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明理学对伤寒金匮类著作发展的影响*

2022-11-15许二平刘飒胡研萍李丹施淼徐江雁

中医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活人医家伤寒论

许二平,刘飒,胡研萍,李丹,施淼,徐江雁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宋明理学是北宋至明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主要分为程朱理学的“天理”说、“格物致知”论和陆王心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说[1],对中国文化发展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宋明时期由于各种政治和文化因素影响促进儒医盛行,众多儒医对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潜心研究并涌现一大批伤寒金匮类著作,其著作的发展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本文拟从伤寒金匮类著作的治学方法、编写体例、文学形式、学术思想创新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宋明理学对其发展的影响。

1 宋明理学对伤寒金匮类著作的治学方法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出现是儒学体系发展的重大转折,主要是在治学的思维方法上的改变,汉儒治经注重名物训诂,宋儒则注重阐释义理、兼谈性命,由经而穷理[2]。宋明理学对伤寒金匮类著作的治学方法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尊经不泥古,阐发新义;二是格物致知求医理,由虚转实。

北宋理学之风的形成与程颢、程颐为首的洛学密不可分,他们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理”,又提出“格物致知”来作为穷理的方法,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其理论由朱熹发扬光大被称为“程朱理学”,后宋代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又在此基础上开辟方向发展了理学。随着宋明理学入世观念的形成,加上该时期皇帝对医学喜爱和政府对医学重视,当时文人社会尚医行仁的风气盛行,使大批科举落第、家人或自己患疾、仕途不济的儒生,转为从医,促使高素质和学识水平的儒医诞生[3]。在此期间林亿等医官整理了王叔和的《伤寒论》,以及《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并刻版发行,从此《伤寒杂病论》得以广泛流传,且《伤寒论》成为这一时期官方医学教育和科举的重要科目,对儒医研究《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儒医打破治经墨守章句训诂的治学方法,尊经阐释《伤寒论》的义理,并结合临床补充阐发其新义。如北宋医家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是第一本阐发《伤寒论》学术思想的专著,开创宋代研究《伤寒论》之风[5]。首次以经络阐释《伤寒论》六经,开辟伤寒六经研究新思路,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从伏气温病、伤寒辨脉、汗下温中大法,以及蓄血、阴黄证治等方面对仲景未尽之意进行补充和发挥。北宋医家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宗《内经》之法,参合各家,富于创见,对存在争议的内容,予查文献资料考证以辨真伪[6]。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将《内经》《难经》的基础理论与《伤寒论》的临床诊治结合起来,解说详明,彰显隐奥,开注释《伤寒论》之先河,成为以经释论的典范。元明清之际,此书流传更广,成为研读《伤寒论》的最重要模板,后世不少医家在此基础上对《伤寒论》进行阐释研究,促进了伤寒金匮类著作的注释研究的发展。“格物致知”强调“穷理”“至极”,认为只有将道理追究到极致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元代医家朱震亨早年师从理学家许谦,后又拜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为师研习医学,理学对其医学生涯的影响深远[7],在其《丹溪翁传》中记载:“仲景之书,收拾于残篇断简之余。然其间或文有不备,或意犹未尽,或编次之脱落,或义例之乖舛,吾每观之,不能以无疑。因略摘疑义数条以示”。可见其对当时流传的仲景之书研习的态度也是由经而穷理的。明代医家刘纯,其父叔渊乃丹溪高弟,刘纯克承家训,亦受理学影响,在其编撰的《伤寒治例》书中反映了“学必本于经,病必明于理,治必究于方”的宗旨。

2 宋明理学对伤寒金匮类著作的编写体例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辩性,在这一时期疑经惑经思想的影响下,引发了儒医研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的兴趣,宋明时期的医家除了以王叔和《伤寒论》的编排方法进行著述外,为了著述义理和研读方便,一些医家开始改变《伤寒论》的编写体例,伤寒金匮类著作重新编排条文顺序和内容分布,直至明末清初“错简重订派”的形成,明确提出对《伤寒论》的“错简重订”,将伤寒学派之争鸣推向高潮。

北宋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伤寒百问》以方类证、以证论方之法,阐明《伤寒论》的奥理精义,注重病证、症状的鉴别,把容易混淆的同一症状多种不同性质的疾病用症状进行分类,使仲景散漫之文提纲挈领,初学易了,学者穷妙。由于朱肱本人的学术见解及官方的着意推动,此书刊行后对后世尤其是南宋的伤寒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如王肃《增释南阳活人书》、杨士瀛《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李知先《活人书括》、许叔微《伤寒百证歌》、钱闻礼《伤寒百问歌》、汤尹才《伤寒解惑论》、李柽《伤寒要旨》、郭雍《伤寒补亡论》、孙志宁《伤寒简要十说》、陈自明《管见大全良方》等皆为其继承和改编著作[8]。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9]首创按症类证编写体例,对类证进行鉴别分析,其论探本溯源,既推求经旨、融会各家,又结合临床实践,开创症状鉴别诊断先河;金代宋云公的《伤寒类证》以伤寒主症为纲,对《伤寒论》重新分门梳理,编次归类;明代陆彦功《新编伤寒类证便览》亦以症状为核心,分门别类,把《伤寒论》中具有同一症状的若干方证条文汇集起来,条分缕析,便于阅览。这些编写体例的创新改变为后世“辨证论治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宋明理学引发疑古之风盛行,理学家朱熹认为《大学》“简篇散脱,传文颇失其次”,遂将其重新编次,使之“序次有伦,义理通贯”。儒学中的质疑与重构之风影响到医家,元代朱丹溪怀疑《伤寒论》有错简;元末明初的王履对《伤寒论》原书即有脱文之疑;明代儒医余傅山在《论医汇粹》中曾提出重新编次《伤寒论》的想法;受此启发明末清初医家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提出对王叔和之编次、成无己之注释的质疑,对《伤寒论》“重考修辑”,开“错简重订派”之先河。后世医家喻昌进一步对王叔和编次本《伤寒论》进行重新编次和注疏,着成《尚论篇》,且发展与完善了方氏的三纲鼎立学说,而三纲鼎立学说与朱熹在《大学章句》中“三纲八目”分类法有相通之处,如“六经”相当于《大学》之“八目”,故《伤寒》以六经为纲;太阳经为六经之首,故六经以太阳为纲;太阳篇之“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相当于《大学》之“三纲”,故太阳以其为纲,由此确立“三纲鼎立说”雏形[10],形成了研究《伤寒论》的“错简重订派”,引发了后世伤寒金匮类著作发展的学术争鸣。

3 宋明理学对伤寒金匮类著作的文学形式多样化的影响

宋明理学家们皆称自己的学说为“实学”,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辞章之学为“虚学”。所谓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儒家的义理之学。宋代文化相对繁荣,文学之风较为浓厚,宋代学风延续唐代的诗歌发展,但又区别于汉唐传统的训诂注疏之学,提倡“格物致知”,注重发挥义理的治经之法[11]。受此文化背景的影响,宋代儒士将阅读医书纳入其治学体系中,也开始以不同文学形式记录和阐释《伤寒杂病论》的医学理论和知识。如刘元宾的《伤寒辨类括要》、朱肱的《伤寒百问》《伤寒类证活人书括》、杨士瀛的《伤寒类书活人总括》、钱闻礼的《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都以诗歌形式表达和阐释《伤寒论》的内容;其中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括》、杨士瀛的《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又包含有律赋形式的内容,有利于文人学者接受和研习医学,推动了仲景学术的普及和推广[12]。除此之外,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以“笔记实录体”的形式记录临床医案,《伤寒发微论》以札记的形式论述伤寒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也促进了仲景学术临床应用的发展。这些伤寒金匮类著作的出现,推动了仲景学术转折性的发展。

金元受宋代的影响,政策上更推崇医学,始设太医院主管医政及医学教育,而且医官品阶提高,给予医户减免赋役的优遇,医者入仕的途径更趋于多样化,而使弃儒从医现象增多,再次推动儒医对《伤寒金匮杂病论》的研究和发展[13]。如医家宋云公深受理学思想影响,认为医者通于道,方可知造物之机,尽养生之理,其著作《伤寒类证》以表格的形式分析了伤寒论的方证理论,使伤寒论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升华[14]。元代御医吴恕潜心研究《伤寒论》,并以图表等形式编著了《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伤寒活人指掌图》《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进一步阐释了仲景学术理论。明代亦有李盛春初业举,后改习医,其《治伤寒全书》以百证歌诀形式发明仲景心法,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4 宋明理学对伤寒金匮类著作的学术思想的影响

随着宋明理学的形成和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理学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儒医从理学中汲取经验,影响、渗透和参与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也促进了伤寒金匮类著作的学术思想的创新。

宋代是儒学思想向理学转变的开端,儒医在理学注重穷理、疑经思辨、追求新义的思想的影响下,在博采诸家之言对《伤寒杂病论》义理进行辩驳晰疑的同时,结合个人见解和经验对其理论进行创新。北宋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强调临床实践,对伤寒的病因病机进行革新,首次提出伤寒郁阳为病的观点,突出外感疾病的温热特性,创辛凉解表治则,为后世寒凉学派的形成以及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成熟奠定了基础[5];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15]补充阐发了“天行温病”的证候、治则、方药等内容,为后来治瘟疫打开了门径;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强调用经络循行部位及生理特点解释伤寒六经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归机理,剖析六经为病的证候指征,开后世六经“提纲证”之先说[6];郭雍的《伤寒补亡论》则从证候、治疗方剂、温病论治等不同方面对《伤寒论》进行补充[16]。

金元时期的医家在理学“革新”思想的影响下,纷纷提出自己新的思想,形成新的医学学派,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云:“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如寒凉学派的刘完素受到宋时期理学的影响,河间学派的形成模式校仿了宋明理学学派形成的模式,其著作中倡导的“火热论”就是借鉴理学中“动则属阳”的观点,同时又用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构筑自己的医学理论,以理学中太极动静观来发挥火热论体系[17]。滋阴派的朱震亨的学术体系的形成更是受宋明理学观点的影响,其著作《格致余论》则取自理学所言“格物致知”;“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及他的病因病机学说,皆以知行观、阳尊阴卑、动静观等理学思想的逻辑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的[7]。同时朱震亨对《伤寒杂病论》推崇备至,称其“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其中伤寒金匮学家刘纯、汪机、赵良仁等皆为其传人,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提出罢黜百家、独尊程朱,理学被推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使理学与医学的渗透和结合更加清晰,体现在当时的儒医家们的学术理论中。如当时医家张景岳在理学家周敦颐的太极说、理学家张载的“气论”和“天人一体论”、阳明心学等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以太极论命门的思想[18];与其同时期的赵献可亦根据理学中“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思想,创立了他的“命门”学说[17];孙一奎运用理学中的太极理论追溯生命本源[19];而张介宾的太极论基本是完全依仿朱子之说[20]。在此医学背景下,研究《伤寒杂病论》医家也受其影响,如明代医家王肯堂皆早年曾习儒入仕,又因其对医学的喜爱而饱读医书,是“濡”和“医”的结合,其对陶氏伤寒六书公允的批判,可能受理学“革新”思想影响,且对朱子之后仿纲目体医著《医学纲目》颇加赏识,其著作《伤寒证治准绳》的体例、篇目等大都参考《医学纲目》的形式。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中处处渗透着朱子“理一分殊”的哲学思想,如“事物皆归一于意矣”“事虽两端,理则一致”“三者所受之因虽殊,而其为病则一”等理论,并用“理一分殊”的哲学思想,对“《伤寒》所论不啻伤寒”的观点进行了论证,借鉴了其合理的思辨部分,为立论奠下哲学基础;同时在“体用之辨”“理气之辨”“道器之辨”等方面还体现程朱理学在其著作《伤寒论条辨》中的渗透[7]。

综上所述,在宋明理学的推动和影响下,儒医家们的治学方法由“墨守章句训诂”向“经史为本为据,开拓现实之用”转变,儒医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体例和文学形式研究撰写的伤寒金匮类著作,促进了伤寒金匮类著作的学术思想的创新,在仲景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猜你喜欢

活人医家伤寒论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大变活人等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画像背后藏着活人
人物通讯要以情“活人”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