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末湖北留日学生的办刊实践活动

2022-11-15刘春丽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报刊湖北

刘春丽

(长江大学 期刊社,湖北 荆州 434023)

湖北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省内书院林立,教育基础厚实,读书好学风气浓厚。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认为,日本兴盛是因其在明治维新时派遣大量学生游学西洋。张之洞于1898年3月著成了《劝学篇》,其中专列“游学”一篇,倡导留日教育,他认为:“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入外国学堂三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之置庄岳之说也。”[1](P174~175)还对游学之地为何选择日本作了分析:“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费省,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1](P175)张之洞极力推荐日本,主要是考虑到日本和中国相隔不远、可省费用、语言相近、风俗差别不大等方面。但他对西洋留学并不排斥,将留学西洋定位于更高的层次。因为日本就是学习西方国家才强大的,所以派遣学生留学日本是在间接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一、清末湖北留学日本情况概述

近代湖北的留学教育肇始于19世纪90年代。最早出国留学的是黄梅女子石美玉,1880年跟随传教士到美国学医。1896年,总理衙门派遣13名学生到日本学习,湖北房县人戢翼翚就在其中,成为湖北派遣留学生的第一人。虽然两人开了湖北留学史上的先河,但并没有对湖北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湖北的留学教育是从维新变法时期开始的。从1898年底开始,湖北正式派遣留学生。到1906年上半年,全国留日学生总数达到5 418人,其中湖北1 366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25%左右。[2]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推动下,从1896年到1911年,中国留学日本的人数为45 059人[3](P256),其中湖北为5 000人左右,占留日学生总数的11%。[4](P412)

湖北的留学教育以省城武汉为中心,周边及偏远地区也逐渐推行开来。据资料统计,湖北94%左右的州县等都派遣过留学生,且派遣的数量较为均衡。学习的专业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法政、师范、军事等方面,留日学生素质普遍较高。其中很多学生都是从经心书院和两湖书院选派的,学问根底比较扎实。除了公派留学生外,1900年张之洞提出要鼓励学生自费留学,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表明要将自费生在某些方面与官派留学生同等对待,促进了民间自费留学的发展。早期的湖北留学生到达国外,目睹了国外的先进和发达,反思国内的不如人之处,他们就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带到国内,鼓励乡人出外学习。如湖北潜江人李书城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写到:“夫竞争学问,何以必于外洋?盖今日学问竞争之大市场,惟外洋为盛。欧西各国其为大市场之更大者不必论矣,即日本三岛,已将欧人之精液而吸呐之。凡政治、法律、陆军、教育、农、工、商、医及社会各实业,皆有学校。又先授以普通知识,使知识不偏于一隅。凡此学校,我国之留学者皆得入之,诚哉为学问竞争之大市场也。”[5](P523)这些早期的出国留学生的思想和见识,成为推动湖北自费留学兴起的强有力的东风。在清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早期留学生的带动下,1901年湖北恩施饶凤璜等4人率先赴日本自费留学。到1904年,湖北自费留学的人数日益超过官费留学的人数。这些学生有着共同的求学背景,在异国他乡更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比如一些留日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三师范讲学会,相互切磋,为湖北的文教事业出谋划策。这些有理想有抱负的留学生将唤醒民众、开民智、开风气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探索,报效祖国。

梁启超在《饮冰室自由书》中,曾将“传播文明三利器”分为三类,即报章、学堂和演说。[6]留日学生将开民智和开风气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传播文明,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提高国民的素质。笔者在此主要论述在清末民初的湖北社会中,留日学生的报刊实践活动和他们对湖北报刊传媒事业做出的贡献和影响。

二、清末湖北留日学生办刊实践探析

洋务运动时期,派往欧美的留学生大多选择学习理工和军事学科。戊戌变法失败后,国人意识到不能仅仅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愿望。所以清末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涵盖了人文、自然、社会等多种学科。湖北留学生在日本学习了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政治意识开始觉醒,对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国内风气未开的局面体会非常深刻。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新式传媒,创办报刊,宣传爱国思想,传播新知识,提倡女子教育,振兴实业等,体现了当时留日学生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忱。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自尊心,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这些留日学生大展身手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见证了湖北报刊传媒事业的发展,是展现湖北近代化事业的重要平台。

清末期间,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有上百种,其中由湖北留日学生主持、参与创办的刊物主要有以下数种,见表1所示。

表1 湖北留日学生主持、参与创办报刊统计表①

续表1 湖北留日学生主持、参与创办报刊统计表①

从表中可以看出,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多集中于辛亥革命前期,基本上以月刊为主,寿命也较短。主要原因有:留日学生刚接触西方近代报纸,缺少办报经验;大多数报刊是自费创办,经费时常匮乏;报刊成员复杂,政见分歧;清政府严厉压制反清革命活动。

(一)湖北留日学生在日本的办刊活动

1896年,李春生去日本游历,并写下了长达4万字左右的游记,可见他在日本目睹了很多和国内不同的现象。“报馆之设,仿自泰西,采摭新闻,发摅清议,所以宣达下情,启迪民智,开内地之风气,传外国之情形,关系观听,极为重要。”[7]1908年,盛宣怀到日本治疗痰喘病,看见日本人人读报的情景,曾感叹在教育普及方面,中国确实不如日本。李春生和盛宣怀两人在日本呆的时间并不长,但日本报刊的普及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年轻气盛,耳濡目染,向日本学习的愿望肯定更加强烈。所以留日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办刊活动,主要是向国内传播西方文明,开发民智,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带给国人。

由于湖北留日学生人数众多,根深蒂固的乡党观念将越来越多的学生凝聚起来,在陌生的异国他乡,他们以地缘为基础、以亲情乡谊为情感纽带,成立了湖北同乡会,并于1903年1月在东京创办了《湖北学生界》。该刊以“湖北”命名,是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同乡观念强化而形成的省界意识所影响,包含了深刻的地域认同性和排他性。“1903年有重要影响的各省留学生刊物都是由该省的同乡会创办,作为该省同乡会的会刊形式出现……作者群、编辑群就相对固定。”[8]刊物的编撰主体是1902年派遣的31名师范留日生。《湖北学生界》为月刊,朔日发行,每期100余页,6至7万字,内容分为政法、教育、经济、实业、理科、医学、地理、军亊、时评、国闻、留学纪录等栏目,兼有时政性与理论性的特点。1903年9月21日,由于经济拮据等原因停刊,前后共出8期。在实业、经济、理科、军事、教育、医学等栏内,介绍了欧美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概况和有关的一些常识,展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革命状态,也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强复兴的强烈愿望。同时还刊登出很多文章,向国人揭示帝国主义的强盗面目,让内地学子们认清中国所处危局,宣传反帝反清的民族革命思想。该刊密切关注湖北时事动向,对拒俄斗争、拒法斗争均作过激情昂扬的报道。为了扩大宣传,湖北留日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将书刊运回国内,曹亚伯利用教会渠道把刊物运回湖北,在军界和学界中流传广泛。郑赤帆连续4次向武汉以及湖北各府县学校邮寄《湖北学生界》,就连北京的军机处也寄去很多份。范腾霄亲自将《民报》由日本邮寄到汉口日本租界,内地学生凭证函领取。这一举动对于启发民智、宣传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留日学生对革命思想的宣传,引起了清廷统治者的极大忧虑。张之洞曾致电驻日公使蔡钧,认为留学生应安分勤学,回国后能学以致用;课余时间多翻译政治教育等有用之书,但不得擅自攻击政府,要求严厉诫谕湖北留学生立即停止这类活动。但是,中国近代革命风潮来势汹汹,不是查禁书报、约束学生就能阻挡的。《湖北学生界》刚出版时,阅者寥寥,自张之洞一禁,骤销至数千份。张之洞此举替该刊作了免费宣传,因此,有人讥讽张之洞系汉族中之一大蟊贼,又是汉族中的一大功臣。《湖北学生界》虽迫于清廷的查禁、资金短缺等因素,未能摆脱速亡的命运,但它“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上,反对帝国主义,思想激进,观点鲜明,文字浅显,笔锋犀利,对当时的知识界、特别是湖北的学界和军界有着很大的影响”[9](P240)。

1900年12月6日,《译书汇编》在东京创刊。该刊是留日学生最早创办的一种刊物,由湖北留日生戢翼翚等人创办,该刊为月刊,主要编译人有戢翼翚、杨廷栋、雷奋、陆世芬、金邦平、杨荫杭、章宗祥、曹汝霖等,宣布唯有通过翻译和介绍西方书籍,才能向国内输入先进的理念和制度,向日本学习,进行社会变革,才能挽救风雨飘摇的祖国。该刊最初以译著为主,主要是翻译西方哲学、社会学等论著,后改为以著述为主、编译为副。他们所学专业为政治和法律学科,翻译书目也多侧重于欧美和日本的政治制度方面,都是关于欧美和日本政治社会学说最权威、最畅销的书籍,表明了中国人迫切了解世界的愿望,为近代中国的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的学者对《译书汇编》予以高度评价,如冯自由写道:“译笔流丽典雅,风行一时。时人咸推为留学界杂志之元祖。自后各省学生次第倡办月刊,吾国青年思想之进步,收效至巨,不得不谓《译书汇编》实为之倡也。”[10](P99)评论高度赞扬了《译书汇编》的首创精神及其流畅的文笔,肯定了其开发民智、宣传进步思想的作用。作为留日学生群体最早的刊物,它在版式、纸张方面均对国内出版界影响巨大,对20 世纪初叶中国的社会的发展、民主革命、新式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1906年11月,《新译界》在东京创刊,以湖北留日学生为主体,由范熙壬、刘庚藻等人创办,该刊以“研究实学、推广公益”[11](P107)为宗旨,设政法、文学、理学、实业、教育、军事、外交、时事等8个栏目,翻译的内容全部来自国外相关的论著、报刊。编者通过“编者按”和“译者识”方式,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宣传君主立宪。他们试图通过维持本国现有的文明,翻译适合本国国情的最新理论,以期达到和世界文明沟通的目的。但这一美好愿望,在近代的中国是无法实现的。尽管如此,《新译界》在开拓人们思想方面,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新译界》支持君主立宪,刊登这方面的文章,所以政府给予了很多支持和帮助。从1907年开始,该刊将重心放在了时事、法政和文学上。

除了专业知识,留日学生也认识到报刊杂志对移风易俗和建设新文明的重要性,“移风易俗,杂志之关系尤重大,人也之趋尚也,正义之主张也,问学之所钻研也,故铁道电信所以利民也,日报杂志所以齐民也。无电信铁道,不能存立于今日世界交通之际;无日报杂志,不能竞胜于今日世界优劣之场。”[11](P155)将报刊与铁路、电信等新式文明相提并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将国家命运和社会习俗联系起来,认为很多封建陋习阻碍了民族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改良社会风俗,而鼓励民众阅报是移风易俗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留日学生还编写文明手册,倡导讲究文明的生活习惯。

(二)留日学生回国后的办刊实践活动

回国后,湖北留日学生开始了一系列的办刊活动,包括创办多种报刊、建立销售流通渠道、在偏远地区成立阅览室等。自此湖北报刊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1903年,湖北留日学生万武亭等人在上海创办昌明公司,为了扩大销售量和增强影响力,还在宜昌开办分店,“专售东京学界译著出版物,兼贩运各种教育器具,冀为中国输入文明机关”,兼《汉声》杂志的总发行事务所。[11](P77~78)1904年初,天门“国民义务社”开设阅报所和图书室。阅报社也开始在茶社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出现,方便顾客讨论时政、谈天说地。汉口泉隆巷新开“炳升阅报茶社”,装潢精美,购置各种报纸以供披阅。②1906年,云梦县留日学生30多人在县城创办图书纵览室、新闻纵览室,并延请当地士绅合资创办《工商日报》,鼓吹发展生产。[11](P115)黄冈留日学生夏占奎、冯维周、吴昆等创办坪江阅报馆,从各地订购报纸杂志和各种进步书籍,以供读者阅读和学习。1906年,鸠译书社在黄州创办,主办者吴贡三、梁耀汉、殷子衡等人为了宣传革命主张,经常携带革命的书籍和传单到农村,还到附近的大冶、鄂城去宣传。③麻城宋埠镇留日师范生王君、罗君向商界筹款,成立阅报室,专门为乡人提供各种报章。④地方长官为开通本地风气,也开始设立阅报社。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随着时局的发展,报纸和阅报观念已深入地方基层,阅报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1906年,湖北历时最久的商办报纸《汉口中西报》创刊。此前由德国商人经营,是英文《汉口中西报》的中文版,后与《武汉小报》合并扩充而成。王华轩独资经营,以“开通风气,提倡商务学务”为宗旨。取名“中西”,意在重视世界知识,重点刊登国际要闻,以此唤醒国人追求进步。其馆员多为留日学生,但不聘用革命党人。开设的栏目包括上谕、论说、译电、时评、短篇小说、本省纪闻、外国纪闻等。一半的篇幅用于刊登广告,货物行情等等,以此维持发展,自诩为“纯粹商办性质”,独资经营,从不接受官府的津贴,经营30多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从其开办的栏目中,我们可以窥探到留日学生关心时政的爱国情怀。如该报笔政杨玉如,湖北沔阳人,曾留学日本,和朱峙三一起作社文、小说时,多次宣传种族主义,经理王华轩信守稳健中立,“多抑而未登,或改窜主要者登出,使读报人模糊揣耳。[11](P215)

1908年3月17日,《江汉日报》正式发刊。主办人为留日归国学生饶冀儒、方聪甫、陈伯龙、姜旭溟、欧阳珉澄等人。该报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有的放矢,大胆泼辣,一时成为武汉报界“诤诤者”。[11](P143)3月23日,《江汉日报》刊发时评《呜呼乎立宪——对于新定报律之感言》,猛烈抨击清政府。[11](P145)《江汉日报》还连载蒋寄生所著札记小说《海外虬髯客 》,“是书述朝鲜遗民之言,写高丽亡国之惨,读之令人感喟悲凉,矍然有灭种之惧,勃然起爱乡之心”。期借小说宣传反清爱国。[11](P147)除此之外,政治讽刺漫画是其特色之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4月19日刊发的插画《第十九层割舌地域之惨状》,就是对政府残酷压制舆论的控诉。画面中一名剑子手挥舞一把刻有“律”字的刀割舌头,被割的舌头有3句话,分别是“我这舌头拼着你割了吧”,“我久已无舌头了”,“我虽有舌头,却是一张不说话的哑己嘴”。旁边一个幼童吓得转身就跑:“怎么了,快跑去找个西医来医舌头。”[11](P148)这无疑对鞭挞当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漫画引来了清政府的注意,自6月9日起,“插画”专栏被迫取消。

除此之外,《江汉日报》还是武汉报界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的第一家报馆。1908年6月12日,正式添设“调查”专栏。此后两月,逐类排登,凡实业、商务、学界、军界、丁数户口、风俗人情各个方面,均派特别访员进行调查,几乎达到“无日无表”的程度。据不完全统计,仅武昌商务调查一项,列表刊布的行业商号就达30余家,颇受人们关注。《江汉日报》和《汉口中西报》曾因这个“调查”专栏,发生过矛盾。1908年7月29日,《江汉日报》发表启事,批评《汉口中西报》侵犯版权,“掠人之美”,原样重登了其《武昌各善堂表》。“我耗其为,人享其成,岂得云平。嗣后必欲照抄,务须注明录自某报,庶于报界公例方为不信云。”[11](P183)8月11日,《江汉日报》登载江西某杂志的文章《地方自治谭》,揭露清政府假借“立宪”而“励行专制”,文章重点批判湖北地方自治为“非驴非马”,怪象迭出。“湖北办地方自治,有三大怪现象耶。一自治局设于总督署内,二陆军学生候补溅充自治局总办,三自治局开会地方绅士作来宾。”[11](P187)8月13日,清政府军机处电湖广总督陈夔龙,以《江汉日报》刊载《中华帝国宪政会联合海外二百埠侨民公上请愿书》为由,饬令严行查禁和究办。第二天,《江汉日报》就被查禁,是日停报终刊。《江汉日报》3月17日正式创刊,8月14日被查禁,总共不到5个月的时间。

1908年8月,《湖北日报》在汉口创刊,以宣传革命为宗旨,讥评时政,锋芒毕露。由留日学生郑江灏受命从日本回国筹办,并任主编。1909年春,因连续刊载向炎生的政治漫画《石龙》和《怪物图》,讽刺陈夔龙和张彪,主编和作者同时被捕下狱,《湖北日报》被封馆停刊。与此同时,革命团体“湖北军队同盟会”言论机关《通俗白话报》创刊,该报以宣传革命为主旨,随《湖北日报》分送,传递于军学两界,影响甚大。1910年12月,原《湖北日报》主编郑江灏创办《政学日报》。他非常重视报刊传媒对革命的作用,认为:“联合会党和新军有流弊,不如从地方士绅、学生、豪富,巨贾下手,期以十年五年之孕育,全国同时以罢市、罢税、罢课为革命武器,不血刃而清廷窒矣。”[11](P187)不畏强权,大义凛然,以实现个人抱负。

1908年11月15日,《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杂志》在东京创刊,湖北留日学生吕嘉荣、张伯烈先后担任主编。“以研究各国地方自治之学说,俾人人乐于自治为宗旨”[11](P188),开设论著、译述、调查、杂录、附录等,内容丰富,主题皆与自治紧密相关。由于内容多涉及新政措施,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为了让普通民众了解自治,湖北地方自治筹备处于1910年12月主办了《湖北地方自治白话报》,以社会普通民众为主要宣传对象。

湖北留日学生不光在本省创办报刊,还在其他地方创办报刊,宣传爱国思想。如1918年夏,湖北留日学生喻育之等在上海法租界创办《救国日报》,由喻育之任经理,王兆荣任社长,为“中国留日学生救国团”言论机关。以反日救国为主旨,曾得到孙中山、张謇等的支持。1920年底停刊。

除了宣传革命,讥评时政之外,留日学生还关注民生,创办了一系列报刊杂志。如《教育新报》《艺林报》《通俗白话刊》《两湖通俗报》《中华圣公会报》《扬子江小说报》《海军》《汉口商务报》《趣报》《扬子江白话报》《湖北农会报》等,涉及到教育、商业、农业、民众生活等方方面面,通俗易懂,为启发民智、宣传新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清末湖北留日学生办刊的特点和不足

从1908年开始,清末湖北的报刊事业发展迅速。在这一年共创立了17家报刊,大部分是由留日学生主办。之后,又出现了一批为鼓吹发展资本主义、呼号反清革命的报刊兴起,多达50多家。革命报刊的普遍兴起,开创了舆论宣传的新局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从此广泛传播开来。

第一,传播西方先进理念,促进中西(日)文化交流。《译书汇编》《新译界》等翻译书目多侧重于欧美和日本的政治制度方面,都是关于欧美和日本政治社会学说最权威、最畅销的书籍,被近代学术界认为是最早向中国系统介绍西方政治学和法学的著作。另外,在1900 年,戢翼翚和唐宝锷合编《东语正规》,此书是中国留学生出版的第一本比较科学系统地研究日本语的书籍,被称为“划时代的日语教科书”,对后来的留日学生帮助很大。此外,该书还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创举,它采用了日本式的洋纸和表里两面印刷以及洋式装订,即目前我们所通用的印刷和装订办法,促进了中国印刷出版与文化事业的进步。湖北留日学生传播西方先进理念,促进文化交流,表明了中国人迫切了解世界的愿望,对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发展、民主革命、新式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近代中国的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促进了湖北社会政治的革新与进步。湖北留日学生在留学期间,就开始创办报刊,刊登并翻译欧美资产阶级启蒙名著,开启民智,宣传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革命思想。回国后,开始大展身手,如《汉口中西报》《江汉日报》《湖北女学日报》《夏报》《湖北地方自治白话报》《湖北日报》等等多家报刊都是由留日学生主办。这些报刊宣传对象和政治目的非常明确,面向基层官兵和进步学生,在他们中间聘请特约通讯员,建立通讯网,并设立报纸分销处,免费赠送报刊。这些报刊杂志会优先刊发军中通讯,揭露军队的腐败和黑暗,向基层官兵灌输革命思想,宣传反清思潮。这些报刊杂志曾屡遭查禁,但湖北报刊还是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不断引导人民走向革命之路。

第三,推动了留学热潮的兴起。作为留日学生创办的进步期刊,又处于留日热潮兴起初期,自然会有许多鼓动和支持留学的言论。创办报刊的留日学生作为广大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的代表,为留日热潮的形成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留日学生在湖北创办报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自身的局限和不足。首先是留日学生回国后,涉足报刊事业是为了施展抱负,宣扬其立场、态度,激发民众精神。为此他们会建立各自的舆论阵地,创办各自的舆论机关。但由于各报的性质不同,难免会产生矛盾,挟持私见、互相攻击的情形屡见不鲜。于是,有人呼吁要成立报界同盟。但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湖北报界同盟都未建立。其次,虽然他们在揭露社会黑暗、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和专制方面,作了大量的宣传。但除了宣传反清革命之外,很少涉及到民权和民生主义,基本上都局限于“兴汉反满”的范围,这种不健康的舆论导向,导致人们只知道反清,不知道民主共和。所以革命党人和国民的民主主义觉悟普遍不高,革命果实被窃取,也就不奇怪了。“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后,民生主义才被宣传。留日学生数量毕竟是有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有其局限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肯定留日学生为湖北地方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

猜你喜欢

报刊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中国百强报刊
中国百强报刊
百强报刊
湖北宜昌卷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