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军主任医师运用脐腹针治疗急性胰腺炎1例
2022-11-15黄孙子仪陈旭军
黄孙子仪,陈旭军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04)
陈旭军,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全国第五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针灸临床20余载,擅长中风、血管神经性头痛、面瘫、哮喘、胃肠功能紊乱、痛经、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针灸与康复。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危重疾病,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病情复杂多变[1-2]。随着当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AP的发病率不断上升[3]。笔者有幸受教于陈旭军主任医师门下,在跟师学习中发现,陈师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脐腹针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甚佳,兹介绍医案1则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8岁。2021年2月11日由我院重症医学科收住入院。主诉:腹痛8小时。现病史:缘于入院前8小时饮食不节后出现腹部持续性弥漫性疼痛,以中上腹为甚,可向腰背部放射,伴呕吐胃内容物2次,量不详,查血常规示血象升高,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均升高,腹部CT示胰腺周围渗出明显,考虑诊断“急性胰腺炎”。予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蛋白酶、抑制腺体分泌等治疗后,患者仍感中上腹持续性刺痛,伴左侧背部放射性疼痛,大便不通,故请陈旭军主任医师会诊行针灸治疗。查体:触诊腹肌紧张,按压左上腹可触及一结节,质地稍硬,直径约6cm,压痛明显。舌胖大紫黯有瘀斑,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数。辅助检查:(2021-02-11)血清淀粉酶:759.0U/L,胰淀粉酶:594.3U/L,脂肪酶:131.3U/L。全腹CT:胰周渗出性改变,胰腺炎待排。根据最新急性胰腺炎中医专家共识[4],予诊断:“西医诊断:急性胰腺炎;中医诊断:腹痛(瘀毒互结证)”。
2021年2月13日初诊治疗:①脐针:离,乾,坤,山泽通气(艮、兑);②腹穴:双侧天枢、左上腹阿是穴。针刺操作:患者仰卧位,选取0.30mm×40.00mm毫针,其中脐针斜刺进针,腹针、体针直刺进针,留针30min。
2021年2月14日二诊:患者诉腹痛明显缓解,疼痛间隔时间延长,夜间23~0点疼痛明显,可自主排少量稀便。调整治疗方案:①脐针:乾,坤,山泽通气(艮、兑),雷风相薄(震、巽);②腹穴:同前。治疗结束后,患者诉全身如过电感,发汗3次,腹痛时间仍为夜间23至0点,但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大便通畅,粪质软。继针同前,每日治疗1次,一周5次,5次为1个疗程。
1周后患者转出重症医学科,复诊诉左上腹偶有轻微疼痛,大便通畅成形。查体:舌红苔白腻,脉弦细。触诊左上腹硬结明显缩小,质地变软。复查血清淀粉酶、胰淀粉酶正常,脂肪酶:162.7U/L。治疗选穴:①脐针:同前;②腹针:在前方选穴基础上加用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再次治疗1疗程后,患者已无明显腹痛,复查清淀粉酶、胰淀粉酶正常,脂肪酶:121.4U/L。全腹CT:考虑胰腺炎,较前有所吸收好转。查体:舌红苔薄白,脉弦滑。触诊左上腹已无明显结节,疗效满意。继续门诊随诊,未再发腹痛。
2 按语
急性胰腺炎可归为祖国医学中的“腹痛”,其病位在脾,与肝、胆、胃密切相关,并涉及心、肺、肾、脑、肠[4]。主要表现为急性突发的上腹部持续性疼痛,疼痛剧烈。该患者中上腹刺痛,并放射至左背部,舌胖大紫黯有瘀斑,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考虑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日久酿湿成痰,郁久化热,久则血瘀、浊毒渐生。加之患者近期多食肥甘厚腻,食积于内,有形之邪阻滞中焦气机,导致“不通则痛”。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疗上应首先以“通里攻下,祛瘀止痛”为原则,待病情进一步缓解时,再加以益气固本,通调气机。
2.1 穴位的选择“脐针疗法”[5]由易医大师齐永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所创,是针刺人体“神阙穴”的一种特色疗法。齐教授认为[6],脐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针刺脐部可起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作用。根据易医八卦,脐上为离卦,为心;左上为坤卦,为脾;左为兑卦,为肺;左下为乾卦,为大肠;右下为艮卦,为胃;右为震卦,为肝;右上为巽卦,为胆。《黄帝内经》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悬解·五脏生成论》中亦有言:“诸血者,皆属于心。”该患者最明显的症状为腹部刺痛,考虑气血淤滞不通,故选取离位可推动血液运行,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针刺坤位主要考虑以下几点:①脐八卦全息律:脐外八卦全息中“坤为腹”,脐内八卦全息中“坤为脾”。故本病无论从脏腑还是症状考虑,皆可选择坤位。②脐洛书全息律:在运用脐洛书全息图时,进针点可选取患者痛点在脐部相应的的投影区,针尖指向疼痛最明显的点[7]。陈旭军主任医师称该进针之法为“靶点进针法”。本患左上腹疼痛,压痛明显,且可触及一结节,故针刺左上方位的“坤位”,也蕴含“针向病所”之意。脐针在临床应用时往往一针包含多种治疗思路,该患者脐针选择坤位,即同时兼顾了症状、脏腑及病位的意义。
取艮、兑为“山泽通气”之法。杨成宁等[8]指出,急性胰腺炎的基本病机为“腑气不通,不通则痛”,因此“通”法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先刺艮位后刺兑位为“山泽通气”,齐永教授称之为“通之大法”[5]。该法艮卦对应胃,兑卦对应肺,胃与脾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此刺法一则健脾,促进脾升胃降;二则益气,促进胃肠蠕动,推动糟粕运行[9]。乾卦对应大肠,兑乾同刺可同时调理表里两经,则其效宏力专。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募穴,是人体气机升清降浊的枢纽[10]。该穴位于人体腹部,脐中旁开2寸,选择天枢不仅是“局部取穴”,通调肠腑,理气通便;还为“循经取穴”,运肠调胃,毒有出路则瘀自通[11]。针刺左上腹结节压痛点即针刺阿是穴,刘涛指出[12],阿是穴不应局限于“以痛为是”,局部皮肤出现色泽或形态的改变,如有瘀点、丘疹,或局部可触及硬结、条索状反应物等,都应作为阿是穴的取穴依据。阿是穴除能治疗肌肉酸痛等运动系统疾病外,在人体各系统中都发挥着独特的镇痛作用,其不仅是病所的反应点,也是最佳刺激点[13]。
2.2 治疗方案的调整 在临床治疗中,穴位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医者需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灵活调整。本患第一次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但出现明显的时间特征,夜间23点至0点对应胆经,考虑胆腑疏泄仍不畅,故二诊去“离位”,加“雷风相薄(震、巽)”。“雷风相薄”中雷为震(肝),风为巽(胆),肝与胆相表里,二者联合针刺,可加强木气,使“疏泄”之效益佳。
经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腹痛及便秘症状均明显改善,结合舌脉,考虑患者大病邪气过盛,耗伤气血阴阳,现阶段需补养正气,故腹针处方加用“引气归元”。“腹针疗法”[14]是薄智云教授发明的新式针刺方法。研究表明,腹针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优势明显[15]。“引气归元”由气海、关元、中脘、下脘四个穴位组成,四穴合用,可“以后天养先天”,补下焦元气而化生精血,培元固本,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16]。
3 总结与感悟
急性胰腺炎是现代常见急腹症,快速恢复胃肠功能是本病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胰腺炎有多种方法,西医治疗以早期补液、胃肠减压、抗炎、抑制胰液和消化酶分泌等为主,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17]。我国治疗急性胰腺炎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而针灸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能明显缓解腹痛症状、恢复排气肠道功能,促进早期胃肠恢复,且能较快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8-19]。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医起效慢,疗程长,重在调理慢性疾病。在遇到急性病时,较少考虑配合中医药的治疗。陈旭军主任医师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脐腹针治疗急性胰腺炎,不仅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也使检验指标大部分较前下降。本文通过分析该案例,意在说明中医在急性病甚至某些急危重症的治疗中,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因本文仅介绍1例个案,代表性较弱,且随访时间较短,难以科学、客观地评价其疗效。因此今后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相关临床对照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坚持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应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从而让广大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