修 “五云殿”[13], 即用红色涂饰墙体, 与桧木柱子的桃红色相互成趣, 白、 青、 黑、 赤、 黄五色装饰殿宇, 契合“金木水火土” 的五行风水观, 意指吉祥瑞兆。色彩装饰方面前后有所承续, 用色等级颇高且极具宗教属性。 “云旗” “灵旗毵毟” 等古代画有熊虎图案的大旗、 战旗创造了肃穆的神性空间,也蕴含了妈祖与海抗争的精神(如图4)。 在空间营造上, 圣墩妈祖庙建立了 “面势轩豁” “平洲远屿”[13]的广阔空间、 塑造了 “湘君” “虞帝”“柄授水府”[13]的神灵意象以及 “恋桑梓” 的乡愁情感。 多层次营造了圣墩妈祖庙的整体意蕴和心理导向, 可见其在装饰与空间上的考究。

图4 澳门路环天后宫 “云旗” 示意图(笔者自摄)

3 圣墩顺济妈祖庙复建构想

3.1 价值分析

圣墩顺济妈祖庙虽已圮废, 但作为世界上第一座被官方敕赐 “顺济” 庙额的妈祖庙宇, 它对妈祖信仰的形成和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其巍峨瑰丽、 殿宇参差、 层次有序的建筑风貌,亦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瑰宝; 其位于木兰溪出海口, 与千年木兰溪流域文化息息相关。 推动基于史实的圣墩妈祖庙复建是构建妈祖信仰体系、 弘扬建筑遗产文化、 推动地域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 应充分利用圣墩妈祖庙所蕴含的文物价值、 社会价值及历史价值, 深入挖掘圣墩妈祖庙民间文献史料[15], 结合 《莆田市木兰溪流域保护条例》 (2021 年)、 《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规划》 (2021 年)以及 《木兰溪十里风光带两岸片区提升规划方案》 (2022 年)等地方政策,发挥圣墩妈祖庙在妈祖文化传播中的纽带作用和在地方独特文化景观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促进木兰溪流域文化带的建设, 提升妈祖文化内涵, 打造地域风景新名片。

3.2 保护传承

圣墩妈祖庙符合中国传统建筑营建模式, 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复建应考虑与历史文脉的承续关系。 在旧址所在地周边, 有五显宫、 福山宫、 灵顺庙、 云龙书院、 吉祥寺、 飞来寺等传统庙宇建筑30 多座, 形成了浓郁的建筑风貌区。复建应在尊重原先建筑型制的同时, 还要考虑和周边地方建筑风格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加强与周边环境的统一。 此外, 复建区地势平坦开阔, 又拥有 “一山两水” 即壶公山、 木兰溪、 白塘湖等重要的历史环境要素, 足以构成大尺度、 多层次的视景。 规划应注重内外协同, 相辅相成的空间秩序, 增设亲水、 观景、 游憩等平台, 融合山水人文, 营造建筑、 自然与人的可持续对话空间。

3.3 功能拓展

现代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赋予历史建筑更多的功能。 圣墩妈祖庙在历史上主要作为妈祖的主祀庙宇, 如按早期建筑布局及规制进行规划复建, 必然无法满足当代功能诉求, 也不能真正实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美好愿望。 圣墩妈祖庙盛于宋元, 应着重以元代李清淑重建定型后的庙宇建筑形态为蓝本, 保留中轴布置、 三殿分置的格局。 在此基础上结合场地条件增建附属建筑, 融入更多功能。 在充分保留妈祖祭祀的功能外, 恢复妈祖祭典节庆等民俗活动, 用现代文化创意、文博展览活化传统人文空间, 使圣墩妈祖庙成为传承和弘扬包括妈祖文化、 民间信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枢纽, 打造地方研学教育中心。 近年来, 妈祖信仰影响日益扩大,妈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圣墩妈祖庙的复建也应考虑妈祖文化的交流功能, 展现其新的时代形象与文化品位。

3.4 有效管控

圣墩妈祖庙的复建须纳入专业化、 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控制景观视线的通达性是保证实现新时代文化功能的必要举措。 景观视线主要通过与眺望景观、 标志性景观、 自然环境之间进行视线交流, 保证文物古迹与周边环境的视域畅通, 减少视线干扰[16]。 圣墩妈祖庙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周边景观带来的影响, 要与环境共融共生。 基址地势平坦无高差, 近处有木兰溪沿河生态景观廊道, 白塘湖湖光胜景, 远处有黄石镇千亩沃野良田, 壶公山耸立前方(如图5)。 据此, 圣墩妈祖庙的复建要根据距离与景观体验, 将基址及其周边列为核心控制区、 两岸景观为近景协调区、 山川田野为远景引导区, 进行单元式、 区块化有效管控。

图5 景观视廊示意图(笔者自绘)

核心控制区应结合相关规划, 控制区域内建筑总体高度, 合理规划建筑组合形式; 近景协调区主要以木兰溪总体规划为参考, 管控近岸蓝线距离及两岸景观建设, 避免视线遮挡; 远景引导区要按照景观整体性原则, 处理好城市天际轮廓线, 将远处景观纳入复建区, 形成 “借景” (如图6)。 总体而言, 复建区建设时应充分注重景观层次, 融合历史背景、 凸显文化韵律, 逐层进行视线控制, 保证视廊畅通、 视景优越以及圣墩妈祖庙复建后重现曾经辉煌、 独特的景观效果。

图6 建筑视线控制示意图(笔者自绘)

4 结语

圣墩妈祖庙建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旧圣墩祠, 后经重修扩建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妈祖宫庙, 建筑规模空前, 装饰细节考究, 空间营造丰富, 辉煌盛极一时, 后逐渐消殆, 总体历经塑像奉祀、 立庙主祀、 增建殿宇、 圮废消失的四个发展过程。 在妈祖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当下,圣墩妈祖庙复建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妈祖文化的变迁关系及解读妈祖信仰的地方影响。 同时复建应秉承其文化价值, 保护历史环境, 实现多元功能,促进创新实践, 为推动妈祖文化传播、 共享木兰溪人文内涵、 提振人居意境创造新的机遇和平台。

猜你喜欢

妈祖信仰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妈祖祭典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