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我的导师邵肖梅教授:立言立德,无尽追思
2022-11-15周文浩
2021年1月5日15时28分,邵肖梅教授逝世。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令冬日变得更加寒冷。她告别了长久以来的病痛,同时也告别了她奋勉一生的新生儿病房与儿科系讲坛。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在此对先师致以最深沉的悼念;怀着一颗赤诚感恩的心,缅怀她老人家一生充满人间大爱的事迹。
邵肖梅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新生儿学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邵教授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邵老师生前曾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大内科主任与新生儿科主任多年,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儿学界的优秀骨干人才,曾经播种的苗子早已成为当今中国新生儿学界的翘楚与脊梁。邵教授的毕生都在与新生儿“打交道”,从事新生儿学临床医教研工作60多年。她穷其一生致力于新生儿医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更是倾尽毕生所学用于新生儿脑损伤与脑病的防治,妙手仁医白袍之下,默默成为无数新生儿的救命恩人,帮助无数家庭走出疾病伤痛与阴霾。她总是说:“下班晚走两小时,也许有一个生命会获救”。
上世纪80年代,邵教授借鉴成人亚低温治疗脑部疾病的原理,大胆提出将亚低温的应用延伸至新生儿。在这个领域,新生儿医学没有任何前人经验,遇到困难进展不前时,邵老师从不放弃,终于在无数次实验后,找到了新生儿亚低温治疗的最佳温度——“体温维持在33℃至34℃,新生儿不会因体温偏低影响生命体征”,脑部损伤则得到显著控制与恢复。在她的手里,许多因窒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从以前的家属放弃,到一个个健康成长。
此后,以邵肖梅教授为首的新生儿脑损伤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系列新技术,率先在国内开展“亚低温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在国际上开展首个代表亚洲人群特征的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其安全性和疗效,填补亚洲人群该病缺乏有效治疗的空白。她承担了“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研究”和教育部“211工程”Ⅱ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和实验深入研究”;制定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循证指南和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规范。她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技术的创建、应用与推广”科研项目获2012年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及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同年,这个项目获得“第七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成果问世的十数年证明:经亚低温治疗数万名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显著改善了新生儿脑病预后,病死率降低10%,脑性瘫痪或智力低下后遗症发生率降低27%,存活者中无后遗症比例提高33%,促进我国新生儿医学领域临床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邵老师的一生就是这样用平凡的实际行动,守护着这些不平凡的孩子,全力推动着中国新生儿医学的发展。2011年,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指南正式问世,当前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已经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造福着无数患儿。
二十世纪初是全球新生儿救治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邵老师并未因亚低温治疗的推广而停下新生儿重难点疾病救治研究的脚步,其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新生儿脑保护理念,几乎与国际同步开展新生儿脑功能监护研究,同时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国产脑功能监护仪,取得自主研发振幅整合脑电图专利技术并推动产品国产化,获得发明专利4项,目前振幅整合脑电图已成为NICU中评价新生儿脑功能的重要电生理监测手段,用于新生儿早期脑损伤程度、脑发育评价及预后评估;主编了《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专著,主译了第2版《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图谱》,为脑功能监护在国内的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邵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我们的救治或许可以彻底改变一个家庭,彻底改变这个孩子的一生”。
退休后,邵老师仍将自己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早产儿和脑损伤髙危儿的出院随访平台体系的建设上,率先在国内建立早产儿和脑损伤髙危儿完善的随访流程,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干预措施,创建早产儿神经发育随访的多学科团队和早产儿脑病早期管理体系;邵老师建立起独特的和实用的的神经发育评估及早期干预方法,将全身运动质量评估、Albert婴幼儿运动发育筛查及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等系列技术充分应用到早产儿随访评估当中,并积极在全国各地普及推广,在厦门、云南、深圳等地培养了一批批早产儿随访骨干队伍,现有早产儿随访门诊已具规模,形成了集新生儿、康复、神经、儿童保健、心理、五官、眼科、影像等多学科合作的正规而完整的随访体系。“期望通过随访,早期发现早产儿和脑损伤髙危儿神经发育中存在的问题”,邵教授的这些理念深深地刻画在我们每一位学生的灵魂深处。
2011年,邵肖梅教授接过金汉珍教授的接力棒,担任《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的主编之职。《实用新生儿学》是我国首部新生儿医生的经典参考书籍,凝聚了金汉珍教授等老一辈儿科人的毕生心血。在第4版编写过程中,邵教授编写团队十分注重在教学思想、科学知识、文化精神上的严谨传承,同时在形式和内容上推陈出新。《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一经问世,广受好评。2019年《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出版,这也是邵肖梅教授带领的编写团队多年努力的重大成果。即使在住院期间,她也针对读者的问题结合学术进展,反复和编者讨论修订,严谨求真,保持这本专著的科学性。编著工作是邵教授从医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除《实用新生儿学》之外,她还主编了《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儿科临床手册》《实用新生儿学精要》等专著7部,参编《实用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现代实用儿科学》等专著20多部,为中国新生儿医学的理论发展倾注了近60年的心血。同时培养了16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使医院新生儿学科后继有人。
邵肖梅教授于1996年获卫生部三育人先进工作者,1998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获首届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全国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2年再次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获得“中国新生儿科医师奖特别奖”。2020年10月22日,在杭州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邵肖梅教授获评“第八届中国儿科终身成就医师奖”。“中国儿科终身成就医师奖”是由中华医学会批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设立和授予的儿科医师行业最高奖项,是儿科人的最高荣誉。邵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新生儿学专家,是儿科学领域中灼灼其华、熠熠生辉的丰碑,她的精神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新生儿科医师,更重要的是启发青年独立思考,立志把新生儿医学与救治技术推向更进步的时代。
邵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中流露平凡、平凡中又极具精神的教授。她虽离开了我们,但她对医学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将永远光照后辈们,她的高尚风范将永远是我们儿科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榜样。让我们铭记在心的还有,她永远是一位谦和正直、医德高超、值得信赖的医生。不论脚踏热土或仰望星空时,愿我们不要忘记曾有这样一位医生,她曾怀揣梦想,毕生践行,让更多的孩子远离脑性瘫痪,远离病痛,健康成长。方生方死,亦为方死方生,愿邵老师在另一个世界里,徬徨乎无为而逍遥兮寝卧,没有患儿,永享安乐!书不尽言,邵肖梅老师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