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现状

2022-11-15冯丝丝王菊枚吕玉兰代宇杉司林阁顾力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镜像偏瘫中风

冯丝丝,王菊枚,吕玉兰,代宇杉,司林阁,顾力华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2.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 650500)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临床常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疾病之一。依据《中风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1]指出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显著性特点,以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神智昏迷,甚至死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卒中生存率已然提高,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其中半身不遂,即偏瘫,是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据有效数据显示每年有70%~80%的中风患者因残疾而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脑卒中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3]。因而卒中患者偏瘫不仅是康复治疗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当前临床上的治疗难点。近年来,头针因其治疗的独到之处,在卒中患者后遗偏瘫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其取穴简便且不易诱发肌痉挛[4]。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一系列相关研究,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理论探讨

1.1 头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中医理论基础

头针疗法是选取头部刺激区来治疗的方法,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被提出仅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利用头穴治疗疾病却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在《内经》中就有指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循行经过头,阴经则通过经别间接地与头部相联系,《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提出:“头为精明之府”,凡五脏六腑的精气均上注于头。可见头部与全身的脏腑经络系统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刺激头部穴位来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治疗疾病是有依可循的[5-6]。

《太平经·灸刺诀第七十四》言:“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外出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可见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了头部经脉的重要性,至唐时,则开始重视头部腧穴对中风偏瘫的治疗,《千金要方》亦有运用头穴进行治疗的相关记载,“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灸百会、本神、风府、神庭等。”《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偏瘫总的病因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因情志不遂、劳逸失调、饮食失节或外邪侵袭等而诱发,导致阴阳失调、气血凝滞、脉络不通所致。头部与全身经络密切相关,十二经脉、经别通过气血运行汇聚于脑,而脑又为元神之府,阴阳的失调易导致元神失用,经络不通。因此,采用通过针刺头部穴位的治疗方式治疗卒中偏瘫,可调节全身气机,疏通经络,从而促进肢体功能的改善[7]。

1.2 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理论机制 头针疗法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域进行穴位治疗,可进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依据《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8]将头部穴位按解剖名称分为4个区,14条标准线,其中额区4条,顶区5条,颞区2条,枕区3条,对以上相对应治疗区域穴位进行直接刺激,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皮层血液循环,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局部缺血症状,促进休克或休眠脑细胞恢复活力,产生兴奋性,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针疗法可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有效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脑组织代谢,进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9]。李薇等[10]对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整合,认为头针治疗卒中偏瘫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可调节神经递质,促进脑功能重塑,改善神经电生理,改善脑部血供与侧支循环,促进神经修复,抑制细胞调亡,减轻炎性反应等。

2 现代头针体系的学术流派

2.1 焦氏头针 焦顺发于1971年首先提出[11]根据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拟定了运动区、感觉区、足运动区等14个治疗区域作为头针治疗部位。提出针对卒中偏瘫主要选取运动区和足运动区来治疗的理论,运动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其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为上肢运动区,下2/5为面部运动区。陈飞宇等[12]采用头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时,选取病灶侧运动区和足运动区,针刺后以每分钟200转行快速捻转,得气后留针8h,并结合brunnstrom分期电针治疗;张亚平[13]旨在分析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头针选取患部对侧运动区配合肢体自主运动,同时联合体针治疗;经以上临床研究观察显示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确切,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2 方氏头针 方云鹏[14]根据“脑为元神之府”等的经络学说、神经学说、生物全息理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等理论,将整个头部整体分为“伏脏、伏像、倒脏、倒像”4个部分和11大中枢,其中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选取患侧伏像和倒像。“伏像”穴区位于人体头顶的骨缝,以冠失点前为头部,冠状缝为上肢,失状缝为躯干,人字缝为下肢,其位于人体最高点,属于阳中之阳,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又称为“阳中枢”、“总运动中枢”。“倒像”穴区即运动中枢,共有两区,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中央前回部位,以管理躯体、四肢运动功能为主,主治对侧运动障碍。赵卫峰[15]等采用方氏头针结合Rood技术对中风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进行干预,依据临床疗效观察显示其疗效确切,且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偏瘫程度。张晶等[16]通过方氏头针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观察对中风偏瘫患者后期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经临床研究观察显示患者上、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及Brunnstro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

2.3 靳氏颞三针“靳三针”治疗疾病是以每次取穴三处为主的组穴配方针刺疗法,其创始人靳瑞教授[17]认为简单地按照运动区、感觉区这种呈线性的针刺模式,易使病人产生耐受性,而靳老通过四十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独创出治疗中风偏瘫新的针刺疗法;主穴选取颞三针(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为第一穴,水平向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2、3穴)结合四神聪,配穴加手三针(合谷、曲池、外关)和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最终临床疗效观察[18]证实其有效率高达96.18%。王颖等[19]收集80例合格受试患者,平均入选靳三针组和康复组。结果证实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康复治疗。颞三针位于感觉区和运动区在颞部耳上的投影区上,从解剖学角度来说,该部位属于颞部颅盖骨最薄且骨缝最密集的区域,此处神经血管更为丰富,针刺该区域除对脑实质的影响增强外,还具有扩充受损区域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有利于受损细胞的恢复及运动功能的改善[20]。

3 头针结合物理因子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应用

物理因子疗法属于现代康复治疗范畴,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障碍的恢复,与头针疗法相结合,头皮针能直接刺激头部,而康复疗法的主要位置在患肢能够大大的提高临床疗效,二者相结合能更有效的防止肢体的废用和误用,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后遗症。

3.1 镜像疗法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发展下的镜像疗法,为神经系统疾患的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且疗效肯定[21]。镜像疗法(MT)又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是基于重复想象力和心理训练的一种运动表象训练,在视觉刺激基础上应用躯体感觉输入来辅助运动功能恢复,其方便可行、易于操作。大脑重塑理论是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主要机制。而镜像疗法主要通过利用运动想象下直观的视觉反馈,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从而促使大脑可塑性和功能的重组,诱发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22]。朱迪等[23]采用镜像疗法结合头穴透刺对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按照随机分组分为头穴透刺组、镜像组以及联合疗法组,最终得出结论显示:镜像疗法联合头针透刺治疗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疗效更为优化。尹正录等[24]采用互动式头针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镜像组和头针组,镜像组接受TOMT治疗,头针组在头针结束后进行TOMT治疗,互动式头针组在头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TOMT治疗,临床观察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结论显示互动式头针结合TOMT治疗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头针后TOMT治疗和单纯TOMT治疗。

3.2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MGBFT)是将所采集到的肌电信号放大,以声或光等形式反馈给患者,患者根据反馈信号操纵肌肉活动,从而控制肌肉兴奋或松弛的治疗方式,而对肌肉兴奋性反馈训练可用于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肌力下降等,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据研究显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通过对卒中患者偏瘫侧肌肉的收缩功能的控制,从而抑制痉挛性肌肉的肌张力,逐渐达到改善运动迟缓的能力[25]。张横稻等[26]研究头皮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步行功能影响,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二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采用头皮针与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的联合治疗,经临床观察后依据相关评定指标发现,观察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Barthel指数、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肌电信号均高于对照组,踝背屈功能障碍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侯爱平等[27]采用头皮针结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且结论显示具有临床参考意义。以上相关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头皮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效显著,可行性高,且有利于促进卒中患者偏瘫功能的恢复。

3.3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即重复性经颅磁刺激,为一种无创神经调控技术之一。吴毅[28]在对经颅磁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中提及,rTMS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的理论基础大体基于“半球间竞争模型”,这一模型认为神经功能障碍与损伤后大脑两半球间皮层兴奋性的失衡有关。rTMS通过刺激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可能改变刺激区域突触相关基因的表达、神经递质及受体功能,进而诱导突触可塑性、促进神经修复。孙飒等[29]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互动式头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相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显著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有助于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吴琳等[30]观察经颅磁刺激联合靳三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效果。将60例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研究组采取经颅磁刺激+靳三针治疗,对照1组采取靳三针治疗,对照2组采取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3组采取常规治疗,比较四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3.33%,显著高于其他三组。

4 小结

笔者通过检索大量相关文献报道可得知,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是确切的,且目前大体临床研究均采取现代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更为之提高了疗效,但当今临床研究中也同时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①笔者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较为浅显,尤其西医机制的整合较少,而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需要全面掌握中风病的整体病因病机变化,才能更好为临床治疗中风病提供更多依据。②头针学术流派众多,选穴部位均相邻近,且均有一定临床研究疗效支撑,那么是否可将这些流派做一个整合,或进行一个临床对比,选出最佳治疗方案,为医者临床提供更为直观的统一治疗方案。当前科研仍对此方面论述缺乏较高质量的循证依据。③头针治疗临床研究多运用在卒中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而急性期患者介入的最佳治疗时间还不够明确。此外,针刺手法的刺激强度、留针时间、补泻手法、西医康复结合的运用均是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头针运作的机制、针刺刺激区、介入时间、留针时间、刺激强度、现代康复手段结合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为指导头针治疗卒中患者偏瘫提供高质量的循证依据。

猜你喜欢

镜像偏瘫中风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镜像
镜像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漫画
镜像
中风后偏瘫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