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综合征辨治浅析*
2022-11-15葛红雨王忠民
葛红雨,王忠民
1.天津市北辰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天津 300400;2.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 300400
爱迪生综合征(Addison′s disease),又称之为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较为常见,属于疑难疾病。本病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与多种原因造成双侧肾上腺皮质破坏有关。常见的主要症状有衰弱无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色素沉着、贫血、低血压、低血糖、低钠血症[1]。本病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笔者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对本病的临床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规律有所了解,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诊治,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兹将对本病的治疗经验整理介绍如下,供同道临证参考。
1 诊断要点
本病发病率约为0.4%。国外报道显示,自身免疫损害是发病的首要原因;我国临床资料显示,结核感染为发病主因,占60%~80%。本病的主要症状均与醛固酮和皮质醇分泌减少有关[1]。
由于患者钠丢失,引发血容量降低,血压降低,直立时易致昏厥,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消瘦,四肢乏力,精神淡漠,毛发脱落,易发感染,月经紊乱,生育能力下降,性功能减退等。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 cortico tropic hormone,ACTH)分泌下降,可引起皮肤与黏膜色素沉着。本病患者发病较为缓慢,早期表现仅仅为易疲乏,衰弱无力,精神萎靡,纳谷欠佳,体重减轻[2]。病情发展后可有以下主要临床表现。
1.1 常见症状色素沉着为本病早期症状之一。患者可见全身皮内色素明显加深,四肢、面部等暴露处皮肤多呈棕褐色;非暴露部位或有些特殊部位色素也很明显,如关节伸屈面、皱纹等受摩擦部位,乳晕、乳头、外生殖器、肩腋部、腰臀皱襞,下腹中线、疤痕、雀斑、痣、指(趾)甲跟部等处。唇、舌、牙龈及上颚黏膜上,常有大小不等的点状、片状蓝或蓝黑色色素沉着。
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继而恶心、呕吐、便秘、腹痛,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消化系统症状的加重,往往提示有肾上腺危象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循环系统症状常有血压降低、头晕、眼花,收缩压很少高于110 mm Hg(1 mm Hg=0.133 kPa)。病程日久心脏缩小,心肌收缩力下降。
1.2 其他临床表现对体重的影响:患者出现慢性失水表现,消瘦,体质量减轻5~10 kg以上。对生殖的影响:表现为月经失调,月经稀发,闭经等,轻者尚可妊娠,但产后易发肾上腺危象。对毛发的影响:患者不论男女,均出现毛发减少,缺乏光泽。结核感染特征:部分患者具有低热、盗汗表现,体质虚弱,消瘦严重,肾上腺区平片可见钙化阴影,有时在肺、骨骼、淋巴结、睾丸、肠等部位,可发现陈旧性或活动性结核病灶。抗病能力减弱:对感染、外伤等各种应激抵抗力减弱。发生上述情况时易出现肾上腺危象。
本病危象特点为出现严重循环虚脱,脱水、休克、衰竭,以及不明原因的低血糖、难以解释的剧烈呕吐等,应引起高度重视。结合体检发现色素沉着、白斑病、体毛阴毛稀少、生殖器发育差等,即可考虑肾上腺危象。部分患者因创伤、感染或手术分娩,或发生腹泻、失水、大量出汗,或突然中断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或过度劳累等应激情况下,均有诱发危象可能。
1.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包括低血钠、高血钾;心脏缩小呈垂直位;血、尿皮质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测定结果常低于正常值;血浆ACTH测定结果增高显著,常大于250 ng·L-1(55 pmol·L-1),大多为88~552 pmol·L-1;ACTH兴奋试验可见尿17-OHCS和血皮质醇反应低下;ACTH 25 mg静脉缓滴实验观察,尿17-OHCS和/或皮质醇变化,正常人在滴注第2天时,较对照值增长1.5~2.5倍。对于病情危急需要立即确诊者,可补充糖皮质激素,在静脉注射人工合成ACTH(1~24)0.25 mg前及之后30 min检查血浆皮质醇,正常人增加至276~552 nmol·L-1;危重病人疑患本病,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及ACTH,在注入ACTH前后,分别测血浆皮质醇,如此操作既可明确诊断,又可及时治疗。
此外,可根据症状、体征与化验结果确立诊断;或根据肾上腺有无钙化点及全身有没有结核灶等来判断;对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等引发本病者,通过病史可以明确。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摄片、CT或MRI检查结核病,患者可见肾上腺增大及钙化阴影。CT扫描检查可见肾上腺增大;属感染、出血、转移性病变等自身免疫病所致者,肾上腺不增大。
2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与发展,与脾、肾、肝以及气血关系最为密切,属中医所说的内伤疾病。本病尤其与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关系最为密切。
肾藏精,主生殖,人之精、气、神均与肾精有关。先天不足,肾气虚羸,五脏柔弱;或劳倦过度,房事不节;或久病大病,失于调理;或调理不当,损伤元气;或外感六淫,迁延失治或病情重笃。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府,阴阳之宅。肾藏有真阴真阳,一旦因故导致命门火衰,温煦功能失职,气化作用减退,则不能温煦血脉,肾精不藏则阳气不足,易致阴寒内生,血气失运,脉络瘀阻为患,即可出现一系列由肾虚引发的诸多证候,影响其他脏腑功能,疾病丛生。
脾主运化,周身气血等物质来源均由脾运化而成,周身津液分布、水液代谢等也由脾运化输布,脾胃一旦失职,对人体影响十分明显。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或不避寒凉,脾胃受到伤害则运化无力。水谷精微化生不利,导致脏腑、气血虚弱,出现四肢乏力、水液代谢异常等表征。因脾为病,多为脾阳不振,直接或间接影响脾之运化水湿功能。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平素精神不悦,心理压抑,情绪低落;或性格暴躁,多怒善感;或遇突发事件,精神受到打击等,均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致使气血异常,冲任失调,导致全身气血不能畅达,引发相应疾病。临床谨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则温之等法,病皆可除矣[3]。
3 辨证论治
3.1 温补肾阳法本病的一些症状,常与肾有内在联系。中医有“肾气过损、女劳黑疸”“黑者羸肾”之说,而色素沉着是本病常见症状,说明这些症候与肾有关,先天肾气羸弱或后天肾气过损都会影响肾的正常功能。肾之命门火衰,则肾温煦失职、气化乏力,可出现一系列形寒肢冷等阳虚证候;阳损及阴,肾中精血两亏,精气不能上注颜面,故色黧黑;元阳不足,阴寒内盛,还会影响到脾,致使脾阳亏虚[4],出现一系列阳气不足症候群,诸如生殖器色素沉着、性功能减退、月经失调、孕育功能下降等。补肾阳需顾及肾阴,牢记“善补阳者,以阴中求阳”之训。
肾阳虚衰证患者症见经常摩擦部位、指(趾)甲根部、乳晕、外生殖器、疤痕、肛门周围、牙龈、口腔黏膜、结膜等易暴露处发生弥漫性色素沉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头昏嗜睡,形寒肢冷,毛发脱落,面色无华,皮肤黧黑,乳晕及外生殖器等处弥漫性色素沉着,夜尿增多,小便清长,神疲乏力,性欲淡漠,月经量少或稀发,宫冷不孕,舌质淡,苔白润而滑,细弱或脉沉细无力。药用炮附子、肉桂、淫羊藿、鹿角胶、仙茅、熟地黄、红参、山茱萸、刺五加皮、甘草、丹参、续断。若伴有四肢乏力,食欲不振,食后欲吐,上方加炙黄芪、砂仁、姜半夏;若精神不振,表情淡漠,视力模糊,增枸杞子、红景天、石菖蒲。
3.2 温补脾肾法肾阳具有温煦五脏六腑之功,特别对脾的温煦作用更为明显。脾之阳气,依靠肾阳温煦,当肾阳不足时,脾阳则会受到影响;反之,脾阳日久,也会导致肾阳耗伤。肾为先天之本,温养脏腑组织,同时有气化水液之功,肾功能的发挥,赖脾精之供养;脾为后天之本,靠肾阳温煦而发挥正常运化之能,若命火衰微,则火不生土,无力温化脾土,则见食欲不振,纳谷欠馨,腹中作胀,大便溏薄。但见脾肾阳虚之证,应同时温补脾肾,使阳气振奋,寒气祛除,病情好转。
脾肾阳虚证患者症见腰膝酸痛,形寒肢冷,困倦思卧,四肢乏力,懒动少言,食欲不振,时而泛恶,重则呕吐,腹中作胀,大便溏薄,水便清长,皮肤黧黑,腋毛及阴毛脱落,乳晕及外生殖器等处弥漫性色素沉着,身体虚弱,劳动耐量差,面无光泽,夜尿偏多,性欲减退,月经量少,质稀色淡,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苔薄白,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而濡或濡弱。药用炮附子、肉桂、干姜、炒白术、苍术、红参、甘草、炙黄芪、淫羊藿、鹿角胶、巴戟天、菟丝子。若伴有胸闷不舒,两胁作胀,精神抑郁,上方加柴胡、枳壳、香橼皮;如月经色暗有块,经行腹痛,舌质紫暗,加丹参、延胡索、红花。
3.3 滋补肝肾法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先天体质虚弱,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或早婚多产,肾精耗伤严重,而致肾精亏虚,引发相关疾病。长期精神抑郁,肝气郁结不得化解,郁久则易化热耗阴,藏血不足则致阴虚。罹患本病日久,常出现肝肾阴虚脉证,进而影响气血功能。肝郁气滞伴有肝肾阴虚者,则宜首先调理肝木,正如唐宗海《血证论》所说:“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如出现视力下降,性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烦躁失眠,精神不振等病症者,可考虑从肝肾治之。
肝肾阴虚证患者症见胸闷不舒,头晕目眩,双目干涩,视力模糊,腰膝酸痛,肢体麻木,肌肉瞤动,身体羸弱,心脏缩小,心音低钝,心悸怔仲,手足心热或有低热,失眠健忘,时而盗汗,口燥咽干,大便秘结,月经量少,色鲜红,腋毛及阴毛稀少,乳晕及外生殖器等处弥漫性色素沉着,性欲淡漠,舌嫩红,少津,少苔,脉弦细或细数。药用生地黄、沙参、麦冬、枸杞、桑椹、甘草、鳖甲、龟板、肉苁蓉、旱莲草、女贞子、白芍。若伴有两胁不舒,时而烦躁,上方加柴胡、枳壳、玫瑰花;若四肢乏力,动辄气喘,加太子参、刺五加皮、红景天。
3.4 补气益血法本病病程较久,耗伤气血,易形成气血两虚之势。气血为人体生命之本,气血充足,运行畅达,方可维持脏腑功能,保持自身抗病能力。本病表现为气血两虚者时常可见,临床应特别重视气血的调节与补充。没有正常的气血功能,人体无论是五脏六腑功能,还是奇经八脉功能,都无从谈起,临床但见气血虚弱之证,皆可从气血调理[5]。《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 气血亏虚,运行失畅,正气不能存内,疾病康复难矣。
气血两虚证患者症见倦怠乏力,面色无华,动辄汗出,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倦怠,手足发麻,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经行错后,甚至稀少或闭经,性欲下降,劳动耐力差,甚则卧床不起,血压降低,或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身体瘦弱,心脏较小,心率减慢,心音低钝,精神萎靡,腋毛与阴毛减少,乳晕及外生殖器等处弥漫性色素沉着,因感染、外伤与手术等应激而诱发肾上腺危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药用八珍汤加减: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刺五加皮、红景天、枸杞子、桑椹。若伴有胸闷不舒,两胁胀痛,食欲不振,上方加柴胡、炒麦芽、香橼皮;如失眠健忘,心悸不安,动辄加重,增酸枣仁、炙黄芪、龙眼肉;倘四肢不温,小腹发凉,大便不实,加肉桂、乌药、补骨脂。
3.5 理气活血法气血流畅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系保持脏腑功能正常之根本,也是保持水液代谢、排泄功能正常之常态。本病病程较长,伤及元气,祸及脏腑,对气血影响颇大[6-7]。正如《医林改错》所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为病,相互影响。《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因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极易形成气滞血瘀之变。临证从活血化瘀入手,促使气血流畅,以冀祛除病邪,常常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气滞血瘀证患者症见皮肤与黏膜弥漫性色素沉着,面黑若尘,尤以暴露、经常摩擦部位为甚,腋毛及阴毛若无,伴有肢体疼痛,关节不利,手足心热,口干无味,失眠多梦,腰膝酸痛,性欲减退,精神不振,表情淡漠,腹部疼痛,体虚多病,记忆力下降,痛经,月经有血块,量或多或少,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涩。药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丹参、益母草、党参、黄芪、延胡索、炙甘草。若伴胸闷烦躁,两胁不舒,太息频作,上方加柴胡、香橼皮、玫瑰花;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作胀,加佛手、姜半夏、旋覆花。
4 结语
爱迪生综合征系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所致。本病主要病因为自身免疫损害、结核感染,导致醛固酮与皮质醇分泌减少[8],引发色素沉着、消化道症状、循环系统症状、体重减轻、生殖与毛发异常、甚则严重循环虚脱等危象。本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往多以西医为主[9]。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运用中医理论,据其脉证分别采用温补肾阳、温补脾肾、滋补肝肾、补气益血、理气活血等方法,辨证运用中医药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临床病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10-11],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扶助正气之品,重视整体观念[12],具有比单一运用西药或中药更好的疗效,故中西医结合应是治疗本病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