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市级电视台如何创新摄制纪录片
2022-11-15□吴镝
□吴 镝
近些年,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纪录片产业的大环境,媒介融合已成为传统纪录片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纪录片在媒介融合方面的实践越来越多元化,这也意味着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正在不断拓展。基于此,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的摄制中应顺应媒体融合环境,抓住发展契机,探索创新纪录片发展之路。
一、融媒体时代市级电视台纪录片摄制中面临的问题
在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在传播形式上实现了创新,其中多媒体、多渠道的融合,激发了纪录片的生机与活力,为纪录片摄制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制作中仍面临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纪录片在内容和形式上难以更好地适应融媒体环境,增加了纪录片传播推广的难度。
例如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摄制过程中,缺乏用户思维,摄制的重点放在实现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上,而忽略了其商业价值,这导致纪录片整体基调较高,难以契合用户的需求,降低了观众的观看热情;在内容上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纪录片主题单一,制作者缺乏创新思维,尤其是在用户需求逐渐多元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叙事方式和叙事风格让纪录片的探索与创新举步维艰;难以适应融媒体传播平台,随着移动终端的普遍使用,电视媒介的观看群体不断流失,市级电视台为了保持用户黏性,也开始拓展传播平台,将电视纪录片搬到新媒体终端,但是,搬运过程比较简单,更多的是在表面上的融合,难以实现深度融合,因而也难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面对这些问题,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摄制过程中应不断反思,并多方面探索对策,积极推动纪录片摄制的创新发展。
二、融媒体时代市级电视台创新摄制纪录片的策略
1.重视内容制作,保证纪录片摄制质量
无论怎样变化,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优质的纪录片永远不会过时。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摄制中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加强专业分工,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内容设计,完善内容评估体系,以保证纪录片摄制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也保证纪录片内容满足观众需要。
第一,加强专业分工,利用团队协作实现纪录片摄制。融媒体时代,市场对纪录片摄制的影响逐渐深入。对市级电视台而言,纪录片的新机遇也是市场的机遇。以往传统媒体更多在创作上发力,力求制作出一个精品节目,没有意识到纪录片是一个市场;如今在融媒体环境下,作品的市场空间、作品认可的空间更大,有更多展示、变现的途径与方式。因此,如何打开市场空间成为纪录片摄制团队需要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现今市场要求纪录片的摄制采用专业化生产模式。对市级电视台而言,在纪录片摄制中,应通过合理分工,对前期创意、内容架构、拍摄手法、叙事方式、市场运营等各环节进行市场调查,保证纪录片内容的呈现符合市场规律和受众需求;同时团队协作能力也体现在人员的合理分配和调度上,即根据纪录片内容划分组织创意型、拍摄型、策划型团队,利用团队之间的合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这样的生产模式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纪录片的质量,不断推动内容创新,同时也为纪录片制作的产业化运营奠定了基础。
第二,重视纪录片类型,实现类型化创作。纪录片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型,其中包括阐释型纪录片、观察型纪录片、参与型纪录片、诗意型纪录片等,而面对观众对纪录片个性化的需求,在内容上实现类型化制作也是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长尾理论”可以发现,目前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纪录片正逐渐进入分众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分散了传统媒体大众化的特征,使得个性化的小群体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尾巴,这与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个性化习惯相符,不同群体的构建与抱团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向。基于此,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摄制过程中,应重视观众的这种“抱团”行为,并针对不同的主题类型、不同的受众需要,采取不同的摄制方法,进而展现出在主题、形态、风格上具有显著特色的纪录片。类型化的制作模式让纪录片的摄制与观众的需求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而电视台通过对不同观众群体的分析,能够准确判断内容的差异对媒体传播的影响,从而利用不同的媒体融合方式完成内容传播。
第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加强对纪录片内容的管理。一部优秀纪录片的最终形成需要有一套科学评估机制。对于市级电视台而言,纪录片摄制的时长,资源投入过多,尤其是在融媒体环境下,观众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如果没有对内容的科学评估机制,很容易造成内容呈现与市场需求相脱离,影响其传播效果。评估机制是纪录片制作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融媒体环境下,市级电视台应调整制作思路,在纪录片摄制前预设市场营销方案,最大程度保证把纪录片推向市场。当然,为了确保评估机制的科学性与完善性,电视台应组织专业人士成立评估团队,对纪录片的题材、创意、后期价值的衍生制定科学的评判标准,并建立健全评估机制,针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系统评估,从而把握不同类型纪录片在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情况,同时也为纪录片摄制提供反馈建议,针对媒体融合现状作出调整优化,保证纪录片摄制效果。
2.推动纪录片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当前,媒体融合正在推动传统纪录片的创新,例如将传统纪录片放到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让纪录片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播放,同时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也倒逼纪录片在制作上的创新。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摄制中应把握媒体融合机遇,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优质纪录片的制作和推广。
第一,利用不同媒体形式的融合,促进纪录片项目化制作。当前,在传媒领域,跨媒体节目的制作已经成为节目创新的重要思路。项目化制作是这些跨媒体节目最常用的一种制作形式,例如电影、电视、纪录片、网络视频、活动、社交媒体平台、书籍、游戏等不同的载体针对同一主题进行制作,利用协同效应实现营销推广。这样的制作方式可以充分借助各个渠道的传播优势,利用不同平台的受众群体来扩大影响力,让主题内容覆盖更多观众,同时也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拓展主题内容。基于此,市级电视台可以对纪录片进行项目化制作,并利用多种媒体平台的联合,将纪录片内容与电影、电视、短视频等内容联动,从而提高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效果。
第二,继承传统,推动纪录片的创新摄制。在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为了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提炼关键内容,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虽然能够迅速获得信息,但是也容易让受众逐渐丧失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对系统化知识的追求。纪录片的内容系统、深刻,能够打破碎片化阅读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但是,面对碎片化阅读的冲击,纪录片在制作上也需要作出调整。例如在延续纪录片制作传统的同时,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凸显纪录片的主题,并形成短小精悍的主题内容,以确保其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环境,激发人们重新产生观看纪录片的愿望。
第三,重视观众的参与,推动纪录片摄制的不断优化。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观众在纪录片制作中的作用得到了凸显。例如海量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作品的出现活跃了纪录片的市场。在摄制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UGC作品的专业性逐渐提高,且主体多元,让纪录片的呈现更加符合观众的需要。例如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创制的纪录片《手机里的武汉新年》,素材全部选自快手平台,集合了77位拍摄者的112条视频,通过后期剪辑,最终形成时长18分钟的公益纪录片。这部特殊的纪录片内容全部由在武汉亲历疫情的用户生产,专业团队从以往的拍摄者变为“采撷者”和“编织者”,这打破许多人心中对于“纪录片”的定义和认知,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广泛传播。作为市级电视台,应该对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纪录片进行研究,调整纪录片摄制的方式,汲取相关经验,使其更加契合媒体融合下的信息传播。
第四,深挖纪录片内容,优化纪录片的呈现形式。在融媒体时代,观众对于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娱乐含量高的节目内容更加青睐。纪录片在内容上与观众的这种需求可谓是“背道而驰”,那么如何在保证纪录片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引导观众实现对纪录片的“深”阅读,是当前纪录片摄制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例如为迎合观众碎片化的阅读,一些制作团队推出了“微纪录片”,其中《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微纪录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中国符号》项目组从景观胜境、岁时节庆、饮食为天、手艺仁心、今日创造、人物荟萃六大方向广泛征集选题,挖掘中国人现代生活中的文化符号,讲述传统文化的现代故事,以符合时代特色的国际化的语言呈现给全球观众,向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中国符号》采用拼贴式的板块结构进行制作,迎合了新媒体碎片化、移动化的传播需要,同时也在内容上不断深挖,形成一个完整的、一以贯之的主题,来传递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摄制中应汲取经验,把握微时代下纪录片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并推出契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
3.注重市场营销,推动纪录片的广泛传播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纪录片需要通过市场获得认可。当前,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摄制中常常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来制作的纪录片不考虑市场效应,收视率很高,但是真正进入市场后,面临融媒体这个开放的平台,其获得的关注却少之又少。这样的落差让转型中的纪录片制作团队认识到市场就是客户,不以市场为客户,纪录片就难以形成有效的传播。针对此,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创新摄制中,还应考虑市场营销,通过融媒体推广纪录片,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第一,多平台互动,形成立体化的传播效果。在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传播和推广需要新平台、新融合、新业态。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渠道能够为纪录片创造更加开放的传播环境,二者也对纪录片的摄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在制作过程中对市场营销给予了充分重视,并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实现了多渠道推广。从线上推广来看,《中国符号》会在同一时间同步登录国内外主流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包括国新网、中国日报、人民视频、新华社APP、新华网、新浪微博、酷燃视频、小米电视、腾讯微视、爱奇艺、脸书、推特……同时,项目组还将联合中国日报、新浪微博、酷燃视频、小米电视、腾讯微视等平台机构,共同发起一系列围绕文化热点话题的活动。这样全覆盖的营销,让《中国符号》在海内外各大电视频道、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得到了广泛传播,受众覆盖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制作需要构建立体化的市场营销体系。根据这一经验,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摄制中应根据媒体融合环境制定市场营销方案,并根据方案适当调整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确保成片能够在多平台广泛传播,形成良好的推广效果。
第二,重视打造纪录片IP,推动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开发。在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摄制工作不应局限在对影片的制作,还应重视衍生品的开发,这样才能形成联动,不断扩大纪录片的影响,进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衍生品开发是纪录片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摄制中,应注重对IP的打造和维护,为纪录片创造更加多元的可挖掘空间,为衍生品制作提供更多可能。例如根据纪录片内容进行社群化运营,培育固定的粉丝用户群体,强化纪录片内容与粉丝群体的关系,并借助粉丝群体提升纪录片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重视市场营销的前置,采用话题营造、明星效应、线下活动等多元手段营造热点话题,吸引粉丝关注,提高观众对纪录片的关注和期待;重视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例如引导观众通过社交平台与纪录片进行互动,推动纪录片的分享,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吸引观众对衍生品的关注,扩大市场传播。
第三,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管理。在市场环境下,品牌化能够让纪录片在质量上获得保障,同时也能够形成巨大的传播影响。对市级电视台而言应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要求,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对纪录片摄制全过程管理,以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例如制作团队应从纪录片产业链条上游开始树立品牌意识,并打造独具特色和个性魅力的差异化IP品牌,在下游产品开发中,则利用IP制作衍生品,利用多元载体实现更加广泛的市场传播。纪录片的IP需要在价值内涵、审美趣味、个性魅力等方面具有独特性,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情感与价值诉求。由此可见,市级电视台利用品牌管理能够理顺纪录片制作过程,创新纪录片在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同时也能推动纪录片摄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三、结语
总之,市级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在资金、技术、人才制作等各方面都有一定不足。因而,市级电视台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在题材内容上挖掘地方资源,工作中结合媒介融合的特点和优势,拍摄制作具有地方特色,彰显当地文化,创新纪录片制作内容和形式,提高纪录片制作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