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1-15

活力 2022年14期
关键词:青少年农村学校

郭 竹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党的十九大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是广大农民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家庭教育的缺失成为农村地区培育下一代成人成才的重大阻碍。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阶段的开端,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农村留守青少年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导致由父母发挥主要功能的家庭教育往往难以保障。如何打破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困局,日益成为检验乡村振兴工作是否全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关注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善于培育子女的父母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往往亲力亲为地教育孩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让子女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远走他乡务工。为子女换来更好的生活经济条件的同时,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对于家庭教育的刚需

我国乡村地区有着大规模的留守青少年,这些青少年面临着严峻的家庭教育问题。首先,留守青少年在家中主要的教育管理者是文化素养相对较低的祖辈。祖孙之间年龄差距较大,在农村地区祖辈的教育水平低、观念落后,在孩子的学习上大多无能为力,同时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祖孙之间的隔代亲更容易产生溺爱、包庇孩子的现象。其次,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榜样,留守青少年不仅缺少父母的关爱,更是缺少了直接的学习榜样。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容小觑,感性和理性的双向引导才能更好地培育孩子的性格和品质。最后,农村留守青少年因为缺少家庭教育,在生活中易沾染不良习惯,在学习中逐渐落后,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未来之路也因此更为坎坷。总之,农村留守青少年数量大,成长环境较差,发展问题多,对于家庭教育的需求迫在眉睫。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助推学校教育发展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反作用于家庭教育。构建与学校教育相匹配的家庭教育模式,两者相互赋能共同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从孟母三迁这个典故不难看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孟子的影响,更不可忽视的是孟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接受优秀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各类教育。而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主体缺失,使家庭教育功能发生质变,进而不能为学校教育提供基础支撑,最终阻碍孩子的发展。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是乡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精准实施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能逐渐影响留守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让留守青少年懂得求真、向善、臻美,最终早日实现留守青少年的成才发展。由此可见,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良序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继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从而发挥乡村教育对乡村发展的“造血”功能、人才振兴对乡村发展的“输血”功能,为乡村的生态、文化、组织等各个方面的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为乡村日后的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力。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面临的新困境

新时代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持续拉大。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为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动力与支持,但农村发展现状依然为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带来客观的阻力。

(一)教育思想滞后,家庭教育重视度低

父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而原生家庭是其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堂,留守意味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品格的树立会缺失榜样。父母的品格、心理和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启发和模仿,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刻印。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环境条件相对落后,父母在成长教育中的缺席将更不利于孩子品格的树立与发展。留守青少年的监护人大多以祖辈为主。祖辈对于孙辈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任其发展或宠溺式教育,加上祖辈思想上的滞后性,很难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大部分祖辈相对缺少科学教育理念,无法正确把握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祖辈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精力上都难以对孙辈承担起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责任。同时,留守青少年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监护人容易出现文化断层,引发教育问题。近年来,乡村振兴政策的积极推进,在学校教育的发展、落实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青少年的家长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认知得不恰当,致使其对学校教育过多依赖,而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减弱了家长本身应尽的教育职责,抑制了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应接受的思想、品格等基础教育。

(二)亲子关系疏远,情感淡漠问题突出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更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港湾,优秀的家庭观念及氛围将对青少年产生积极且关乎一生的重要影响。家庭关怀是青少年成长所需的情感要素,可以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但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而言,家庭本应给予的最基本要素却是一种奢求。在留守家庭中,父母双方至少其中一方长期在外,而不论是哪一方或是双方在外,对于青少年而言均是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的缺失,青少年无法适时地向父母倾诉或学习处理当下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父母也无法准确并及时地把握孩子的心理及状态变化,并向孩子传达正确的观念与方法。父母的爱无法精准传递给孩子,孩子也无法及时接收父母的爱,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必将疏远,进一步产生亲子隔阂。随着亲子隔阂的加深,甚至可能使青少年丧失最基本的家庭归属感。

(三)监管责任缺位,孩子问题行为频现

首先,祖辈或其他亲戚在监管留守青少年时,其监管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小于父母的监管力度,而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泛滥的求知阶段,监管的缺失极其容易使孩子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弱,易受到他人侵犯或伤害。其次,青少年认知浅显片面,对于社会相关的歪风邪气了解甚微,易触犯法律或危及自身与他人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和思想品格问题是留守青少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许多留守青少年因为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课堂违纪、爱讲脏话、欺骗、早恋等不良行为。而留守青少年所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第一,因缺乏监督及放任不管所引起的学习成绩下降或成绩难以提升;第二,因心理状态不平衡或没有较好地树立思想价值观所导致的容易违反校规校纪或不履行学生应尽的义务;第三,因长期的家庭问题所引起的人格极端分化,极度强势与极度弱势是青少年极端分化的两大方向。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均处于心理状态健全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长辈的关心、爱护及引导对于其成长极为重要。许多农村留守青少年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性格比较孤僻。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青少年无论是心理上对于关爱和保护的需要,还是现实中对于情感交流的渴求,均无法得到较好的满足,进一步引起情绪低落、人格极端分化和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现实路径

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可规避的问题。如今,留守青少年的思想品格与生活状况持续引起社会、国家各层面的广泛关注。农村留守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仍不容乐观,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依旧任重道远。

(一)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经济是民生之本,加快城镇化建设,使当地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有效引导当地农民进行本地就业。政府应发布政策性文件,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实施鼓励制度,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调整及规范相应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使得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有相应的发展动力。出台相适应的乡镇企业发展鼓励政策,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速率,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使农村劳动力迁移率得到有效降低,使农民得以本地就业的同时,进而解决农村青少年家庭教育缺失的经济根源问题。

(二)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增强亲子沟通

扩大沟通范围,丰富沟通方式。针对留守青少年的关爱缺失及亲子隔阂问题,父母往往会运用物质弥补,认为物质层次的弥补远大于精神层次的空缺,进而导致其忽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而单一的沟通模式是不行的,在日常交流中,应注重孩子心理动态及情绪变化,进而进行感情交流与心理交流,使孩子敞开心扉。在沟通方式上,父母不可过度宠溺惯纵,也不可过度严苛肃穆。留守青少年的身心均处于开化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因此父母需给予孩子正确的沟通指导,引领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同时,要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空间,不要求孩子一味服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及办事能力。对于缺失关爱的青少年而言物质仅在其次,心灵沟通及情感交流相对而言更为重要。除保障孩子正常生活及相应的学习以外,父母应加强各方面的亲子沟通,注重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情感需求。父母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应对家庭教育缺失做出预防,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父母可以通过电话或视频等方式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及互动。孩子倾诉相应问题的同时,父母对孩子也抒发了相应的爱意,表扬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真正落实关心孩子的每一件小事,使孩子可以切实感受到距离不是问题,父母就在身边。

(三)健全学校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局与学校应出台或制定相应的留守青少年学校教育制度。在出台或制定相应制度之前,学校应结合校内各留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并综合学校现有制度,确保为留守青少年制定出合理且又有实际意义的教育制度,可针对留守青少年的各方面发展分类实行责任人制度,对其各方面的发展落实到点,使留守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得到保障。在学习中,应为留守青少年确立适用型的学习模式,在应试与评价中设置合理梯度,使青少年阶梯式进步并融入学校教育之中。而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青少年实行适当的关照制度,保证留守青少年生活顺利进行的同时,不进行过度关注及照顾。同时,学校还应为学校教师设置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让学校教育中的主体成为留守青少年前进的阻力,应深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理念,绝不容忍教学过程中对留守青少年产生二次伤害的打骂行为,进一步增强教师行为的规范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共同创造温馨的教育环境,为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行最大程度的弥补,并为其成长助力。

(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推进家庭教育制度化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市,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青少年。社会是一个整体,各层面应相互协调并及时关注留守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让留守青少年在步入社会前可以得到完备的家庭教育并以其为基础进一步接受社会教育,需进一步整合学校、家庭及村委会的联动机制,互通留守青少年相关信息,互帮留守青少年建立相关制度,互助留守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并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积极氛围。在互通、互帮及互助的基础上,还需各单位间加强沟通,完善相应机制,履行各自相应职责的同时,绝不推诿任何问题,努力为留守青少年创造一个可以茁壮成长的优良环境。通过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创建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有效政策。在法律上建立留守青少年档案,用强制的法律去保护留守青少年的合法权利。政府应实施发布点对点、针对性强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条例,为留守青少年读书及生活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帮助,建立合理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关心每一位留守青少年的思想品格及学习生活,努力实现每一位留守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

结 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留守青少年的发展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家庭教育对留守青少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将持续存在且不可避免,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各个层面进行相应程度的关注。“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在乡村振兴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必须关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推进乡村家庭教育发展作为重要的关注点。切实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竭力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为社会永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猜你喜欢

青少年农村学校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学校推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