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11-15郭瑞
郭 瑞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一、引言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试点方案的一个重点是强调职业技能证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入选了第三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在“1+X”证书制度下研究高职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是为研学旅行行业提供专业化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增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这代表了行业的呼声,带来了政策的红利,也为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高职院校来说,依托自己的办学基础与学科优势等条件,以“1+X”证书制度为契机,探索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服务地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2]。国家层面政策在推进,研学旅行也在不少省市迅速得到关注,从政府管理到行业运作,都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一)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呼应行业需求
在研学旅行迅猛发展的背后,准入门槛低、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明显,人才需求及结构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培养研学旅行专业化人才是行业良性发展的长久大计。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研判行业发展热点,结合产业需求,加快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是当务之急。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素质教育
研学旅行是教育的一种新型形式,其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人才、国之栋梁,研学旅行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将对中小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培养出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可以更好地根据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求,承担起研学旅行这一校外育人工作,助力教育事业,有利于中小学校立德树人目标的真正实现。
(三)丰富基础理论研究,完善整体格局
自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增补专业名单,于2020年开设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目前已有93所院校获教育部审批开设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但对于研学旅行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高校的探索还处于初期阶段,通过深化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可以为人才培养路径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研学旅行整体格局。
(四)把握“1+X”制度契机,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3],结合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从根本上保障制度落到实处。高校要以“1+X”证书制度为契机,对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这一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梳理,与人才培养有机融通,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三、“1+X”证书制度下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
对高职院校来说,“1+X”证书制度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培育尤为重要,而这也是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依据。按照“1+X”证书制度中的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职业技能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依次递进,初级能对中小学生进行基础性实践教育等服务活动;中级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教学辅导和策划管理;高级能对低级别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掌握安全机制、教学指导、运营管理的知识、技能及素养等,高级别涵盖低级别职业技能要求[4]。
本研究基于“1+X”证书制度,充分查阅相关文献,搜集研学旅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查询网络上研学旅行企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再进一步与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和访谈,结合学校学生的学情,从而梳理出了高频率出现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条目,依此构建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5],该模型主要由3个主干模块及21个分支细目构成(图1)。主干模块分别是知识储备、职业能力和核心素质,其中知识储备模块主要包括政策法律法规、学科、课程资源、市场营销、教育学心理学、旅行相关业务、风险防范管控、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使研学旅行人才具备深厚扎实、系统全面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育教学、卓越讲解、运营管理、决策督导、安全保障和创新应变等方面的能力,旨在培养研学旅行人才的核心专业技能;核心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政治意识、健康身心、职业使命、自律负责、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等,旨在培养研学旅行人才的强健身心、端正品行、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与精神。
图1 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
四、“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现状
以笔者所在学校——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关注研学旅行发展,紧扣育人目标,科学利用学校专业资源,深挖“行走的课堂”,“游”“学”并举,精心策划,开发了历史类、体验类、科学类等多个研学旅行社会实践主题课程,把教育资源创新性转化为能体验、可探究、有乐趣的研学旅行产品,成为无锡市研学旅游优质示范基地、无锡市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和“1+X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证书”试点院校,为培养研学旅行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为深入了解当前学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现状,本课题组对学校大二和大三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52份。调查内容涵盖了三大部分:一是学生基本信息,二是学生对考证所持的态度,三是学生在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取过程中,对培养成效的认知和感受。
(一)学生基本信息
对调查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男生比例为34.8%,女生比例为65.2%;2019级(大三学生)占43.4%,2020级(大二学生)占56.6%,这与学院目前的学生结构相一致,大三学生在考取证书后,已经在实习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
(二)学生对考证所持的态度
“目前已考取或者正在考取的证书”问题中,同学们给出的答案包括1+X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定制旅行管家服务证书、计算机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导游资格证等,考取1+X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同学人数最多。“这些证书与专业相关度”问题中,有83%的同学选择相关,这说明同学们大多会基于专业所学、利用专业认知去考取与专业关联度大的证书。
“考证是出于哪一方面的考虑”问题中,有43%的同学选择了“满足毕业要求”,28%的同学选择了“为以后找工作增加砝码”,“出于自己兴趣,有明确相关的职业规划”占24%,“老师推荐或家长要求”占5%,这一方面反映出在“1+X”证书制度下,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考证对个人发展的意义,只是为了应付毕业;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为人才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同学较为关注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4%的同学非常关注,也有10%的同学几乎不关注,甚至从来不关注,这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密切关系;在“参与1+X研学证书考试状态”的调查中,62%的同学“有详细的备考计划,积极认真备考”,但也有33%的同学“考前紧急突击”以及5%的同学“比较佛系,不在乎考试结果”,这显示出部分学生对考证结果是不够重视的,没有把握“1+X”证书制度的意义,这也表明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路径存在欠缺。
(三)学生对培养成效的认知和感受
“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研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及内容”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教师宣讲”的学生占91%,7%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查询”,2%的学生选择了“企业宣传和同学告知”,这说明教师是“1+X”制度贯彻落实的主体,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反映出目前企业行业对学生影响较小。
“你认为在读期间所学课程对参加研学考证内容的覆盖性如何”问题中,选择“覆盖性一般”的学生占48%,选择“大部分覆盖”占40%,选择“基本未覆盖”占5%,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说明现有课程与证书之间的融通性不强,受师资水平、课程体系等因素影响,导致课程内容与考核标准之间存在脱节。
“你认为研学考证能否反映自身的真实能力水平”调查中,44%的学生选择了“能,我在考证的同时注重自身的能力提高”,43%的学生选择了“某些技能对以后工作有帮助”,8%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但只要能得到证书就好了”,5%的学生选择了“不能,我是应试而考,考完就忘”,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注重考证与能力提升相得益彰,这也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时能确定共通的职业技能模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你认为研学考证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不足”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学习内容未体现出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占56%,“具有较强的应试倾向”占49%,“教材及学习资源不足”和“培养方式理论多实操少”占40%,“培养过程比较混乱”占33%,“师资力量薄弱”占30%,这些不足有待深入了解行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五、“1+X”证书制度下高职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落实“1+X”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是“1+X”证书制度落实的坚实保障和推动主体,在“1+X”证书制度组织运行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专门成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协调推进领导组,由学校校长、副校长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成员由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所、后勤管理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以及试点二级学院院长组成。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统筹规划试点工作、建立指导保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困难、监督评估工作完成情况,并将其纳入学校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1+X”证书试点工作能快速高效地落地执行。同时,要创建数字化的工作渠道,加强联动互动沟通机制,注重数据的及时和精确,为可持续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研学旅行从业人员缺失专业技能衡量标准,部分高职院校虽组织学生参加考证,但没有明确的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而研学旅行人才是需要拥有多方面知识、能力、素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应深刻全面地调研研学旅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就业技能水准、“1+X”证书的培训模式、实践教学要求等领域,制订科学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由此指引确立教育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进而融入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和关键岗位能力提升,真正拓展研学旅行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构建多元性、精细化的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模式。
(三)聚力“三教”改革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聚力“三教”改革是培养高质量研学旅行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一是教师改革,当前,研学旅行教师大多是由旅游专业教师担任,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研学旅行专业知识背景及实践能力,急需为教师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激励教师主动适应行业对复合型研学旅行人才的需求,推动教师定期到企业定岗实践,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机制,使教师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过硬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二是教材改革,组织专业教师抓住时机,结合“1+X”证书制度的要求,将相关内容融入教材建设,围绕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加强与研学行业和企业的联系,引入真实工作项目,编写书证融通教材,教材内容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同时,利用最新的技术支持,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专业课程。三是在教法方面,要将“1+X”研学考证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项目实训中,教师集中智慧、集体备课,研讨创新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充分借助创新创业项目、研学旅行行业比赛、企业实训任务等实践方式,丰富学生主动学习的形式,实现“做中学,学中用”,增强学生获得感,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高标准、高质量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重构“课证岗赛”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是构建“互融、互补”课程资源库,如将研学旅行课程与导游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组合,通过设计研学旅行线路、模拟带研学团、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应急问题处理等教学模块,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养;旅游服务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法规、文案设计、旅游美学、新媒体技术与实务等课程与研学旅行知识都有交叉,可以在以上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研学旅行安全、服务及管理等内容,同时,增设“研学旅行导师实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学旅行基地运营与管理”等课程,促使学生掌握跨专业、复合式的技能,拓宽学生在研学旅行领域的就业空间。二是依据1+X研学考证要求,将1+X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标准,与现有课程中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对标分析,通过评估现有课程,形成模块化项目式的技能单元,围绕教学目标中的共同点,突出重点,互取互用,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同时,开设1+X研学高级证书相关选修课,为有需求学生提供技能强化课程[6]。三是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工作岗位要求,将研学旅行指导师、研学旅行基地管理人员等岗位工作内容条目化,融进实训课程。坚持校企合作育人,共同开发以实际岗位任务为对象的课程,增强学生岗位技能。四是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大赛、导游服务赛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内容引入课程体系中,赛证互补,学用结合,课赛互促,提升学习兴趣,“课证岗赛”融合帮助学生获取工作岗位。
(五)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在“1+X”证书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应着力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推进理实融合培养研学旅行人才,切实搭建好学生与行业企业之间互动的桥梁,通过聘请行企专家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训课程引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开发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专项培训课程,实训基地共建,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施校企双主体评价等举措,使人才培养紧跟行业、企业要求,发挥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协同作用。同时,采用三阶段递进式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入学教育、现场参观、兼职企业导师助学等方式,使学生对研学旅行有基本认知;第二阶段安排学生在研学机构跟岗锻炼,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深入了解研学旅行实务;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到研学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全面参与实践,独立完成研学工作任务,独当一面。通过系统培养,使学生从“就业导向”转变为“产业需求导向”,增强其职业胜任力。
六、结语
实施“1+X”证书制度呼应了职业教育的关键优势即紧密联系产业,其本质是实现人才培养类型的根本转变,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符合行业岗位需要,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导向,在“1+X”证书制度的落地过程中,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在“三教”改革中强化复合型人才能力的养成,重构课程体系,稳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研学旅行人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