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五迟五软验案2则

2022-11-15袁秀丽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斜视针尖疗程

吴 敏,袁秀丽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00075;2.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五迟、五软,是中医病名,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此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佝偻病等疾病,目前西医无特效治疗药物,多以促进神经修复、改善脑循环作用的药物为主[1],并结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物理疗法、熏蒸疗法、引导式教育[2]以及各种综合康复治疗等,存在疗程长、费用贵等不足。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五迟五软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3-4]。

袁秀丽教授是四川省中医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名中医、省针灸临床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老中医学术传承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针灸、中药治疗神经内科、疼痛类疾病,在针刺治疗脑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独到的见解。本文总结分析了袁秀丽教授采用针刺治疗五迟五软病的临床验案两则。

1 五迟五软的中医症候及病因病机

五迟包括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包括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中医古籍中不乏对五迟五软的症候、病因病机等的描述。《颅囟经》中有“行步迟”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曰:“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四五岁不能语候”,《小儿药证直决·杂病证》云:“长大不行,行则脚细,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等,记载了五迟的典型症状。《保婴撮要·五软》言其病因:“五软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瘦弱,源其要,总归于胃”。《活幼心书·五软》指出“父精不足,母血素衰”是其重要病因。《幼科发挥·胎疾》亦指出:“小儿多因父母禀来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令生下筋骨软弱,半步难移,牙齿不生,头发疏薄,身坐不稳,语言多迟”。

五迟五软的病机主要包括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两个方面。先天不足主要责之于肾,肾为元阴元阳之府,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先天肾中精气不足,形气不充,形不足则多发为五软,气不足则多发为五迟。后天失养主要责之于脾、肝、心、肺。脾为后天之本,后天喂养不当,脾胃失调,气血生化不足,多发为五软;暴受惊恐,惊则伤肝,恐则伤肾,肾水失于涵养肝木,以致肝气不调,肝主筋,筋不约束,多发为立迟、行迟;心主神志,心神失养或邪扰心神,神机失用,可发为语迟;肺朝百脉,主宣降,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清气不能外达肌腠、清窍,亦可导致五迟五软的发生。

2 临床验案

2.1 病案1

2.1.1 患儿情况:患儿李某,女,4岁1月,2020年05月19日初诊。主诉:发现语言障碍3+年。病史:患儿出生8+月时,尚不能独坐,行动迟缓;不能言语,但能发声。于四川省华西医院就诊,坚持行运动及语言康复治疗3年后,可站立、行走、跳跃,但语言表达无明显改善;视力物模糊,自诉难以看清图书、行走时不能看清路面,伴有明显的闪光、斜视及眼震,眼科检查提示视神经萎缩;耳鼻喉相关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听力无异常。为求进一步治疗,经人介绍来袁秀丽工作室就诊。症见:言语表达困难,只能说“嗯”等单字以及“爸爸、妈妈”等数个简单的叠词,视物不清伴明显斜视及眼震,行走不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饮食、睡眠及二便基本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既往无早产、产伤、挤压、惊吓等病史。

2.1.2 取穴:四神聪、神庭、目窗、太阳、攒竹、四白、神门、合谷、太冲、三阴交。操作方法:四神聪:针尖与头皮呈15°向百会穴平刺0.3~0.5寸;神庭、目窗:针尖与头皮呈15°向后平刺0.3~0.5寸;攒竹:针尖向睛明穴方向透刺0.3~0.5寸;神门:针尖从阳谷穴处向神门穴透刺0.5寸;太阳、四白、合谷、太冲、三阴交:直刺0.5~0.8寸;其中双侧攒竹、太阳辅以电针治疗(连续波,2mA),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每周5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1.3 临床效果: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患儿语言表达改善,可连续说出四个不同的字,眼震及斜视明显减少,视力较前好转,可清楚翻看儿童图书,上课注意力较前集中。患者视力改善,去四白、攒竹穴;患儿睡眠欠佳时针刺印堂;舌尖红时,改太冲为行间,继续治疗3个疗程后,患儿症状进一步好转,改四神聪为百会,继续巩固治疗4个疗程后,患儿基本可与人正常交流,眼震及斜视基本消失,视力接近正常同龄儿童,行走、跑跳平稳。

2.1.4 按语:该患儿初起时以肌肉萎软无力,不能独坐、站立等为主要表现,经过3年正规康复治疗后肌肉软、立迟二症得以纠正,而以口、目二窍失灵为主要表现,其胎产史无异常,推断其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兼邪滞经络、清窍。经过3年的前期治疗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肾气渐充,已无明显先天不足的表现,但仍有余邪阻滞口、目二窍,故而言语不利,视物不清。因此治疗上取四神聪、神庭、目窗、太阳、攒竹、四白、神门利神机、宣清窍,合谷、太冲开四关、散诸邪,兼以三阴交滋阴固本。治疗后期病情好转,改四神聪为百会益气升清,调理善后。

2.2 病案2

2.2.1 患儿情况:张某,女,1岁4月,2020年10月21日初诊。主诉:躯体、头项无力半年。患儿出生5月余时突受惊吓,出现四肢痉挛性抽搐,伴点头抽搐,双眼向右上方斜视,抬头无力,不能扶坐、翻身等。头颅MRI提示“大脑发育不全”,脑电图提示游离性大脑异常放电,经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1周后抽搐症状逐渐缓解,因患儿不耐受口服ACTH治疗,出现剧烈呕吐等副反应,故长期口服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持治疗,2周后患儿抽搐症状消失,余症无缓解。经朋友介绍到袁秀丽工作室就诊。症见:双眼向右上方斜视;抬头无力,头偏耷于一侧肩上,不能独坐、翻身;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胎产史:同卵双生,第二胎第一产,孕7月剖腹产,出生体重1.9kg,其胞弟胎死腹中。

2.2.2 取穴:四神聪、肺俞、肝俞、筋缩、脾俞、肾俞、命门、环跳、太溪。针刺操作:四神聪:针尖与头皮呈15°向百会穴平刺0.3~0.5寸;肺俞、肝俞、脾俞、肾俞:针尖与皮肤呈45°向脊柱方向斜刺0.3~0.5寸;筋缩:针尖与皮肤呈45°向上斜刺0.3~0.5寸;命门、太溪:直刺0.5寸;环跳:直刺1寸。平补平泻法,每周5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2.3 临床效果:3个疗程后,患儿可自主抬头、扶坐、翻身,斜视减少,去肺俞、命门,加三阴交。继续巩固治疗6个疗程后,患儿可爬行、独坐、扶站,斜视基本消失。

2.2.4 按语:该患儿早产史明确,在先天不足的基础上,暴受惊恐,恐则伤肾,损及稚阴稚阳;恐则气下,精气不得升发,筋骨、肌肉失养;先天不足,无以滋化后天,使气血生化不足;惊则伤肝,肝主筋,筋脉失约,共同导致了该患儿项软、肌肉软的病症。且肝开窍于目,惊恐引动肝风,故兼见斜视。治疗上取肾俞、命门、太溪补肾滋水以益先天,兼以滋水涵木;取脾俞以助后天生化之源;配以肝俞疏筋和络,且与肾俞联合,乙癸同治;辅以肺俞宣达百脉,四神聪益智调神。环跳位于人体中部,且属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取之不仅可疏通机体上下经络之气,还可调节在里之肾阴及在表之藩阳。治疗后期脉络已通,故去肺俞;并去命门,加三阴交平调肝脾肾以善后。

3 讨论

五迟五软的发病与五脏皆有密切联系,或因感受外邪而诱发。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补益肝肾、补中益气、清热养阴、补肾化痰等治法,常用中药方剂分别为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甘露饮、地黄饮子等[5-6];中医外治法主要为针灸及小儿推拿。有学者认为,阳主升、主动,故五迟五软多责之于阳气不足,因而针刺取穴以阳经之穴为主,如督脉、足太阳经、手足阳明经诸穴[6-8]。有现代研究认为,五迟五软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脑髓不充,肾阳虚衰,水失气化,聚而为痰,上犯脑窍,脑窍失聪,发为该病,据此主张采用补肾开窍祛痰法治疗五迟五软[9]。

袁秀丽教授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小儿肺脾肾常不足、心肝常有余的病理特点,认为肺不足,则卫外不固,易感外邪,扰动清窍;脾不足,则运化失司,邪气易停滞于经络、脏腑;肾不足,则元阴元阳失稳,生发不利。故治疗上以调补肺脾肾为主,兼以散邪通滞,取穴常用相应的背腧穴、原穴以调理脏腑,取四关穴以祛风散邪、通利关窍。小儿心肝常有余,但脏腑娇嫩,不宜清泻太过,故常取神门、四神聪,调神以宁心,太冲、行间理气以疏肝,太溪、三阴交滋阴以清热。此外,小儿脏器清灵,针刺宜浅,取穴宜简,避免耗伤元气;且小儿病情善于传变,应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随证加减。五迟五软往往病程长,对患儿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心理负担,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针刺治疗五迟五软疗效明显,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斜视针尖疗程
针尖上的蜂蜜
发现斜视后应该如何治疗,你知道吗?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缝衣针
治前列腺增生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针尖和笔尖
写小诗
斜视手术后如何防复发
孩子“心不在焉”可能是斜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