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足太阳支脉
--耳支脉”及其与腰痛的联系
2022-11-15章芬
章芬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04)
《黄帝内经》记载着23种腰痛证,据经络体系分为4类:经脉腰痛证、支脉腰痛证、络脉腰痛证、经筋腰痛证。《素问·刺腰痛》中涉及6条支脉--解脉、会阴之脉、衡络之脉、肉里之脉、散脉、昌阳之脉;其中解脉、会阴之脉、衡络之脉为足太阳支脉[1],但研读《灵枢·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笔者发现《素问·刺腰痛》中可增列1条与腰痛有关的支脉,即“足太阳支脉--耳支脉”,这条足太阳耳支脉对腰痛的临床治疗指导意义重大,不容忽视。论证如下:
1 足太阳本经
临床中不乏见因首发腰痛后引起的头晕、耳鸣、视物旋转等与头面五官相关症状,常诊断此类腰痛患者伴有前庭神经炎或耳石证或后循环缺血等。但这些并发症与腰痛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剖析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路线:足太阳膀胱经共有4个分支,其中《素问·刺腰痛》记载了足太阳经3条支脉[2],依次如下:①足太阳支脉--解脉:散行于背腰部的支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②足太阳支脉--会阴之脉:从腰中通过骶部的支脉,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③足太阳支脉--衡络之脉:在大腿后外侧的支脉,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对于另一个分支“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素问·刺腰痛》未见记载,复习膀胱经经脉循行,该经循行经过背部、腰部、骶部和耳周等,结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思想,故而笔者认为“足太阳支脉—耳支脉”可列为支脉腰痛证的一个子证型,并且能解释本段首提出的疑问。
2 耳及交会经
《御篡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膀胱经文中载有“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之经……”,而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素问·厥论》记载了经脉厥逆可致腰痛,“……少阳厥逆……腰不可以行……”厥,气机逆乱也,足少阳经脉气血逆乱,可致腰部经络阻滞,出现腰部挛痛、屈伸不利等症状。由上文可推演出“足太阳支脉—耳支脉”通过与足少阳胆经交织,阐述了一类型腰痛的病因病机,可为临床治疗腰痛奠定理论基础。
纵观其他与“耳”相关经脉循行记载:《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直者,出耳上……。手少阳、手太阳之脉与头面五官疾病密切相关,凡经由耳及耳周的经脉均对头面五官疾病有影响,而足太阳脉循行经过腰脊、下肢及耳部,因此推演出“足太阳支脉--耳支脉”对腰痛、腰痛伴有头面五官疾病以及预防腰痛患者伴发头面五官疾病的治疗不容忽视。
3 临床研究报道
纵观国内外文献,报道腰痛与“耳相关”——前庭器官关系的文章甚少,权威期刊文献检索结果为0。王敬源等[3]研究前庭器官对腰部肌肉活动模式影响,实验中发现身体倒立屈伸时,由于身体相对于头部的位置发生180°的变化,使其在活动时间延长、放松时间缩短,同时活动强度增大,这可能是前庭感受器针对于腰部肌肉所做出的保护性反应,但是这种保护性反应使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收缩活动状态,从而加重腰部肌肉的负担,长时间进行此类活动可能会引发腰部肌肉疲劳功能紊乱,从而诱发下腰痛。管正鼎等[4]报道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患者入院主诉内容有涉及腰痛5天,该患者在治疗好转过程中突然并发梅尼埃病,研究者认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梅尼埃病临床上少见。从经络学剖析,该病可涉及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开窍于耳,故而该患者的肾、耳、腰均会受累,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足太阳支脉——耳支脉”可增列为支脉腰痛证的一个子证型,对腰痛的治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临床中不可忽视,其具体机制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