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琏指针点按抑制手法联合艾灸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
2022-11-15肖愉枝黄允香黄兰花罗晓淩
肖愉枝,黄允香,黄兰花,罗晓淩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2)
睡眠障碍是中风后并发症之一,人类睡眠觉醒受到脑干、丘脑、下丘脑和视前区多种神经机制调节,当中风对相应的大脑区域造成损害时,可导致睡眠障碍[1]。中风后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为难以入睡、易惊醒、多梦、醒后疲乏、白天嗜睡等,可引发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相关研究表明,中风后出现睡眠障碍可使患者神经兴奋性增高,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降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目前,西医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以安眠药物为主,虽能有效改善睡眠,但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耐药性,并出现反跳和宿醉现象[3]。中医治疗睡眠障碍效果明显,临床应用广泛。笔者采用朱琏指针点按抑制手法联合艾灸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50例,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3~87岁,平均(64.20±9.80)岁;病程最短1 d,最长60个月。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4]。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及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5]。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6]。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CT、磁共振检查可见异常表现。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发病前无精神刺激史,无抑郁史,无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7分;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脏器基础病者;合并双下肢皮肤外伤或感染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失眠患者;发病前存在严重睡眠障碍者;存在认知或言语功能障碍,或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给予朱琏指针点按抑制手法联合艾灸治疗。①朱琏指针点按抑制手法。取穴:印堂、劳宫(双侧)、涌泉(双侧)。操作方法:患者排空二便,取仰卧位,全身自然放松。医者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依据从上到下顺序,根据部位(穴位)选择指尖掐法、指面压法、两指相夹法、二三指掐压法4种中的任意1种操作方法,采用抑制手法。抑制手法刺激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患者感觉较重,为强刺激手法。以指尖掐法为例,医者用指尖掐在穴位上,开始时力度较轻柔、平稳,接着由浅入深往下掐,当患者产生局部或向远端放散的酸、麻、胀、触电样感觉并持续2 min左右,再将指尖掐一下稍提一下,一紧一松地点按2~3 min。②艾灸。手法治疗结束后给予朱琏特色灸法治疗,温和灸双侧涌泉穴。医者手持并点燃艾条,将燃烧端靠近施灸部位,也可将点燃的艾条放入灸盒中,再将灸盒放在施灸部位上,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有灸感为宜,艾灸10~30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采用PSQI评分评估患者睡眠质量,量表主要包括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催眠药物、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7个项目,每项0~3分,总分21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3.2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PSQI减分率>75%,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显效:50%≤PSQI减分率<75%,症状基本消失。有效:25%≤PSQI减分率<50%,症状改善或部分改善。无效:PSQI减分率<25%,症状无改善或加重。PSQI减分率=(治疗前PSQI评分-治疗后PSQI评分)/治疗前PSQI评分×1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Q1,Q3)]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PSQI评分比较 治疗后,50例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PSQI评分为(7.12±2.50)分,低于治疗前的(12.76±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临床疗效 治疗后,50例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2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0%(49/50)。
表1 50例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各项评分比较[分,M(Q1,Q3)]
4 讨论
中风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与中枢神经递质紊乱、脑部器质性改变、神经功能损伤等引起的应激反应有关。睡眠是保持生命健康的重要环节,与睡眠良好的中风患者相比,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较高,日常生活能力较低,再次发生中风的风险较高[7]。相关研究表明,中医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疗效确切。王凤玲等[8]运用中药竹罐疗法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结果显示中药竹罐疗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王海涛等[9]运用针刺联合艾灸涌泉穴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艾灸涌泉穴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药,且远期疗效较好。
朱琏指针点按疗法是一种以手指代替金属针,在人体一定部位(穴位)上以相应的操作方法及手法进行点按的技术,由我国著名针灸大师朱琏发明。朱琏指针点按疗法的治病原理与针灸类似,通过点按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及触电样感觉,并向周围放射传导,激发和调整人体内部神经系统,特别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层),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0]。朱琏指针点按疗法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采取相应的抑制或兴奋手法,其中抑制手法具有取穴少、刺激性强、持续时间长、频率快、患者感觉较重的特点,对于身体功能处于异常兴奋或亢进状态者,可以起到镇静、缓解、增强正常抑制的作用[11]。中风后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浅、早醒、醒后入睡困难、白天疲倦、情绪烦躁等。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病机分析,本病与脑部皮层神经及自主神经功能性失调而过度兴奋有关,适合采用朱琏指针点按抑制手法治疗。
本研究采用局部取穴结合全身取穴方法,局部取印堂,全身取双侧劳宫、涌泉,并以朱琏指针点按抑制手法进行治疗,通过强刺激抑制神经过度兴奋,恢复局部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50例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总有效率为98.00%,表明该疗法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疗效确切。
中医认为,足底的穴位反射区对应人体脏器,通过按摩、揉捻等方法可刺激足底相应穴位,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调节各脏腑功能和阴阳平衡。温和灸涌泉穴可加速足底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促进5-羟色胺释放,镇静头脑,清心除烦,起到镇静安眠的作用[12]。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穴位,肾经之气由此涌出,灌注全身经脉、肢体,灸涌泉穴可刺激肾经之气,滋阴补肾,使阴气上升,火气下降,达到引火归原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睡眠。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50例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PSQI评分为(7.12±2.50)分,低于治疗前的(12.76±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朱琏指针点按抑制手法联合艾灸可明显改善中风后睡眠障碍症状。此外,朱琏指针点按抑制手法与传统针刺相比,无需刺破皮肤,无感染风险及针刺疼痛,有效避免滞针或断针等情况,适用于晕针或惧怕针灸者。
综上所述,朱琏指针点按抑制手法联合艾灸治疗中风睡眠障碍切实有效,且操作简便,疗程较短,无明显不良反应,对惧怕针刺者尤为适宜,适合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较少、未设定对照组、观察指标单一、未评价远期疗效等不足,因此,今后的研究将采取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设计,选取适宜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提供高质量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