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不同视角深度解读课文谈略
——以《荆轲刺秦王》教学为例

2022-11-15曹建平

中学语文 2022年29期
关键词:荆轲课文分析

曹建平

要想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课文解读的深度取决于解读的视角。对语文课文的解读往往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每个视角要能读出不同的结论,从而体现课文解读的多元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是经典名作,引导学生进行多视角的深入解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一、视角一:核心词“刺”的贯穿分析法

《荆轲刺秦王》中有一个贯穿全文的核心词“刺”。用核心词贯穿分析法分析“刺”,便可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整个故事围绕“刺”分为四个阶段:开端阶段是刺的缘由;发展阶段是刺的准备;高潮阶段是延刺秦王;结局阶段是刺秦失败。开端使人沉浸在悲壮之中,一系列计划细密周详,高潮剧情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结局部分使人叹息。全文紧扣“刺”把这个波澜起伏、悲壮动人的历史故事叙写得绘声绘色,全文结构完整,布局严谨。

课堂教学中,教师范读课文后,对文中较难的字词语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围绕全文核心词“刺”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与结构特点。为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可以请学生上讲台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含义,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故事情节发展的演进过程,解读作者如此安排情节的意图与作用。学生上台分析、讲解完毕之后,再让学生评点,教师作最后评点与补充。学生对“刺”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得具体清楚一些,但对“刺”的背后意义理解不深,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扣住“刺”分别分析探究秦王、燕王、荆轲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点,以深入揭示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强权与反强权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认识到霸凌必然导致战争,和平才有共同发展的道理。

二、视角二: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荆轲刺秦王》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各具特色,各有鲜明个性。从人物形象的视角解读课文,可以见识作者刻画人物的功底,比较深入地认识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历史人物。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读出人物的鲜活形象,洞悉人物情感心理与个性品质。壮士荆轲在文中是一位悲剧性人物,在秦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燕国危在旦夕的背景下,荆轲受命出使秦国,这就定下了荆轲的悲壮基调。文中通过对话描写表现出荆轲一诺千金的侠士气概,通过动作、神态描写突出荆轲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胆识与气质。通过秦舞阳与荆轲的对比反衬出荆轲的英雄气魄、视死如归的男儿本色。文中其他人物形象也很鲜明,如燕太子的焦虑仁慈、樊於期的豪迈慷慨、秦武阳的外勇内怯、秦王的残暴怯弱等。分析主人人物的形象特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再指定学生根据段落对课文进行讲解,并由学生互相评点,教师最后纠正与补充。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人物描写方式,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描写方法作具体分析,要求能够比较准确的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探究热情,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表演几个精彩的片段,促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易水送别”、“延刺秦王”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通过表演,更能深刻体会到荆轲慷慨激昂,勇担重任,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甘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全文对荆轲的形象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荆轲是文中主人公,在故事的开端部分,太子丹不同意樊於期的首级成为接近秦王的工具,他希望荆轲可以想出别的方法解决。但荆轲知道这是唯一可以接近秦王的方法,他还是平静地私下约樊将军见面,最后得以协商成功,按计划出使秦国,行刺秦王。荆轲胆大心细、对樊於期有着深刻了解,他本人勇担使命、舍身取义,樊於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谕之以义,樊於期为之感动,甘愿献出自己的首级。从思想上分析荆轲,沉着冷静、见义勇为、不怕牺牲,使人有一种凛然和富有生气的感觉。从性格上分析,荆轲深沉、慷慨、耿直刚烈,如文中写到“荆轲怒,叱太子:今日往而不反者,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语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绝矣!”。从才能上分析,荆轲善于言辞、富有预见性、虑事周全、准备充分,是一个机智过人的人。如文中写“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夷之鄙人,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体现了荆轲临危不惧,沉着镇定,机智应对,在不露痕迹中能化险为夷。精神方面,体现了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三、视角三:场面分析法

对《荆轲刺秦王》的解读,还可以采用场面分析法。将文中的场面描写切分为十二个片段,一个片段就是一个场面:荆轲出场—信物准备—求得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现—追刺秦王—倚柱笑骂—荆轲被斩。所有场面按时间、地点的发展顺序进行,组成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完整地呈现出一个勇担重任、甘于牺牲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充分预习,解决不了的难题可留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教师在授课时应鼓励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尤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应及时当堂解决,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但教师最后要有点评与总结,要有必要的补充与深化。把12 个场面描写用列表的形式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分别从场面名称、矛盾双方、人物行为、行为动机、行为结果、事件意义等要点进行分析、挖掘,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概括出每一个场面的具体内容、写法特点、人物性格与事件的意义。

例如,“易水送别”的片段,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这一场面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这一片段中的音乐描写有何作用。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会理解到这一场面描写烘托出了一种既慷慨又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等画面描写都渲染出了凄凉悲壮的气氛及同仇敌忾的气势;又如“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片段中的音乐描写起了一种烘托作用,把气氛烘托得更加凄凉,把荆轲渲染得更加悲壮。

对文章的解读不能够只停留在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的层面,而更应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深入解读,追问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为什么要如此构思行文,为什么要运用这种写法,为什么要写人物的这种言行,等等。只要我们从分析核心词、分析主要人物、分析场面描写等视角入手,可以深入挖掘出文章中多方面的内涵与深刻主旨,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猜你喜欢

荆轲课文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