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澄江学派传人陈应龙先生的针刺守神与治神
2022-11-15林志杰郑易敏张卫
林志杰,郑易敏,张卫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122;2.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 361000)
陈应龙,福建省龙海县人,是闽南现代著名的气功针灸学家。年少时就“调和静坐法”气功进行深入的修炼,并在印尼修练“冈田静坐法”,于1936年成为气功大师鲍芳洲坐下弟子,与各门派深入研习催眠疗法和气功,后终获“灵子术”气功真传,后把内功应用于治病救人中,以手心劳宫穴发放外气治病为特色。后至无锡拜澄江针灸学派创始人承淡安为师,开始系统学习针灸,在承淡安的支持下成为开拓闽南针灸的先行者之一。此后,陈应龙先生长期在福建行医,始终秉承着“愿将人病犹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的信念,坚持针灸结合,以其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而闻名中外,对澄江学派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多年的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陈老在继承澄江针灸学派学术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针灸体系,陈老在其论文论著和学术讲稿中,多次提出针刺要领即“守神”与“治神”,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环节。
1 守神
1.1 守神的含义及目的 在陈应龙先生的书籍和医案中,多次提及针刺守神的重要性。守,内守之意。所谓“神”,医者自身的精神或意志。所谓守神,是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时,应做到专心致志,神志内守,全神贯注地针灸,细细感受患者经气运行情况,体会针下感觉后以气运针。陈老认为守神是医生在针刺时最基本的要求,守神时应做到“身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经气之分,勿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达到古人所形容的“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的针刺入神之境,方可注神于针刺,体会针感,施于补泻手法,方可调和阴阳,达到针刺目的。反之,若医者神志涣散,粗心大意,操作马虎,虽予针灸治疗,但不能做到针到病除的效果,主要原因并非选穴错误,而是医者不能做到神志内守,不能感觉针下气血运行,不能产生“得气”感应,只做到“粗守形”,不能“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就达不到调和气血阴阳的目的。守“神”的目的,是为提高针刺疗效。承师以一句诠释守“神”的重要性[1]:“先父在日,谆谆以练气为嘱,由于先父不能说明为什么要练气,因而不能引起我的信心,但在临床治验上,我总不及先父的针效;久后相信先父所教注意练气,针效果然大增。”练气可以使医者神志内守,更容易体会到“得气”与否,达到“上守神”以提高疗效。
1.2 练气以守神 练气守神伴随着陈老的一生,陈老认为针灸与推拿、气功异流同源,练气不仅可以增强医者的正气,还可以发放外气用于治病,故陈老一直坚持修炼气功。陈老在修习“灵子术”功法时,对姿势、意念、呼吸均有着严格要求,陈老在《灵子术浅介》[2]中提及此三项要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旦姿势摆好,就要专心致意入静,心平气和,意念集中,身体方能松沉,血液循环才能旺盛,反应才会最舒适。可见练气不仅使陈老对人体的气血有更深刻的认识,更使陈老的神志内守。
1.3 练指力以守神 其师承淡安先生在《运针不痛心法》中指出“运针不痛,指力最重”。故其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指力练习,认为练指力不仅可以提升针刺技术,还可以助医者守神。陈老继承师传并高度重视之,虽已至运气于指的境界,但棉球毫针从不离身,针刺闲暇之余必练指力,其弟子施能云[3]在其悉心指导下,“点穴者,在自身、家人及患者身上,反复点取,以熟练准确为要求。”其子陈耀南在其教导下,“指力基本功——捻转、提插。先练捻转,再练提插。”陈老要求练习时需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于针尖,练习指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其曾在书中指出:练气和练指力是气功针灸学家一生的必修课,需周而复始,这几乎占去2/3的学习时间,练指力不仅能增强施针运气的力量,还可以使自己精神内守,针刺时达到“神无营于众物,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的境界。
1.4 守神的临床运用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陈老认为在补泻手法需在守神的基础上运用,陈老在操作子午补泻时,要求意在指,把注意力放着大指处,大指努前即为补,指力沉紧,似进而不进,指力重心偏于前;大指内收即为泻,大指向后,指力浮提,似退而不退,指力重心偏于后[3]。在操作提插补泻时,进针得气后,以气带针,屏气静心,仔细体会天地人三层的气的运行,欲补者以轻约之指力,将针一提而天层,再以沉紧之指力,边捻边插,多次捻插[4],直至得气之地层;欲泻者以沉紧之指力,如拔萝卜之势,从地层而出,边捻边提,多次捻提,直至天层,再以轻约之力,一插而至底层。在补泻手法时需全身贯注,意在指,气在针,注意捻转的方向及频数,体会提插时各层的经气,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承淡安先生推崇的“针随意转,意随针行”的效果。陈老在治疗狂疾时,在师传的“十三鬼穴治疗”基础上,常取高危穴——风府,且必深刺,深度可达3寸,常人不能及。在针刺风府穴时,陈老以守神之势,缓慢进针,进针时遵师传之手法“势如擒龙,以针点穴,疾刺而入”[5],然后小幅度捻转推进,体会针在的感觉,如遇从坚韧的阻力至落空感,则表明已穿过项韧带,逐层进针至硬脊膜,此时会遇到第2次较柔软的阻力感,需意在针间,体会手下针感,患者常有如触电之得气,下到尾椎,上到巅顶,全身发麻,大叫一声,狂疾必愈。
2 治神
2.1 治神的含义及目的 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治神的定义及重要性:“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五法俱立,各有所先。”可知治神为针刺的第一要素,唯有治神,方可达气功针灸之境。承淡安在其讲稿论文中多次提到治神,并强调治神是对患者神志的观察掌握,这就是在守神基础上的提升,要求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观察掌握患者的神志状态。陈老继承承门针灸“治神”的思想,主张“治病先治心”:其一,察神以辨证取穴;其二,疏神以消虑增信;其三,分神以运针不痛;最后,医患精神交流以增强疗效。
2.2 察神以辨证取穴 所谓察神,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观察患者的气血津液阴阳的盛衰,从而指导临床辨证取穴,《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即四诊合参是辨证取穴的基础,通过提前进入气功状态,察得患者体内精气神的盛衰,而辨证取穴,承师在针刺及教学中注重:辨证是取穴的首要素,需要选取对证佳穴,且必少而精;而施治则又要有的放矢,才能恰到好处。陈老继承并发展承师的辨证取穴思想,注重针刺前的四诊察神。如陈老善于治疗临床上出现在大暑天却见裹衣束足、恶寒畏冷的恶寒症患者,陈老辨证此为阳虚外寒无火之象,治疗以温经回阳,独灸大椎一穴[6]。故唯有察神方可辨证,唯辨证方可知补虚泻实。
2.3 疏神以消虑增信 所谓精神疏导,是指医生在针刺前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治疗有正确的理解,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顾虑,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陈老跟师学习时就深感精神疏导的重要性,一直遵循承师在《运针不痛心法》[7]中强调的“因为人在被疾病所困扰时,心中每多惴惴不安精神也必然为之不振”。因此,陈老常分析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强调症状并不严重,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患者的信心,而非对患者的病情直言不讳,甚至危言耸听,以图效则居功、败则诿责,每遇到精神紧张或消极的患者,均予精神疏导,精神鼓舞,让患者从惴惴不安中走出来,增强患者治病的信心,提升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再以针药,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2.4 分神以运针不痛 所谓分神,是指针刺者在进针时以守神为前提,通过沟通或自身手法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此为承门“运针不痛”的基础。陈老善取风府治狂疾,而穴难取,且穴难刺,陈老每遇此病,必先分散其神或以催眠之法,待患者分神之时进针,以减少进针的疼痛,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遇小儿患病求诊时,陈老必予小儿玩物,分散其注意力以进行诊疗,既安全又有效。
2.5 行针时的医患神志交流 医者仅在进针前和进针时关注神是不够的,更需要在进针后关注患者的精神活动,若说进针前是对神志的观察,则行针时最重要的是对神志的掌握。陈老行针时常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酸胀感,患者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针刺的部位,且细细体会针感,若患者仍无感觉,陈老则带气运针,加强针感,陈老从临床经验中总结出,若医者针刺时无法守神,随心所欲,且不能与患者有足够的精神交流,虽也有针感和传导,但远不及守神治神时的效果,只有医患双方的精神意志通过交流而达到“其志在针、针人合一”的境界,从而增强针感传导,在行补泻手法,可达万病回春之效。
3 结语
陈老继承并发扬澄江学派的针刺“守神”和“治神”,守神与治神相互融合,其并不只是要求医者神志内守、对患者神志的观察掌握,而是贯穿于整个针灸家行医过程的一项基本功。为何现今的针灸家疗效不理想,笔者认为这与医者不能做到守神与治神有重要的关系,能做出“烧山火、透天凉”的针灸家寥寥无几,均因其不注重针刺时医者的神与患者的神。神是针刺的基础,也是针刺的最高境界,故在平素需练就自己的神,使自己在针刺时能达到守神与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