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王庆国“调枢”治疗情志病*

2022-11-15唐雪纯李长香赵京博王雪茜程发峰王庆国

中医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七情情志气血

唐雪纯,李长香,赵京博,王雪茜,程发峰,王庆国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0

情志病是指发病与情志刺激直接有关,或以情志异常为最突出临床表现的病症[1]。中医学认为,七情过极或压抑皆可扰乱脏腑气机,耗损脏腑精气,破坏机体的阴阳平衡,引发心身疾病[2]。因而强调形神统一、身心并重,方能“内外相得”,养生长全。当今社会纷繁复杂,人们时常暴露在各种心理应激源中,情志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3]。中医学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注重整体观念与形神合一,在情志病治疗与预防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王庆国教授,第四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掌门人,第五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承于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尽得其术,治宗伤寒,兼及各家,行医50余载,学验颇丰[4]。王庆国教授提出“通平致和”的诊疗观念,强调少阳为表里之枢,脾胃为升降之枢,临床诊疗调枢为要,治愈众多疑难杂证,在情志疾病诊疗方面效果显著[5]。笔者有幸从师学习,将其辨治情志相关疾病的学术思想整理如下。

1 七情入心,内应五脏,枢折致郁,致病多端

中医学早对情志有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即有对七情五志的记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中医学认为,情志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包括精神、魂(意识状态)、魄(本能活动)、意(记忆、思虑等认识过程)、志(动机、意志),也包含喜、怒、思、忧(悲)、恐(惊)的情感过程。个体的秉性(人格、个性)及睡眠亦与“神”相关[6]。情志不仅可由客观事物对个体的影响所引起或转换,还可由体内脏腑气机的变化所产生。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脏腑气血是情志变化的物质基础,脏腑气血紊乱亦可影响情志[7]。《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脑)”作为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整合形神机能,即脏腑生理和精神心理。《灵枢·口问》云:“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七情从心而发,内应五脏,对气机升降出入造成不同影响。《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机紊乱,枢机不利是情志病的首要病机,“因郁致病”,为内伤七情病机总括[8]。王庆国教授指出,今之病者单纯虚证少见,由于饮食厚味、工作疲劳、情绪紧张、更有因医者滥用寒凉误治,致气机不能升降、阴阳不能交通而发生郁滞为患者恒多。所谓枢者,通也,枢机不利则折而致郁[9]。人之枢转为重要生命机能,少阳为表里之枢,脾胃为上下之枢。少阳之枢以肝胆为主涉及三焦,主表里出入[10];肝主疏泄,胆主决断,与情志联系紧密;脾胃之枢以脾胃居中,中焦为气机斡旋之地,主五脏六腑气机升降,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津液等则为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11]。李东垣认为:“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逸饮食不节继之,元气乃伤。”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则为三阴之枢,主水火二气,内寓真阴真阳,是调节心肾水火阴阳的重要枢纽[12]。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在精神情志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所谓“五志惟心所使也”(《医门法律》),心神的反应能力对情志的产生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13],但易被火热、痰浊、瘀血等邪气扰动神明,也易因气血虚损失于濡养;肝肾同源,因情志所伤,气郁阳结,亦可使少阴水火不济、气血阴阳不利。

七情动心,枢转畅通,肝脾和调,则周身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气血津液得以正常生成与运行,故形神无陨。如枢转无力,肝脾失调,使得周身气机运动亦因之而郁,内外上下之气不通,气血津液滞而不行,病由丛生[14]。《丹溪心法·六郁》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素问·八正神明论》谓:“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若为七情所伤,枢折致郁,肝脾失和,气血津液不行,实者化火扰神,亦可生痰成瘀蒙阻心窍,进一步对精神情志活动造成不良影响。“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腑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灵枢·百病始生》)”。若病程日久致气血暗耗,或火郁失泄而灼伤阴精,或正虚脾弱使生化乏源,则心神失于濡养,病性由实转虚。

综上,情志疾病的病机可概括为七情入心,内应五脏,枢折致郁,肝脾不调,气血失和,生痰成瘀,损及心神。

2 通达枢机,调和肝脾,调畅气血,摄养心神

对于情志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总结出情志病的临床关键。清代医家李用粹强调疏肝理气的重要性,认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张锡纯有言:“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自理。”强调了脾胃升降于肝郁失疏的意义。七情致郁当“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类证治裁》言:“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主治宜苦辛凉润宣通。”气血调畅,则精神充沛,思维敏捷,情绪稳定。

王庆国教授经多年临床体悟,注重整体与动态施治,认为少阳为表里之枢,脾胃为升降之枢,少阴为水火阴阳之枢,临床诊疗情志疾病宜以通达枢机、调和肝脾为要,且“通畅气血”与“调和阴阳”并重[15]。王庆国教授认为,调枢之法重点在“通”,旨在恢复枢机自然之性,小柴胡汤外转枢机、内和肝脾,桂枝汤外调营卫[16]、内和脾胃,二方合用柴胡桂枝汤,又为四逆散核心药对之柴胡与白芍,配伍更增调畅气血之效,少阳之枢、脾胃之枢、少阴之枢同调,功效全面,故用途广泛,于外感热病为太少二阳双解之轻剂,于内伤杂病则是调和肝胆脾胃、气血营卫之良方[17]。在通达枢机,调和肝脾气血的基础上,王庆国教授亦注重心神在情志类疾病中的主导作用,实者重镇以龙骨、牡蛎潜阳入阴;虚者养心以酸枣仁、柏子仁安神定志;神识受邪则清心化瘀涤痰开窍。临床常以柴胡汤类方(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四逆散等)及柴胡桂枝汤为主方化裁应用。具体施治方面,组方药物的攻补、药味的寒热、药性的升降要平衡合度。通过对疾病整体情况的把握,在明确邪正盛衰、阴阳消长的基础上,准确使用辛开、苦降、甘补等不同性味的药物,以期达到祛邪扶正之目的[9]。

3 心身同调,主次兼顾,病证结合,中西互补

在情志疾病的治疗中,王庆国教授认为应坚持心身同调、形神兼治的整体观念。既要考虑七情病因及其病机特点,又要考虑不同情志疾病的证机共性与特点,也要把握情志病的发展趋势。情志疾病病程大致可划分精神因素致病阶段、脏腑功能失调阶段及躯体损害阶段[18],应明确不同阶段的治疗重点。早期以肝脾等脏腑轻度功能失调为主,宜尽早进行心理干预与生活调整,将改善患者精神状态作为主要治疗措施,王庆国教授用药以开郁利枢,疏肝理气,条达心脾为主,或兼清心泻火;若病程进展,由气及血,脏腑功能紊乱较甚,痰、瘀等病理产物是影响本阶段病理机制的关键[19],病性多实,此时躯体障碍较为明显,心理干预作用有限,应结合针灸、西医等治疗,治当涤痰化瘀,祛除实邪,以恢复枢机通达;疾病迁延日久,躯体障碍的加重会对情志造成进一步不良影响,并引发新的躯体症状,王庆国教授强调,本阶段病性由实转虚,以虚实夹杂为多,须辨其病位、病性与虚实,根据其病及何脏、偏寒偏热、在气在血等整体辨证,重点施治,以修复患者主要躯体损伤,并防治器质性病变产生。

4 调心畅情,宣教引导,综合调摄,预防复发

病由心生,心病最伤人。王庆国教授常引《青囊秘录》“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教导吾辈,治疗情志病,切不可只见病不见人,孟浪用药;也不可夸大心理治疗的作用,当身心同调。《素问·五脏别论》云:“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间,与其病也。”在情志疾病的诊察过程中,王庆国教授常先进行开放式沟通,引导患者宣泄,耐心倾听,与患共情,以对患者的生活状况、日常习惯、社会交往、劳动状况、身心需求等有所了解。在诊察时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是否有忧思、心烦、恐惧、易怒、悲伤、哭笑无常等明显异常;是否有多种躯体不适症状,症状变化较大且难以明确病因[20],如身体感觉异常:寒热、疼痛、目眩、耳鸣、口苦、口酸、口辣等;是否有记忆异常健忘,思维异常,语言异常;是否有想象异常如多梦、妄想表现[21];患者是否在一定时间内反复就诊,或有夸大病情,疾病焦虑或疑病症、恐癌症等表现;并会对情志疾病易感人群增加关照,如儿童、妇女、老年人、亚健康人群、手术患者、危重症患者、慢性病患者、癌症患者等[22-25]。王庆国教授在认真体察患者的情绪、思想、心态,调查致病原因后,善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患者简要解释疾病过程,或对患者的非理性认知及不良生活方式加以引导纠正,或鼓励患者正视自我缺陷,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适宜的健康宣教和生活指导,积极引导患者保持乐观,唤起患者恢复健康的意志。施治坚持综合调摄,医患交流不失人情,如此获得患者的高度信任和积极配合,对疗效提高大有助益。

5 验案举例

杜某,女,62岁,2021年8月19日初诊。主因入睡困难20年就诊。现病史:患者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入睡困难,诊断为抑郁症,服抗抑郁药阿普唑仑,抗焦虑药奥氮平,近年来疗效维持不佳,病情时有反复,情绪波动后加重。现症见:入睡困难,睡眠短浅,无早醒,鼻塞、鼻痒、喷嚏遇冷加重,时头部汗出,自觉肌肤疼痛,口干,目干。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滑。西医诊断:失眠,抑郁状态,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不寐。中医辨证:太少不和,枢折致郁。治法:和解太少,调枢解郁。处方:柴胡10 g,黄芩 10 g,法半夏15 g,桂枝10 g,白芍15 g,炙甘草30 g,大枣30 g,浮小麦30 g,煅龙骨20 g,煅牡蛎20 g,炒酸枣仁30 g,乌梅5 g,合欢皮15 g,黄柏 10 g,黄芪40 g,黑顺片(先煎20 min)15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餐后分服。嘱患者清淡饮食,调畅情志,规律生活,适当运动。

2021年9月2日二诊:患者自觉睡眠改善,鼻塞、鼻痒、流清涕减轻,畏寒好转,说话乏力,走路尚可,手心热。舌质淡,苔水滑,脉同前。前方附片加至25 g,细辛9 g,黄芪加至50 g,柴胡加至18 g,麦冬20 g,五味子10 g,人参6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餐后分服。

2021年9月16日三诊:前方见效,可入睡,抑郁减轻。近日新发口疮,仍有手心热,大便干。前方加黄柏加至15 g,去龙骨,白芍加至2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餐后分服。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

按语:本案患者以失眠、抑郁、过敏性鼻炎求诊,失眠与抑郁症为典型情志病症[26],患者或因七情劳倦所伤而心身同病。结合患者畏寒、汗出异常、口目干燥、手心发热及痛在肌腠表里之间,辨为太阳营卫不和,少阳枢机不利。枢折致郁,阴阳气血失和,阳不入阴,神明被扰故失眠不寐迁延难愈。患者长期服用抗焦虑药辅助睡眠,阳气郁遏进一步加重。枢转不利,肝胆失疏,气滞为郁,情绪低落;气郁化火,心火上灼发为口疮,耗伤阴津而手心发热;营卫不和,则汗出异常;阳气不能温煦肌表则畏寒疼痛,鼻痒喷嚏;升降不利,生化乏源则无力,口干,目干,便干。诸症繁多,统为枢折致郁,气血、阴阳、营卫不和,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故王庆国教授以古方新裁柴桂龙牡甘麦大枣汤加味通达枢机,心身同治。针对兼证加炒枣仁、乌梅、合欢皮安神助眠,加黄柏清阴分之热,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助阳,加黄芪生脉饮补益气阴。诸药相合,恰合病机,故收佳效。

6 结语

情志疾患发病广泛,一般进程较缓,但对患者社会功能影响较大,甚至引起患者绝望观念而致伤致死,且易于复发,受到先天禀赋、后天调养、性格经历、文化修养、治疗依从性等多种因素影响,预后情况差异较大。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以和调枢机为治疗大法,灵活运用柴胡类方(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四逆散等)及柴胡桂枝汤化裁,在情志疾患的诊疗中注重心身同调,主次兼顾,病证结合,中西互补,积极宣教,综合调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七情情志气血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辨证论治五行理念下中医情志疗法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搓手”可充盈气血
第十二届北京舞蹈双周演出照
左权将军的“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