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L1 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关系探究
2022-11-15陈仲辉李金秋方建禅
林 伟, 陈仲辉, 李金秋, 李 魁, 方建禅, 陈 宇*
( 1.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中心实验室, 福建 莆田 351100 ;2.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乳腺外科, 福建 莆田 351100 )
乳腺癌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 是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 2019 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 乳腺癌以17.1%的发病率高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以缺乏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为特征的乳腺恶性肿瘤, 占乳腺癌发病率的15%~20%[3]。 因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 目前主要使用细胞抑制剂进行化疗, 但预后较差, 转移性 TNBC 患者的5 年生存率低于30%, 死亡率高[4]。 因而寻找一种新型、 更加有效的治疗药物迫在眉睫。
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是一种40 kDa 的跨膜蛋白, 在血管内皮细胞、 上皮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巨噬细胞、髓样树突状细胞和B 细胞上表达, 在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中起着重要作用[5]。 PD-L1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结合时, 可阻断T 细胞活化、 迁移、 增殖和分泌, 介导 T 细胞的凋亡[6]。 目前相关研究表明, PD-L1 是众多癌症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其过表达与肿瘤的复发、转移相关[7]。
PD-L1 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前也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但截至目前, 仍少有针对PD-L1 与TNBC 临床病理相关性的研究报道, 而TNBC 是乳腺癌中最具免疫原性的一种亚型, 有20%~30%的 TNBC 出现PD-L1 表达[8]。 因此本实验探讨 PD-L1 与 TNBC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为TNBC 患者的远期生存预测及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2021 年 7 月 88 例首次经病理确诊为TNBC 患者的病理组织。 所有患者均无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个人史, 在确诊前未接受化疗、 放疗、 内分泌治疗、 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女性。
1.2 实验方法
1.2.1 组织离体保存与观察
将上述病理组织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和石蜡包埋等处理后保存; 将保存的蜡块进行免疫组化实验后, 利用中性树胶进行封片, 待切片干燥后利用显微镜观察。
1.2.2 细胞染色结果判读
前提: 以扁桃体作为质控片, 阳性质控片染色结果为阳性, 阴性质控片染色结果为阴性。1)阳性: 组织切片中细胞膜部分或完全染色,呈现出黄褐色或棕色; 肿瘤巢内或相邻滋养基质层内, 直接与肿瘤反应相关的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细胞膜染色; 背景无染色。 2)阴性: 组织切片中细胞无黄褐色或棕色染色; 或仅细胞质染色。 联合阳性分数(combined positive score,CPS)为任何强度PD-L1 膜染色的肿瘤细胞占整个肿瘤细胞中的百分比。 计数的TNBC 细胞总数≥100 个。 若 CPS≥1%, 则判定 PD-L1 阳性; 若CPS<1%, 则判定 PD-L1 阴性。
以上所有组织切片均经我院病理科两名副主任及以上医师阅片确认。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5.0 统计分析软件和GraphPad Prism 8 绘图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 (ˉx ±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和费希尔精确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8 例 TNBC 的基本特征
本实验所用病理组织来自于我院88 例经病理证实为TNBC 的患者。 同期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共 574 例, TNBC 患者占 15.3%。 88 例 TNBC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龄为49.58 ± 12.76 岁; 肿瘤大小以 1 ~4 cm 居多, 平均 2.48 ± 0.98 cm; 淋巴结转移方面, 多数患者淋巴结转移小于5 个,平均2.55 ± 5.40 个, 淋巴结阳性患者差异程度大; 组织学分级上均为Ⅱ级或Ⅲ级, 以Ⅲ级为多见; Ki-67 表达水平集中分布在40%~90%, 平均56.61% ± 22.41%; 身体质量指数(BMI)平均值为 23.62 ± 2.70 kg·m-2, 接近中国人群肥胖阈值 24 kg·m-2[9]。
2.2 PD-L1 表达与TNBC 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88 例 TNBC 患者中, 共检出 23 例 PD-L1 阳性, 阳性率为26.1%。 PD-L1 阳性患者多数年龄>35 岁、 已绝经、 肿瘤直径≤2cm、 位于乳腺外上象限、 无淋巴结转移。 患者的年龄、 绝经状态、 肿瘤大小、 肿瘤发生部位和 BMI 与PD-L1表达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P =0.085、0.150、0.102、0.569、0.840) ; 但 PD-L1 的表达情况与淋巴结转移有着相关性(P =0.014)。 淋巴结N0、“≥N2” 与 N1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N1组内对比, PD-L1 阳性及阴性, 也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差异; 根据两者的标准残差可以进一步得出, PD-L1 表达和淋巴结N1水平显著相关, N0、“≥N2” 组内未显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 见表1。
表1 PD-L1 在TNBC 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PD-L1 表达与TNBC 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88 例TNBC 患者的病理组织均呈现出高组织学分级及高Ki-67 表达, 组织学Ⅲ级和Ki-67>30%的占比分别为64.8%、 78.4%。 在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方面, 组织学Ⅱ级与Ⅲ级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 =0.000); PD-L1 表达与 CK5/6不同表达情况也有着显著的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 = 0.000); 而 EGFR、 脉管癌栓和 Ki-67 与PD-L1 表达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 =0.230、0.390、0.564)。 见表 1。
2.4 PD-L1 表达在TNBC 病理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TNBC 病理组织中PD-L1 表达情况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见图1。 图1(a)、 (b)选取扁桃体组织作为阳性质控对照组, 可见扁桃体隐窝上皮细胞膜染色强阳性, 生发中心的巨噬细胞染色为中等到弱阳性, 内皮细胞、 纤维细胞和表面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则没有染色; 图1(c)、 (d)是利用阴性对照抗体试剂进行染色, 未见乳腺癌上皮细胞膜染色;图1(e)、 (f)在显微镜视野下可见细胞膜染色为黄褐色, 呈强阳性, 染色均匀、 数量多、 效果佳,而周围纤维组织细胞未见染色; 图1(g)、 (h)可见肿瘤细胞质染色为棕色, 表现为染色假阳性。
图1 TNBC 病理组织中PD-L1 表达情况的免疫组化分析
3 分析
TNBC 是乳腺癌中预后较差的一种亚型, 目前治疗手段有限, 因而亟需探索新型、 更加有效的治疗TNBC 方案[10]。 免疫治疗近年来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TNBC 治疗方面也展现出极大的潜力[11]。 研究发现, TNBC 肿瘤细胞中PD-L1 表达较高, 而PD-L1 是免疫治疗中重要的靶点[12]。 针对TNBC 的免疫治疗药物,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有两种PD-1 抑制性抗体药物: Pembrolizumab 和Atezolizumab。 国内外多个中心正在开展关于这两种药物的大型临床研究, 截至目前,多数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PD-L1 免疫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TNBC 患者的远期生存, 展现出令人满意的结果[13]。 但是鲜有针对 PD-L1 与 TNBC的临床病理相关性的研究报道。 本实验就我院88 例TNB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PD-L1 表达情况进行研究, 探讨PD-L1 表达与TNBC 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本实验, PD-L1 在 TNBC 中的阳性率为26.1%, 与相关研究相符。 年龄小、 肿瘤大通常提示TNBC 患者有不良预后[14]。 超重(甚至肥胖)与多种调节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途径相关, 能增加TNBC 发病率和死亡率, 被认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15]。 但本实验中患者的发病年龄相较于乳腺癌的总体水平(45 ~54 岁), 未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而与PD-L1 表达的关系方面, TNBC 发病年龄、 肿瘤大小和BMI 均未表现出相关性。 国内一项涉及14 367 名乳腺癌患者的meta 分析中, 也未发现PD-L1 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具有相关性[16]; ZHU 等的研究同样指出年龄与TNBC 中PD-L1 的表达无明显相关[17]。GUO 等的研究发现肿瘤大小与PD-L1 表达无明显相关[18]。 但 BMI 与 PD-L1 表达的关系, 目前研究甚少, 因而两者的关系需待更多的报道去验证。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发现, 虽然年龄小、 肿瘤大、 高BMI 与TNBC 的不良预后相关, 但与PDL1 表达并未显现出相关性, 说明TNBC 的不良预后因素, 并非与影响PD-L1 表达的因素呈正性相关。
淋巴结转移往往预示着TNBC 患者已处于疾病中晚期, 远期生存率低, 疾病复发率高。 研究发现, N0、 “≥N2” 的淋巴结转移, 较 N1更易表达 PD-L1, 但 N0与 “≥N2” 两者并未表现出差异, 表明虽然淋巴结转移与PD-L1 阳性相关,但转移数量并非与PD-L1 阳性呈正比, 进一步说明PD-L1 并不是和TNBC 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 在 N1组中, 只有少部分 PD-L1 阳性, 也提示PD-L1 阳性与不良预后并无一致性。
病理检查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 不仅能够明确肿瘤的性质, 其中的生物分子信号还能预测患者的预后, 为癌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巨大帮助。 组织学分级程度越高, 一定程度上说明TNBC 恶性程度越高, 高组织学分级也是乳腺癌化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实验中, 88 例TNBC患者共有57 例组织学分级为Ⅲ级, 占64.8%,说明TNBC 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相对较高。 组织学Ⅲ级相对于Ⅱ级患者更易表达PD-L1, 说明在组织学上, PD-L1 阳性能对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 C-kit 是一种跨膜酪激酶受体, 存在于造血干细胞和其他细胞表面, 具有诱导细胞凋亡和增加癌细胞侵袭性的能力[9]。 本实验中,CK5/6 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PD-L1 表达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差异, CK5/6 阳性患者 PD-L1 阳性率更高, 在某种程度上PD-L1 可能与肿瘤的侵袭能力有关。 脉管癌栓、 Ki-67 水平虽然也与TNBC 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但实验中未表现出与PD-L1 的表达存在着相关性, 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也较少涉及这个层面, 因而仍需更多的数据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 PD-L1 表达与淋巴结转移、 高组织学分级、 CK5/6 表达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但在预测TNBC 预后方面仍存在缺陷。 目前有相关报道指出,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PD-L1 联合研究时, 能更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19], 待今后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